深圳语文名师妙解高考作文:一招破解难题!
今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选用了《红楼梦》中的片断,一方面体现了新教材对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启示考生要重视经典阅读,训练思维能力。
有网友吐槽看不懂题目,有考生反映不知从何落笔。为此本文解密一招,专治各种抓不住要点,找不准方向,打不开思路,帮你快速审题立意。这个大招是什么呢?那就是——概括!不会概括则云遮雾绕,不得其奥;学会概括则化繁为简,深入本质。
不信?看来!
先看试题:
事实概括——起
要写好这篇文章,第一步,得把握材料信息,根据需求进行筛选,作出事实概括。何谓事实?事实就是材料给出的所有人、事、景、物,是客观存在的或已经发生的,包括所有过程、关系和属性。事实概括就是对材料中出现的事实进行指陈描述或是非判断。
(一)事实概述:试题材料中,出现的景物有大观园、桥上亭子和匾额,现场的人物有“众人”、“有人”、贾政、贾宝玉,提到但未出现的人物有元妃、欧阳修,事情经过是“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取“翼然”,贾政摘句拟留“泻”字,有人附和“泻玉”,贾宝玉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
依此,材料可概括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评创展才情”。这个概括采用了“关键词句摘取法”和“要素合取法”。“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材料中的原文,也是《红楼梦》该章节的标题,本来就有较强的概括性,直接摘抄即可;常用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贾宝玉评创展才情”通过人物、事件等要素的综合,概述了主要人物与事情经过。
(二)概括的主观性:事实概括不只有一个答案,目的不同,角度不同,取舍不同,概括的结果也随之不同——这也是阅读创作多样性的魅力所在。
如果让各路记者概括报道,家庭教育报可能舍取为“严父试才题对额,狂子恣意显慧心”;
青年报可能提炼为“后生挑战众清客,园林题匾拔头筹”;
如果是反映皇家生活的报纸,概括的主旨会偏于皇室:“迎元妃修建大观园,体圣心父子题匾额”;
如果是某园林刊物报道,主人公要换成园林了,出来的主题可能会变成“大观园工峻,沁芳亭匾成”之类。
概括是事物在头脑中的思维抽象,一方面要以事物为对象,紧扣特点进行抽象,因而具有客观性,否则就是无中生有,脱离实际。另一方面,概括要依靠人的大脑进行,又以概括之人对事物的认识与需要为尺度,必然受概括者的兴趣、疑问、好奇心和目的制约,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因此概括常会因人制宜,因需制文,各得其所。
(三)“抓对象”与“分主次”:凡概括必有取舍。如何取舍?“抓对象”“辨主次”是常用的方法。所谓“抓对象”,又称“主体分析法”,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把涉及的主体对象找出来一一分析,然后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主体进行概括。辨主次,就是撇开次要对象和次要因素,聚焦主要对象和主要因素。写作时,也是从对象之概括入手来审题立意。
(四)立意角度:一般来说,有几个对象就有几个立意角度:
比如可以从创作的角度谈创新,“文无定法,贵在创新”,或者“事无定法,适宜就好”,这点正是出题者暗示了的;
也可从欧阳修与众人的角度来谈传承,写“新创虽见真功,旧化不可偏废”。
当然也可另辟蹊径,从贾政的角度写家教,“教子要严而有度,不必吝啬表扬”;
也可从宝玉的角度,写“权威不可怕,无知才可怕”;
还可从园林的角度,写“契合才是真好”。
我们要选择自己认可的或擅长的角度来写作,不必面面俱到。
(五)“起承转合”之“起”:议论文讲究“起承转合”,上面概述的事实可以成为文章的“起”的部分,轻松破题以开启全篇。但写作如果仅止如此就难免肤浅了,虽然不会跑题,但没有探究因果,道理何处生发?概括有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之分,高级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最大成果是形成概念,或找到了概念间的关系,进而形成判断。因此写作中,我们不仅要概述事实,还要进一步分析事实,探究属性。事实的属性包括性质属性和关系属性,进行属性概括就是要概括性质和概括关系。
属性概括——承
性质概括是对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特性进行概括;内在性质包括因素、结构、功能等。因素概括是对事物的组成成分或影响因素的概括;结构概括是对事物各内部因素的搭配排列和作用机制的概括;功能概括是对事物的作用、效能的概括。根据这个考虑,我们可以对前面的概括进一步思考:
(一)性质概括:从性质角度考虑,元妃省亲体现皇恩浩荡,贾府建造大观园彰显家族富贵,贾政组织众人题匾足见对省亲的重视,贾政试才体现严父苦心,宝玉题名一显青年有才俊,二来评创见率真。
(二)关系概括:关系概括是对事物之间外在联系属性的概括,包括依存关系、制约关系、促进关系、因果联系、功能作用等等。从关系角度考虑,试题中出现了多对人物关系:一是贾府众人与皇家元妃的君臣关系,二是贾政与清客的主客关系,三是贾政与宝玉的父子关系,四是宝玉与众人的幼长关系,五是众人与欧阳修的今古关系,六是众人对亭题匾的对象关系,七是不同作品的优劣关系。
(三)概括案例:不同关系导致不同因果。这样考虑,笔者草拟了这样几种关系概括:
