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及提要
点击订阅期刊 限时9折优惠
目录
· 作品及作家研究 ·
博纳富瓦诗歌的在场与不在场
李建英 / 5
“我将投影出一个世界吗?”
——俄狄帕的媒介体验与精神旅程
修立梅 / 18
论赫尔岑对斯拉夫派人民性思想的世俗化重释
李 雪 / 33
记忆·激情·迷狂:《耶稣的学生时代》中的厄洛斯与真理之路
徐天予 / 49
尼尔·巴拉姆《好人》中普通施害者的罪与责
高天琪 / 61
模仿·竞争·受虐
——“模仿欲望”视角下的盖茨比
徐在中 / 76
论罗曼·先钦《淹没地带》的自然主义风格及文学史意义
丁丽丽 / 88
· 动态研究 ·
文学普世性是谎言么?
——从《人类最隐秘的记忆》中的抄袭风波谈起
王天宇 / 101
“单一故事”的悖论式突破
——论《我们需要新名字》中的苦难书写
李 岱 / 116
· 区域研究 ·
从拓荒者到“苏联最后一代”:以色列俄语文学的身份建构与文化突围
李 暖 / 130
· 域外近著书评 ·
亚裔在北美的种族形成
——评《异类资本:亚裔种族化和定居者殖民资本主义的逻辑》
李星星 / 148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 160
内容提要
博纳富瓦诗歌的在场与不在场
李建英
内容提要 “在场”是博纳富瓦诗学思想的核心。他拒绝将美作为诗歌的目标,而要求诗歌以寻找在场为目的。在场是一个具体化的存在,是所有鲜活生命关系的总和。博纳富瓦的诗歌创作以构筑图像、再现声音等各种形式呈现在场,同时又以批判形象、否定语言等方式解构概念,表现诗歌意义的不在场。在场与不在场在博纳富瓦诗学主张中的对立,体现了诗人对法国20世纪诗歌伦理的再认识:诗歌是“存在与话语之间的关节”,是通往希望的桥梁。由于在场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诗歌反映在场的任务永远“不可终结”,诗人的使命永无止境,没有终点,永远在场。
关键词 博纳富瓦 诗歌 在场 不在场
“我将投影出一个世界吗?”
——俄狄帕的媒介体验与精神旅程
修立梅
内容提要 托马斯·品钦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聚焦媒介和信息对个体、社会的影响。在这部20世纪60年代面世的小说中,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兴大众媒介深度渗透至人物的生活中,塑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知,体现出一种抹除差异、消除个性的强大力量。但是,对于女主人公俄狄帕而言,绘画、戏剧 /戏剧表演等传统媒介的体验帮助她重建主体性,体悟异质性和创造性的存在。本文将围绕小说所描述的传统媒介体验,分析传统媒介体验如何在新兴大众媒介盛行的时代引导主人公对自我、社会、生存状态展开思考,又如何表征她的精神求索。
关键词 托马斯·品钦 《拍卖第四十九批》俄狄帕 媒介体验 精神旅程
论赫尔岑对斯拉夫派人民性思想的世俗化重释
李 雪
内容提要 赫尔岑对斯拉夫派人民性思想的世俗化重释,是俄国人民性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性的激进路径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本文从人民性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历史”两个层面,分析赫尔岑对斯拉夫派人民性思想的改造,并参照同时代的文艺作品,考察赫尔岑这一改造中的隐患:作家破除了斯拉夫派人民性思想中对上帝的推崇,却建立起了关于俄国知识分子的新神话。
关键词 赫尔岑 人民性 斯拉夫派 世俗化 知识分子 村社
记忆·激情·迷狂:《耶稣的学生时代》中的厄洛斯与真理之路
徐天予
内容提要 作为“耶稣三部曲”的第二部,库切的小说《耶稣的学生时代》延续了《耶稣的童年》的故事:小主人公大卫跟随养父母西蒙和伊内斯来到了一个名为埃斯特雷拉的移民城市,就读于阿罗约夫妇创办的舞蹈学院,开启了他的学生时代。本文借助柏拉图在《对话集》中所讨论的厄洛斯形象来解读大卫的精神世界,揭示库切在小说中借用大卫的成长叩问理性的限度,呼唤真实情感体验的回归,呼吁人们为大卫这样追求真理、奔赴未来的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由体悟真善美的世界。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学生时代》厄洛斯 真理 理性
尼尔·巴拉姆《好人》中普通施害者的罪与责
高天琪
内容提要 尼尔·巴拉姆的长篇小说《好人》开创了当代以色列文学从普通人施害者视角再现大屠杀的先河,讲述纳粹德国时期本为普通市民的“好人”托马斯无意为恶,却成为纳粹同谋,造成屠杀恶果的故事。本文借助齐格蒙·鲍曼对于现代官僚体系的反思以及卡尔·雅斯贝尔斯对德国战争的罪责的划分,探究普通施害者的罪责归属和个体道德责任的边界问题,尝试揭示小说对大屠杀以及个体道德的深层省思。
关键词 尼尔·巴拉姆 《好人》施害者 官僚体制 道德罪责
模仿·竞争·受虐
——“模仿欲望”视角下的盖茨比
徐在中
内容提要 当代法国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勒内·基拉尔认为,现代社会中,人的欲望源于对他人的模仿。以基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中的三角欲望关系来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发现“欲望主体”盖茨比对“欲望客体”黛西的欲望并不是为了黛西本身,而是出于对“欲望的介体”汤姆的模仿。为此,他失去了自我,陷入了与汤姆的竞争以及竞争导致的仇恨和暴力,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受虐倾向。从这个角度来看,盖茨比的死亡是一种自杀性死亡,最强烈的模仿欲望遭到了最惨痛的失败,盖茨比的悲剧性正在于此,这也为我们审视现代美国乃至整个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 “模仿欲望” 盖茨比 模仿 竞争 受虐
论罗曼·先钦《淹没地带》的自然主义风格及文学史意义
丁丽丽
内容提要 罗曼·先钦秉持“文学首先是文献”的传统自然主义创作手法,基于体验的真实感,以逆向审美方式呈现新时代的庸常及残酷。《淹没地带》是先钦这一创作风格最鲜明的例证,作家直呈水电站建设带给西伯利亚民众的生存困境,进而将“淹没地带”与当代社会建立隐喻关联。本文从文本构成、叙事方法和诗学表现三个方面剖析作家创作实践中的自然主义风格,旨在揭示其客观冷峻的叙事背后隐藏的人文关怀与忧患意识。
关键词 罗曼·先钦 自然主义 真实感 《淹没地带》
文学普世性是谎言么?
