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实践 | 英国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五)历程与争论——利物浦滨水区更新回顾【连载】

周怡薇 杨震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相关阅读

英国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一)当雾霭远去——泰晤士河滨水空间的复兴

英国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二)双塔记——圣保罗大教堂 vs. 泰特现代艺术馆

英国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三)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历史公共空间的活力重塑

英国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四)冲突与共识——伦敦国王十字区更新计划



1  更新背景


英国被大西洋所环绕,海运是英国交通与贸易的支柱,也由此建造起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滨水区成为港口城市的主要入口,其自身也成为城市中最有活力的贸易区。工业革命后期,铁路发展挤占航运业,港口使用率下滑,伴随着滨水区的废弃,以航运为支柱产业的港口城市快速衰落。进入20世纪,滨水区开始成为英国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1980年代,伦敦最先开始滨水区改造,后来中小城市的滨水区,如卡迪夫湾(Cardiff Bay)和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Albert Dock Liverpool)等也开始了更新的步伐。迄今为止,英国立项的滨水区更新工程超过200个,显示出滨水区更新对英国城市复兴的重要意义。


利物浦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是梅尔西河(River Mersey)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滨水区是利物浦城市更新的主体区域,更新范围主要集中在梅尔西河西岸,城市中心区域(图1)。利物浦滨水区更新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较多侧重于文化及旅游带动,以政府投资或政府牵头的多方投资为主;后一个阶段则开始强化纯粹的商务与住宅开发,以私人投资为主。迄今共完成六个主体项目,总占地面积超过180万㎡,时间跨度三十余年(图2)。

 

图1  利物浦滨水区区位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图2  滨水区更新主体项目及阶段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2   三个更新阶段


2.1  自上而下的滨水区物质环境改造(1980—1997)


英国政府于1980年代初启动“1980行动”(Act 1980),旨在对梅尔西河沿岸占地350万㎡的码头区进行物质环境更新,这其中便包括利物浦滨水区。为更高效地实施更新计划,政府于1981年成立了单一决策机构默西塞德发展公司(MDC: Merseysid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更新计划。该机构主要承担四项任务:重新利用废弃土地、发展新类型贸易、创造有吸引力的环境、确保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MDC并不实施项目建造,而是代表政府牵头各方投资。


1981年,MDC发布第一个官方文件“早期发展策略”(Ini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确立了滨水区用地的混合功能性质:55%为工业用地,40%为商业娱乐和住宅用地,5%保留为港口用地。1988年,为回应市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需求,MDC更改策略,提高了旅游文化产业用地比重,并先后启动了两个旗舰项目:国际园林节(International Garden Festival)场地改造和阿尔伯特码头改造(The Restoration of Albert Dock)。


阿尔伯特码头建成于1846年,是世界上第一个防火码头,因不断衰落于1972年关闭。二战期间码头受到猛烈轰炸,英国历史遗产协会(Historic England)于1952年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名录(Grade Ⅰ listed building)。1983年MDC成立阿尔伯特码头公司(Albert Dock Company)启动更新工作,并围绕码头的历史遗产地位展开一系列改造与新建。


首先,更新工作改善了码头区的物质环境,修复破败的码头系统,完善道路并重新建立与市中心的联系(图3)。

 

图3  上:1966年的阿尔伯特码头;下:现今阿尔伯特码头鸟瞰

资料来源:谷歌图片


之后,市政府陆续引入或建设了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the 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 1986)、泰特美术馆(TATE Liverpool, 1988)、披头士博物馆(the Beatles Story Museum, 1990)等。这些项目一方面继续完善码头的物质形象,一方面将“文化旅游”引入场地,成为对外吸引点。整个更新计划于2003年结束,投资超过2500万英镑,码头上各家博物馆每年吸引游客200万人次,更新计划获得成功(图4)。

 

图4  改造后的阿尔伯特码头

资料来源:谷歌图片


2.2  城市竞争推动的滨水区形象打造(1997—2012)


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着力提升城市地位,鼓励城市竞争。城市的物质环境建设转向城市形象和品牌打造(image creation and place making)。利物浦迅速回应这一浪潮,于1999年成立了更新机构“利物浦愿景”(Liverpool Vision),并于2002年颁布了“更新策略框架”(SRF: the Strategic Regeneration Framework),提出之后更新工作的两项重点内容:一是保护城市历史遗迹,二是打造城市形象和品牌。


基于SRF的指导,利物浦城市建设取得了两项较为显著的成就。


第一是市内部分区域在2004年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WHS: World Heritage Site)。WHS设定了保护区域(Character Area),共包含六个特征地块,主要沿滨水岸线展开;外围缓冲区域(Buffer Zone)包含大部分城市中心区;名录还对不同地段新建建筑高度作出了规定(图5)。

 

