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为何不是千城一面?——基于城郭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2020.2期】
表1 案例城郭基本情况
表2 16个案例城郭的特点比较
没有天守且垒范围较大的平山城和山城,在周边城市设计上突出自然环境,人造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补充。例如:仙台城位于海拔202m的植被丰富的青叶山,于此可以眺望太平洋和整个仙台市,山上有伊达政宗塑像、石垣等建筑物,两者共同构成自然和文化条件优越的风景区(图2);萩城也被称为指月山公园。城郭的保护更多强调与周边自然环境要素的协调和整合,周边建筑用地被严格限制,突出生态保护。由此,这部分城郭被塑造为以自然生态、眺望景观为主的城市特色区域。
没有天守,但绳张面积较大的城郭因为土地利用的性质和规模没有太大变化,通常被塑造为都市休闲、观光商业、宗教活动等区域,以提升地区活力和生活品质。如金泽城内拥有完善的商业配套,从小立野台地的山脚到金泽城的入口形成了商店街。米泽城因为本丸内的上杉神社,成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对原有土地利用保护较好,津山城和高松城都被打造为具有特色的都市休闲区域。部分城郭还成为城市举办各类社会活动和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图3)。城郭的边界轮廓则直接影响到城市整体路网形态。边界轮廓规则的城郭通常形成规则路网,如若松城、弘前城、米泽城、松本城、名古屋城、骏府城、松江城、津山城、萩城、高松城和松山城都是类棋盘状路网。不规则的城郭轮廓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更加自由的路网形态,如仙台城、东京、金泽城、大阪城和熊本城的路网。城郭的边界轮廓是由当地山水条件和城下町建设共同决定的,不规则城郭轮廓通常是利用曲折河流和复杂山势形成好的防御条件。米泽城、松江城和津山城的轮廓不是完全规则,但通过城下町的建设使其周边区域呈现出了道路网络。
垒封闭程度直接决定空间之间的交流以及功能的互通,堀也起到类似的作用。当垒的封闭性较强或者堀的规模较大时,城郭与周边空间的交流会受到一定影响。封闭性较好的城郭,其内外部城市风貌差异较大;而封闭性较弱的城郭需要依靠一定控制区作为城市风貌变化的缓冲区。如仙台城、弘前城、松山城、皇居、津山城、萩城和熊本城等城郭,周边多为行政、金融、教育或者绿化区域,与城郭所代表的文化、旅游功能不完全一致。但同时,由于垒和堀的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也加强了内部的空间特色。如弘前城、皇居利用堀打造赏樱景点,津山城则以其现存石垣而著名。而其他封闭性不强的城郭会控制周边区域的建筑风貌,通常手段是控制建筑物高度、建筑风格,修建公园,保留一户建民居等。
桥作为连接城郭与外部空间的建筑物,一般发挥着三种作用。第一种是观赏类的桥梁,如皇居的二重桥、松本城的埋桥、名古屋城的堀川七桥等。这些桥梁有砖瓦结构,也有木造结构,加强了区域内的观光和历史特色。第二类是承担交通功能的桥梁,如仙台城的大桥、金泽城的石川桥、高松城的常磐桥。这些桥梁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或者步行系统的一部分,使得城郭的元素能够渗透到城市的更多角落。第三类是城下町的桥梁,如皇居的日本桥、大阪的心斋桥。在古代,这类桥梁连接不同的手工业区域【古代城下町的布局是将同一行业安置在同一区域(町)】,是日本水运的物流集散中心,该功能一直延续到现在,这部分桥梁的所在地已成为商业贸易中心甚至金融中心。桥是一种文化印记,不论是从直接的物质层面或者仅存的作为地名的精神层面,使人们身处现有空间中,能够产生对于传统的追忆。
3 城郭的空间区位与城市特色
根据城郭在城市中区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中心型和边缘型。古代日本城市多是以城郭为中心的消费城市;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火车站作为交通枢纽引发商业活动和人流的聚焦,成为部分城市的中心;有的城市还拥有其他中心。因此,中心型又可以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型和多中心型(表3)。
城郭在城市中的不同区位带来差异化的城市内部功能分化和土地开发强度。中心型城郭及其周围区域必然承担文化功能。对单中心型而言,城郭及周围地区会形成多功能复合中心;对双中心型而言,城郭及周围地区通常担负行政、文化等传统城市职能,火车站及周边承担交通、生产、新兴商业等现代城市职能;多中心型通常除了城郭和火车站区域之外,还会有多个其他类型的文化区域,通过精心布置的公共交通和旅游线路将各功能中心紧密串联,最大程度实现功能互动。
单中心型通常以城郭为中心集中布置商业、行政、文化、交通等核心功能,进行高强度土地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形态。例如松山城处于松山市的中心地段(图4),爱媛县厅甚至设立在原有城郭之内,向西600m即为松山火车站,南边紧邻以县厅、市政府为主的行政中心,南部100m即为主要商业区“大街道商业街”,北部为教育区,有松山大学、爱媛大学。
图4 松山市中的松山城