——从《人类最隐秘的记忆》中的抄袭风波谈起
王天宇
内容提要 塞内加尔作家穆罕默德·姆布加尔·萨尔的小说《人类最隐秘的记忆》以追寻神秘作家埃利曼为主线,围绕其抄袭风波,再现了20世纪至今非洲法语作家在追求文学普世理想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一方面对非洲法语文学的评价与祝圣仍摆脱不了作家黑人身份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中将文学视为政治依附的潜在倾向也常使作家创作自由受限。本文通过解读小说的去殖民、跨界书写,认为文学普世性虽受西方国家利用一度成为延续文化霸权的工具,但它蕴含的文学无国界愿景却指引着非洲作家立足本民族文化特质,打破出身诅咒,解绑中心—边缘的界限束缚。
关键词 《人类最隐秘的记忆》 穆罕默德·姆布加尔·萨尔 抄袭 文学普世性 出身诅咒
“单一故事”的悖论式突破
——论《我们需要新名字》中的苦难书写
李 岱
内容提要 “贫困色情”是尼日利亚作家哈比拉针对津巴布韦流散作家诺维奥莉特·布拉瓦约的长篇小说《我们需要新名字》做出的评价,由此引发学界对这部小说的广泛关注和评论。本文从非洲“单一故事”的相关探讨出发,在厘清“贫困色情”概念的基础上探究该小说文本内部苦难书写的意义,指出小说对非洲黑暗刻板印象进行了一种“包容性的颠覆”,悖论式地突破了非洲贫困的单一故事。
关键词 单一故事 津巴布韦 贫困色情 苦难书写 《我们需要新名字》 布拉瓦约
从拓荒者到“苏联最后一代”:以色列俄语文学的身份建构与文化突围
李 暖
内容提要 以色列俄语文学是三次俄苏犹太移民潮的产物,它在20世纪初发端,随后遭遇生存危机,于90年代实现文化突围,迅速发展为繁荣的文学景观。本文聚焦当代以色列俄语文学跨界性与家园怀旧意识并存的特征,通过追溯维索茨基等作家的拓荒叙事,探究“苏联最后一代”移民作家的突围历程,勾勒以色列俄语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本文认为,以色列俄语文学是世界主义诞下的成果,其生存困境根源于俄罗斯犹太移民秉持浪漫民族主义思想驱逐文学想象,而当代以色列俄语文学兴旺发达,得益于当代以色列俄语文学创作者们的跨文化想象以及身份认同模式的重构。
关键词 以色列俄语文学 苏联最后一代 文化身份 跨文化认同
亚裔在北美的种族形成
——评《异类资本:亚裔种族化和定居者殖民资本主义的逻辑》
李星星
内容提要 艾科·戴的专著《异类资本:亚裔种族化和定居者殖民资本主义的逻辑》通过吸收传统定居者殖民主义研究的思想资源,对北美资本主义发展与同步发生的北美种族建构展开历史研究,提出了印第安原住民、异类和定居者三元关系论,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亚裔在北美社会的种族化历程。依据《异类资本》,亚裔作为异类劳动力的超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能是北美定居者接纳亚裔为一个种族的基础,但这也促使亚裔被视为资本主义抽象维度的化身,从而取代犹太人被锚定为资本主义之恶的代表。《异类资本》建构的亚裔种族化理论引发了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它忽视了对亚裔与印第安人之间的种族关系的探讨,但它的突破之处在于通过建构亚裔种族化理论,指明了定居者殖民资本主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双重途径。
关键词 《异类资本》 亚裔种族化 资本主义抽象维度 定居者殖民资本主义
【END】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