主客之间——“众客恭维敷贾政,狂子恣意见率真”;长幼之间——“清客俗套寻老句,学子直谏创新言”;以上对比清客与学子,老少俗新,高下立判;
又或父子之间——“小子直言评老子,宝玉慧心动父心”,或者“沁芳比泻玉好,儿子比老子强”,揭示父子关系,概括事实因果。
还可根据众人题额的内容和结果来概括:“翼然泻玉不如沁芳,移裁化用不敌新创”。
(四)“起承转合”之“承”:做好性质概括和关系概括,是文章起承转合,写好“承”的关键。“承”即上承事实概述,进行正面分析,包括理清关系、辨别性质、推论因果,是摆事实、讲道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提醒的是,关系概括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做好材料前因后果的分析是关系概括的关键。
价值概括——转
议论是为了讲明道理,讲理是为了劝服人心。如何劝人最有效呢?当然是分析价值,比较意义。价值属性是关系概括的重要形式,揭示的是事物与人类的使用关系。价值概括就是对事物价值属性的概括,包括对人事功能、作用、意义的概括。据此思考,我们可以对上面的概括进行价值判断,形成以下价值概括:
(一)价值概括举例:
教育价值:“严父可能出逆子”;“不必刻意板着脸,表扬一句又何妨”;
写作价值:“题名应切合情境,硬套将贻笑大方”,“生搬硬套多粗俗,量身独创有佳篇”;
方法价值:“编新不如述旧,讲古终胜雕今”;“述古难脱俗,编新见慧心”。
园林价值:“好匾额为亭郭添彩,烂题词让美景糟心”,“好景还需好文,联对怡情悦性”。
(二)“起承转合”之“转”:写文章即要入乎其内,就事论事,也要出乎其外,将材料引申,转向现实生活说开去,这就是起承转合的“转”:由此一事物引申到同类事物,由此一现象推类到普遍现象,由个人生活联系到社会生活,由别人遭遇联系到自身行动。这种引申推广的思维方法也叫“外推法”,就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得到的知识,向外推广到其他的相同或相似的未知领域。作文题中表述为“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道理提升——合
阅读写作要善于从材料中概括信息,从概括中提炼道理。道理何来?有一种方法叫“据象求义”,就是要根据已然的结果去反推可能的原因;或者根据感知的形与象,探究其蕴含的道理与意义。
(一)据象求义法:“象”就是我们觉察到的人、事、物,“义”就是“象”本身蕴含的规律与道理。“据象求义”就是由人及义,由事及理,由物及志,分析因果关系,作出价值判断,提出做人、处事、接物的人理、事理与物理。
人理,即为人的道理,或者说是达成人类需求目标与终极关怀的道理;事理,是处理组织和事务的方法和技巧,基本原则是趋利避害;趋利,求多快好省,避害,冀长治久安;物理,是客观世界存在与变化的道理。由此分析,前面的概括可以再作提炼:
世界无烟日
题额:“好作品既要应景,更要达情”;“无论述古还是编新,契合的才是最好的”。
家教:“严要有度,该夸得夸”,“指导胜过斥责,打击不如激励”;
教学:“真实情境学以致用,任务驱动事半功倍”;
取法:“适物适人适情境,移化新创总相宜”,或者“照搬不如化用,化用不如创新”;
处事:“契合的才是最好的”;
为人之理
宝玉题名直言贾政——“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胜旧人”
试才宝玉对答如流——“腹有读书气自华”
宝玉否定他人答案,提出自己建议——“敢于挑战才有创新”,“贵在批判,更贵在建设”
接物之理
新亭得雅名——“好亭还需好名饰”,“文字的力量不一般”
(二)概括思维及作用:概括既是一种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的其他事物上去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提炼和推广的思维过程。概括将事物从特殊提升到普遍,从复杂提炼到简单,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有形延展到无形,同时使我们的大脑容量更大,思路更清晰、思维更高效。
(三)“起承转合”之“合”:性质概括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关系概括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三个层次的概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特别是价值概括直接指向做人做事之理。通过价值概括,我们揭示人理、事物、物理,文章的起承转合,其“合”就有了统帅全篇的神魂,文章就能平中出奇,思想深刻,主题升华,这也是结尾“合”的妙处。
总之,只有学会概括,形成更多的有效概括,才能开阔视野,锤炼思想,涵养智慧,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写出有创见的文章。
作者简介
余军奇,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深圳市名教师,龙岗区优秀专家。出版专著《共生媒介教育论》,合著《龙岗校园楹联集萃》,主编教材《思维训练教程》,发表论文40多篇。
END
来源:中小学媒介素养
作者:余军奇
编辑:陈乏术
往期精彩
2022-06-11
2022-06-10
2022-06-10
独家访谈
龚湘玲
尹昌龙
张梦曦
张雅琳
臧秀霞
黎新风
罗浩浩
谢楚楚
扫二维码,添加小助理进群
最新教育资讯一手掌控
更有资深教育人士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