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影书香|纪伯伦: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读纪伯伦的这首诗,读到深邃的哲理,优美的文辞,让人反躬自省的人之为人必备的谦卑。
这名身上流淌着东方血液的男子,面容上带有本民族自身的特点,眼窝较深,脸有沟壑,高鼻梁,大胡子,而举止衣着,又烙上长期西方文明濡染带来的安静从容的深厚教养。
买他的《先知》《泪与笑》和《沙与沫》,是三十五年前的事了。买的是那种小小的口袋书,方便随身携带,亦常在枕边。读他的诗,仿佛对着他的人,那东方的感性和西方的理性的完美结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专于“他”的文学之窗——成年后,纪伯伦虽移居美国,主要以英语写作,但骨子里东方的血脉依旧深深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作为黎巴嫩文坛骄子,他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又是当之无愧的“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对于诗歌,比较赞同英国诗人济慈所言:“只有把人类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并日日夜夜萦怀在心的仁者,才有资格称得上一一诗人。”
我们读诗,不光是读文字,读句子,而是通过伟大的灵魂,照见自己的浅薄;通过哲人的思考,唤醒我们沉睡的内心;通过诗歌,让我们的生命更丰满,人生更有意义。
林语堂先生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歌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在这里,不仅是中国人,诗歌存在的意义,对于全人类都是一样的。
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年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拓宽了文学的窗扉。改革开放以后,春水涌动,纪伯伦的诗可谓家喻户晓。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在纪伯伦的心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写到:只要我一闭上眼睛,那充满魅力、庄严肃穆的河谷、雄伟多姿的高山,便展现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便响在我的耳边,我像哺乳的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那样,思念这往昔如画的美景。
纪伯伦逝后,安葬于祖国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其墓志铭为: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纪伯伦是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
——冰心
他的诗作,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特的影响甚深。
他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自然清新的诗风,将哲理和诗意完美结合,在比喻中揭示深刻的哲理。用清丽晓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各国的读者。
纪伯伦的画《母亲》
他不但是一位作家、诗人,还是一名画家。画作以浓烈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独领风骚。他毕生创作的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你听,他这样吟道: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推荐阅读
策划:闻涓
责任编辑:梦缘
责任校对:烟波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