双中心型多以城郭和火车站为中心,城郭及周围地区主要为行政区、文化区和传统商业街;火车站周边往往集中商业综合体等现代功能。例如会津若松市是典型的双中心类型(图5),城市北部以会津若松站为中心,南部以若松城为中心,神明通作为轴线连接南北。以市政府为中心的行政区,博物馆、日新馆、野口英世青春馆等构成的文化区,和主要商业区都布局于南部,呈高开发强度。北部地区以火车站为中心布局三菱伸铜工厂、会津大学等产业和教育用地,开发强度较低。作为主干道的神明通及其背街小巷共同组成连通南北的商业街。
多中心型包含城郭、火车站等多个中心,高开发强度地块比较少且集中于各中心。金泽市被自东南向西北的浅野川和犀川两条河流分割为三部分,发展出了四个风格迥异的中心(图6)。浅野川以北是东茶屋街,主要为历史街区;犀川以南是西茶屋街,以寺庙神社为主。金泽火车站周围以商业设施、办公楼为主;金泽城周围以商业、文化、行政设施为主。金泽市专门打造了三条不同线路的“城下町周游巴士”(图6),将各个中心区域连接起来,高效实现各类公共资源的紧密互动,并为人们体验别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提供了便捷的联系和多样的选择。虽然城市各中心风格不同,城市设计也考虑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金泽火车站的建筑物吸收了日本传统文化因素,东茶屋街第一层以日本茶为主,二层提供咖啡;在建筑物风格和空间功能层面都考虑到了对城市建设风格的平衡。
边缘型城郭均处于军事地位显著的区位。故而在和平时期渐失中心地位,整体区域与现代化的城区无论在肌理上还是功能上均分异明显。虽然明治、大正时期传统街区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有所破坏,但现今通常将城郭及其周边地区整个划为历史保护街区,例如案例中的萩城。萩城北靠日本海,处于萩市的西北侧。虽然萩市是明治维新时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城市,但整个市区基本保持古代遗留的路网结构(图7)和城市肌理,形成了特色的小尺度街区、商住混合用地,以及较低的开发强度。
图7 萩市历史路网与现在主要路网
虽然城郭的外部空间结构类型与城市规模有一定关系,但都通过“点(城郭)—线(城下町、街巷)—面(城市整体)”的格局丰富和塑造了城市空间特色。一般而言,中小城市是单中心和双中心布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是多中心布局,边缘型可能出现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单中心布局以城郭为中心提高城市开发强度,围绕城郭打造城市空间特色;双中心布局通过商店街等特色街道连接城郭与另一城市中心(多为火车站),形成两点一线的城市特色廊道;多中心布局通过交通线路将城市多个中心连接,使得城郭的属性得以辐射到更旷阔的区域;由于城市中心外移,边缘型布局通常可以保留大部分城下町的布局。虽然保护力度不同,但几类城市都是从保护对象的整体性、保护范围的整片、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在规划中,城郭与城下町是一个完整的保护对象,而且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风貌的内在特色。保护区域及规划行为是整片、系统的,并且利用规划手段打造城郭特色区域的完整性。同时,城郭特色区域是日本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物质体现,保护和合理规划城郭也是保护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集体记忆。
4 城郭的更新利用与城市特色
对城郭的更新与利用是日本城市建设中持续开展的重要内容。城市作为一个连续演进的社会空间载体,各个历史时期城郭所经历的不同变化也深刻塑造了当今日本城市的独特性。可以看到,这些城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差异化的更新改造方式(表4),而其中的许多片段都通过某些方式在今天的城市中留下了印记,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城市记忆和特色风貌。
在历史上,日本城郭也曾受到严重破坏。1615年由德川家康策划的“一国一城令”导致大量城郭被毁【为加强集权,打压以西日本为主的非嫡系军事,江户幕府规定一个令制国或一个大名只能拥有一个城郭】。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诸如松江城、高松城、弘前城、若松城等城郭也因1873年的“存城废城令”而遭受破坏。此外,战争、火灾、雷暴、地震等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量城郭,诸如仙台城、津山城、大阪城、名古屋城、骏府城、皇居、米泽城、熊本城。面对严重破坏,日本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更新利用城郭。
早在江户时期,部分城郭就将原城郭地区的一部分改建为园林,进一步巩固了城郭及其周围地区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如金泽城。17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稳定的江户时期,战争的可能性减少;同时,金泽城所在的加贺藩因支持江户幕府,一跃成为日本第一大藩,所辖藩领102.5万石。因此,城主前田纲纪于1676年将金泽城原有城郭的一部分改造为“莲池庭”,即现在的兼六园,成为日本三大名园之一。这次改造为现在的金泽市保留了巨大的中央公园,还避免了明治维新之后对传统城郭的破坏。
