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为何不是千城一面?——基于城郭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2020.2期】

冉奥博 刘佳燕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8-20
戳这里阅读文章精华版
【摘要】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较严重的千城一面现象,究其原因是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本文以日本为例,探讨日本传统城郭本身及其保护与再利用如何塑造了城市的空间特色。通过选取16个典型案例,本文从城郭的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区位和更新利用历程三方面,剖析了城郭与城市空间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城郭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以及对待历史的态度等方面总结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其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是中国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暴露出的千城一面和城市特色的丧失。日本在城市特色塑造方面有着宝贵经验,本文分析了日本传统城郭及其规划手段如何塑造了城市空间特色,并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中国城市空间的特色塑造和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理论基础
 
1.1  文献综述
 
千城一面及其背后的城市空间特色丧失,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围绕开展了多层次讨论。在城市规划层面,其原因是旧城改造方式不当,力度过大;在城市设计层面,其原因是城市设计缺乏原创性,特别是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欠妥;在文化层面,空间特色危机可能源于文化危机;在社会层面,公众厌烦的是文化认同的距离感和快速发展中的无所适从,而非简单的面貌相似;在制度层面,政治经济精英的自上而下的规划必然会带来千城一面。千城一面并非中国特色,美国、日本在20世纪后半叶都对此有所讨论。
 
虽然日本规划学界也担忧城市特色丧失,但总的来看,日本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比较成功。在内田顺文针对城市象征和对城市印象的问卷中,其调研的70个日本城市都有鲜明的城市元素。日本学界和业界重点研究了如何通过具体项目塑造城市特色,包括在地资源整合、历史街区、城市更新与城市政策。原日本城市规划学会会长新谷洋二强调城郭与日本城市的天然联系,认为城郭长期处于日本城市发展史的核心,因此有必要从城郭视角分析日本城市的特色塑造。
 
虽然关于城郭与城市的先行研究已经很丰富,但仍存在一些疏漏。第一类研究是关于城郭与城市设计,以安藤昭和五十岚日出夫为代表。他们研究了现代都市中传统城郭的视廊和视觉认知问题、城市功能与城郭景观之间的关系、城郭空间意象的民众认知、城郭整备的景观评价等问题。第二类研究主要讨论了城下町【城下町指大名(领主)居所,主要是城郭周边形成的聚落。城下町的形成是先有城郭,再由大名强令家臣和工商业者集聚于此。相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城下町就是历史街区。在现代日语中,城下町已被泛化使用】与城市空间形成和土地利用的关系。野中胜利开创性地探讨了16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的城下町与二战前日本近代城市规划的关系,集中在路网结构、规划内容、绿地等方面讨论。田中映和新谷洋二分析了盛冈等八座城市铁路兴起和商业区转移对城下町的影响,暗含城市现代化中,以铁路为代表的新元素与以城下町为代表的旧元素之间的碰撞,但未展开论述。松浦健治郎等发现明治和大正时期部分新行政中心与城下町的紧密关联。第三类研究主要针对城郭保护修复问题,野中胜利探讨了天守阁复建的文化和景观意义;松浦健治郎研究了护城河的修复手段、修复目的以及两者之间联系;徐旺佑研究了在文化财产保护法制度下的城郭保护。但既有研究存在以下疏漏:集中在天守、石垣等城郭的某一方面,对于城郭各个要素的综合性分析不足;对城郭与城市空间特色关联,即对城郭自身及其相关设计规划如何塑造日本城市空间特色的研究不足。城郭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是日本现代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对城郭的全面理解,能更深刻地解释日本城市演进及其空间特色的形成。
 
1.2  案例选择
 
本文在内田顺文研究的70个城市中选取了以“城”作为象征要素【内田顺文通过对日本地理学会会员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整理专家对于70个日本城市的印象。问卷中有一项是象征要素,即该城市具有什么象征性要素;象征指数即多少百分比的被调查者填写了该象征要素】,且象征指数大于20%的城市作为案例。一个县内若有两个城市都符合条件,选择象征指数更高的城市;并删去几乎完全损毁的川越城。由于缺乏九州地区案例,从地域均衡的角度,本文增加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的熊本城作为案例。这16个案例较全面地覆盖了不同的城市级别、所属地区和城郭级别(表1)。
 

表1  案例城郭基本情况

注:依据《地方自治法》和《五大都市行政监督特例》,日本城市等级由高到低可以分为五大都市、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现已废除,但既存城市保留)、一般城市。


1.3  基本概念
 
城郭是日本古代城市的核心和基础。在日本战国时代(15世纪末—16世纪末),城郭作为军事建筑得到普及,而后许多又作为行政中心得到极大发展,并对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持续深远影响。日本城郭的英文是“Japanese castle”,类似于西方的城堡,但其规模通常大于后者。日本城郭完全不同于中文的城郭或者城池,后者在日语中为城郭都市或壁都市。
 