图5  WHS保护区与缓冲区、建筑高度控制区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


第二项成就是利物浦获得了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ECoC 2008)的称号。这一奖项旨在促进通过节庆活动,对外联结欧洲文化,对内促进城市复兴。利物浦政府将ECoC的活动举办与滨水区物质环境更新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城市品牌。


这一时期滨水区更新主要完成了三个主体项目,分别是码头顶(Pier Head)区域更新、天堂街发展计划“利物浦一号”(Paradise Street Development Area ‘Liverpool One’)以及国王滨水区(King’s Waterfront)改造。


其中码头顶区域更新最具有典型性。码头顶是利物浦滨水区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全部位于WHS保护区内,以其上三座爱德华时代地标建筑“美惠三女神”(Three Graces)而闻名。更新计划占地2.5h㎡,主体工程包括利物浦博物馆(The Museum of Liverpool)、曼岛开发(Mann Island Development)以及公共区域和运河景观改造(图6)。

 

图6  码头顶区域更新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更新计划将码头顶区域南部分为两部分,西侧以利物浦博物馆为中心,东侧以曼岛开发为中心。博物馆项目充分尊重周边历史建筑与滨水环境,一是造型简约现代,外立面采用起伏的玻璃,反射出“三女神”的造型,同时使馆内外视线渗透;二是建筑留出充足的室外场地,面对水域设置观景踏步,保证了从阿尔伯特码头至“三女神”的良好视线,也为商业及休闲等功能提供场地(图7)。

  

图7  上:利物浦博物馆与滨水广场;下:从利物浦博物馆里看“三女神”

资料来源:谷歌图片


曼岛开发计划则旨在建造混合用途场地,修复被Strand街割裂的滨水区与市中心区的肌理和视线连接(见图6)。项目规划三处“转换型”公共空间,第一处是市中心来向人行道的交汇点,作为码头顶区域面对市中心的“开口”,视线可达整个码头更新区;第二处是两个住宅街区体块之间及其下架空部位,面向运河坝,可用作临时展览场地;第三处由两个街区和运河坝围合形成,是市民主要休闲活动场地(图8)。

 

图8  曼岛计划中的三处公共空间及其关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场地上建筑外立面全部采用黑色釉面玻璃,与历史建筑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也真实地反映出周围环境的影像(图9)。

 

图9  上:三座玻璃体量建筑;下:玻璃立面上的“三女神”

资料来源:谷歌图片


北部区域,紧邻“三女神”西侧的是占地1.6h㎡的公共区域和运河景观改造场地。AECOM设计了新的运河码头,大部分航道从新建区域下通过,由草地分隔成为两个大型露天水池;上部广场逐渐折叠又展开延伸至河边,巧妙地解决了运河水面低于地面这一问题;行人可以无障碍通过运河区域,到达岸边(图10)。更新改造提高了这一区域的公共可达性,使之成为新的游览目的地。

 

图10  公共区域与运河景观改造场地

资料来源:谷歌图片


2.3  私人投资主导的滨水商务区建设(2012年之后)


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城市竞争加剧,吸引投资和创造工作岗位成为城市复兴的主要任务。不同于前两个阶段主要利用物质环境的更新及文化、旅游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当下利物浦更新策略更明显地转向以商务聚集为主来吸引投资,同时加大了配套住宅开发的比例。这一阶段的滨水区更新主要由私人投资主导,由一系列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更新区域组成(而非处于一个整合的确定发展框架中),其更新时间均较长。


这一阶段主要实施的滨水区更新项目为利物浦水岸”(Liverpool Waters。项目由开发商PEEL启动于2007年,2010年确定具体开发内容并提出开发申请,2012年获得政府批准开始实施。项目位于利物浦北侧码头区,42%的面积处于WHS保护区内。开发场地从码头顶区域北侧开始,向北延伸至布拉姆利摩尔码头(Bramley Moore Dock),占地约60h㎡,预计投资超过55亿英镑,时间跨度约20~40年(图11)。

 

图11  Liverpool Waters开发范围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利物浦水岸”方案主体为沿河岸展开的多层建筑群,其中插入两组高层建筑,最高建筑可达195m(图12)。更新计划将场地分为五个组团,分时段开发,预计建设9000余个住宅单位、7万㎡的酒店与会议空间、30万㎡的商务空间以及一系列公共空间(图13,表1)。可以看出,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利物浦滨水区在文化旅游的基础上显著强化了商务聚集和高端居住的功能。

 

图12  “利物浦水岸”鸟瞰效果图(上)和总平面图(下)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图13  “利物浦水岸”五个分时段开发项目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表1  Liverpool Waters五个分时段开发项目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3  总结与争论