明治维新后现代化过程中,曾将风景园林设计引入与城郭相关的更新保护项目,该做法延续至今。1874年,松本城本丸、米泽城被划定为公园。1894年,弘前城作为市民公园开放;1903年园内开始种植樱花,目前已成为日本赏樱名所。1917年,日本近代园林学奠基人本多静六着手改造若松城为公园。皇居、大阪城、名古屋城等大型城郭的附近土地也曾先后被修整为公园。这一时期,更新利用为公共绿地的城郭多为山城和平山城,依靠城郭所在山地的良好自然环境成为郊野公园;平城或单中心型城郭多成为城市公园。它们成为日本城市绿地和全国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改建公园外,日本还采取了复建城郭建筑群的更新手法。1928年由大阪市长关一提出再建的大阪城天守开启了日本复建潮流。第一次高潮自1960年代开始。当时日本经济复苏,政府意图重塑民族文化符号,部分城郭开始复建。主要措施是清理城郭内的其他建筑物,恢复用地为史迹名胜保护区,重建天守或其他历史建筑,并不要求修旧如旧。这一时期重建的天守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如1948年大阪城重建(图8),1958年名古屋城重建,1960年熊本城天守重建,1965年若松城天守重建,1968年松山城本丸内本坛上的附属建筑物复建。
图8 复建的大阪城
第二次高潮自199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一方面,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城郭复建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之一;另一方面,伴随老龄化、少子化趋势日益严峻,商业开发冲动减弱,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关注焦点。更新利用天守被认为是地域观光资源活用的一种途径,城市借城郭复建打造特色名片[30]。这次复建的特点是尽量修旧如旧,多采用传统木质结构。传统城郭工艺多具有本地性,因此特别培育了一批本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者。例如:1990年,若松城复建茶室“麟阁”,2010年将现有黑瓦替换为传统红瓦;1996年,石川县计划重建金泽城,所有建筑物均采用传统木质结构;1997年,熊本市颁布熊本城复原整备计划,采用木质结构逐步复建本丸御殿等天守附属建筑;2007年,高松城拆除天守台上的玉藻庙,准备复建天守;2009年,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提出名古屋城天守木造复原,预计2020年开始木造建设(图9)。
图9 名古屋城木造复建的本丸御殿
无论是破坏、保护还是重建,每个时代的更新利用都在城郭留下了印迹,而非简单地用重建去代替破坏。除了上述城郭的整体规划之外,一些小尺度规划细节也能折射出上述复杂而曲折的历史。例如皇居到东京站的街区设计(图10),从皇居到东京站间包含了古代江户时期、近代明治时期和现代三种建筑风格(图11),通过行幸通这一条道路串联起了东京的发展历史。这种冲突的景观似乎在时刻提醒着城市应对历史保持尊重,不论是愉快的历史,还是痛苦的历史,都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这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更新利用的叠加,为日本城市的景观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特质。
图10 皇居东部区域
5 结语
由于古代改造自然能力较弱,日本城郭多依照山形水势修建,是地域文脉的集中体现。城郭作为城市特色的“牛鼻子”,是城市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的民族符号,极大塑造了日本城市空间特色。这种特色并非从天而降,而需要通过对城郭及其周边空间的合理规划进行塑造。日本不仅将城郭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开发,还通过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功能管控、配套支持等手段,使得城郭与周围商业、行政、文化等城市活动协调,与周边空间发生关系、相互交织。在规划塑造特色的同时,也实现了特色的自然生长。日本对待城市历史的态度保证了特色延续,承认空间上的历史延展,让城郭成为丰富多元而非单一特定的城市历史载体。
中国的城市特色塑造也离不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日本的经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城市发展应当重视老城的整体性保护和利用,应当综合考虑其内部结构、文化内涵、空间区位和历史发展。应该以规划、设计牵头,以某一具有在地性的要素为核心,建立起围绕要素的自组织生长机制。其次,老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应与现代城市建设协调,现代城市特色塑造在功能、交通、肌理、风貌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文化符号。同时,保护也并非简单地对老城与文化遗产修旧如旧,而需多维度、全方位探索以展示城市发展文脉,需要将相关保护与更新利用放在整个城市特色塑造的大框架下考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