3.1  历史遗迹保护与城市更新开发


可以看到,利物浦滨水区更新的三个阶段中,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方式有较大的变化。在第一个阶段,历史遗迹自身成为更新改造的主体和触媒点(主要是阿尔伯特码头);在第二个阶段,区域与城市发展策略、重大节事等非物质因素占据了重要的地位(WHS和ECoC 2008),在具体项目开发中出现了较多的新旧并置等做法。而自2012年以来,随着私人资本占据主导作用,以及商务和住宅开发比重显著上升,开始出现较多对过去做法的争论与质疑,主要在于:在成为WHS之前,利物浦绝大部分滨水区已成为地方政府规划保护区,区域内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也已被列入国家建筑保护名录(图14),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WHS及其缓冲区设立了额外的规划指导(Liverpool WHS Supplementary Planning Document),形成对新开发项目的诸多限制——例如高层建筑的选址与高度规定、新建筑风貌规定以及材质规定、对地标建筑的视线规定等(图15),这是否损害了地方开发的自主权?是否导致投资商投入更多成本,以致拖慢资本进入城市的步伐,成为利物浦未来发展的一大阻碍?

 

图14  WHS区域范围与国家级遗迹保护区域范围对比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

 

图15  左:WHS在利物浦市内的主要视线控制点;右:WHS区域内主要地标建筑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7]


3.2  市场投资与政府监管


利物浦滨水区三个阶段的开发主体分别为MDC、Liverpool Version以及PEEL,三者的变化代表着投资主体从政府到企业的转变。MDC被认为奠定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投资框架,Liverpool Version被认为是指导更新和整合公共、私人投资的关键因素,而现阶段投资主体PEEL则面对较多的争议。


PEEL并非一个公司,而是一系列独立公司组成的财团。外界认可它对于项目顺利实施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PEEL资本实力雄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的有效供应和高效利用,加速更新进程;同时,Liverpool Waters作为PEEL未来50年更宏大的开发计划“大西洋之门”(Atlantic Gateway)的主要部分,可以为利物浦带来世界各地的资本。


对PEEL的担忧则在于:PEEL在没有政府开发限制的时候买下废弃土地,确立更新计划,再向政府提请批准,这一过程缺少政府的先期规划与监管,开发商容易盲目追求利润而忽视项目质量;同时,完全由私人投资主导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损害滨水区的公共利益,造成绅士化倾向。


滨水区更新是利物浦的长期战略,上述担忧的最后结果如何,目前难以定论。这些争论,或许会随着Liverpool Waters的实施而长期存在乃至激化,其间的利益博弈和造成的空间后果,值得持续观察。


参考文献

[1] DAVENPORT Terry. Liverpool: regeneration of a city centre[EB/OL]. BDP. (2009). http://www.bdp.com/globalassets/about/publications/liverpool_one_book.pdf.

[2] Mohamed M. Fageir Hussein. Urban Regene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ban waterfront: a case study of Liverpool waterfront regeneration[D].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2015.

[3] Liverpool City Council. Liverpool maritime mercantile city world heritage site, management plan 2017 – 2024[G/OL]. (2017-01). http://liverpool.gov.uk/media/1356187/pmd-486-liverpool-whs-management-plan-final-version-as-at-27-sep-2017.pdf.

[4] Liverpool Waters. Environmental statement non technical summary[G/OL]. (2010-09). https://www.iema.net/assets/nts/WYG/Liverpool_Waters_NTS_Full_Final.pdf.

[5] Liverpool Waters. Liverpool waters: building characterization & precedent study[G/OL]. (2011-11). http://www.liverpoolwaters.com.

[6]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Plan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buffer zone, natural features, listed buildings and conservation areas[G/OL]. (2003). http://whc.unesco.org/document/104897.

[7] Liverpool City Council. Liverpool maritime mercantile city world heritage site: supplementary planning document[G/OL]. (2009-10). http://liverpool.gov.uk/media/9644/world-heritage-site-spd.pdf.

[8] Liverpool City Council. World heritage site schemes list revised 07[G/OL]. (2017-01). https://liverpool.gov.uk/media/1356292/world-heritage-site-schemes-list-revised-07-janaury-2017.pdf.

[9] Liverpool Waters. Liverpool waters: design & access statement[G/OL]. (2011-11). http://www.liverpoolwaters.com.

[10] The city of Liverpool. Liverpool maritime mercantile city world heritage site: evident report[G/OL]. (2008-03). liverpool-consult.limehouse.co.uk/file/623479.

[11] 李真, 盛况. 利物浦产业转型中城市更新的路径与手段[J]. 国际交流, 2016(6): 85-87.

[12] STREETER James Haig. 英国利物浦码头顶公共区和运河通道景观改造[J]. 风景园林, 2009(2): 71-75.

[13] MALIENE Vida, WIGNALL Luke, MALYS Naglis.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waterfront site developments in Liverpool and cologn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2012, 20(1): 5-16.


作者:周怡薇,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震,博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相关阅读

城市复兴的设计模式:伦敦国王十字中心区研究

伦敦市年度规划实施评估及启示

城市战略规划的实施框架与内容:来自大伦敦实施规划的启示

从阴霾到明媚——“雾都”伦敦治理雾霾进程研究

英国城市景观中的高层建筑控制——以伦敦市为例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