城郭的严格定义还不够明晰【如对城郭中的“郭”是否能包含本丸,“郭”指用土堆成的平台还是更广义的空间等问题的回答还存在不同表述。丸就是区域,本丸、二丸、三丸是指从城郭中心出发的第一、第二、第三区域,以此类推】。常识中的城郭是指由天守阁和白壁的城橹等石垣上各种建筑物构成的封建诸侯的居所。日本城郭研究开创者鸟羽正雄认为广义的城郭是指以军事目的修筑的防御设施,也可以称为“筑城”;当只存在单一土垒来包围空间,即中心空间及空间上的建筑物则称为“城”;若存在多重土垒,则内部称为“内城”,外部称为“外郭”。新谷洋二从空间的角度出发理解城郭,认为城郭是人们将土堆积起来并夯实,在此之上建立的城壁所包围的空间。“城”本意为将土作为材料进行加工,或将土堆积并夯实以使其坚固。“郭”也可以写作“曲轮”,三省堂《大辞林》将其定义为被城墙、护城河、自然的悬崖和河流分割开来的内部区域;朝井美树等将其定义为划定城郭范围的由护城河、土垒等多重要素共同构成的复合物。基于此,本文认为城郭是有意识地利用土木工事或者自然条件构建的、以防御为目的的封闭空间及空间之上的建筑物,其中“城”是最内部的核心功能区,“郭”指非核心功能区。
 
鸟羽正雄认为研究城郭有五大要素:地选地取、绳张、普请、作事、城下町设施。地选地取指地势及周边地理环境;绳张指与土地相关的要素,包括形状、高低、面积、长宽、朝向等;普请指与土木工事相关的要素,包括垒(城墙、石垣等)、濠/堀(护城河)及其他要素(隧道、道路、园林等其他工事);作事指建筑物相关的要素,包括天守、长屋、仓库、门、橹、屋敷【天守是具有瞭望指挥功能的日本城堡;橹是起防御、警戒作用的建筑,类似于哨站;屋敷是以居住、行政功能为主的建筑】等各类建筑物;城下町设施指与城下町相关的要素,包括城郭与城下町的位置关系,路网情况等方面。鸟羽正雄提出,多数城郭研究仍是基于天守、橹或屋敷的建筑研究,对地选地取、绳张、普请,即城郭整体的地形、规模,城郭的配置、壁垒、壕沟等的研究亟须加强。本文继承该思想,不仅从城郭内部空间结构,而且从城市整体区位、更新利用历程等方面出发,考察城郭的各个要素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作用。
 
2  城郭的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特色
 
如前所述,本部分从地选地取、绳张、普请、作事四方面,共高低、面积、轮廓、垒(大小)、垒(封闭)、堀(护城河)、天守、桥等八小项,考量城郭的不同内部空间结构如何影响城市空间特色的形成(表2)。高低可以分为山城、平山城和平城,一般认为山城的相对高度在100m左右,平山城在30m左右,平城几乎为零。水城是被水域围绕的特殊平城。面积指城郭现存几丸,所含的丸越多,其相对面积越大。垒需要考察两方面:一是垒所封闭的空间大小,这可以体现历史上城郭的大小;二是垒所造成的空间封闭性,若城郭利用或者建造陡峭的山崖、石垣、土垒,就可以造成强的空间封闭。堀一方面加强空间封闭性,另一方面也可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天守通常被视为城郭的代表,也是集中体现日本特色的建筑物,可分为现存天守(从古流传的天守)、复建天守(现代复建的天守)、无天守三类。桥作为城郭各丸、城郭与城下町的连接建筑,也是作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要素直接影响到城郭在现代城市中的功能定位,并影响到土地利用,进而作用于城市的特色塑造。
 

表2  16个案例城郭的特点比较


拥有天守的城郭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主要强化其文化功用,不论面积大小都被归为限制开发用地,周边城市设计突出天守及其附属建筑的特征。相邻地区的城市风貌需求与风格一致,商业设施相对较少,多是半固定的旅游商品店。如弘前城、松本城、松江城和松山城都保留有现存天守,均是古代遗留的木质结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大阪城、名古屋城、熊本城(图1)并称日本三大名城,原由当时的名匠加藤清正和藤堂高虎修筑。虽然因为战争被毁,但复建之后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并且政府将有关当地历史与文化、城郭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布展,使得城郭成为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若松城天守重建于1965年。若松城是戊辰战争中东北诸藩的大本营之一,围绕着若松城发生了体现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白虎队事件。由此看出,由于天守极具日本文化特色,因此绝大部分拥有天守的城郭一直作为文化遗产得到全面重点保护,并成为城市传统精神和空间形态的核心载体。

 

图1  熊本城天守及其附属建筑

 

没有天守且垒范围较大的平山城和山城,在周边城市设计上突出自然环境,人造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补充。例如:仙台城位于海拔202m的植被丰富的青叶山,于此可以眺望太平洋和整个仙台市,山上有伊达政宗塑像、石垣等建筑物,两者共同构成自然和文化条件优越的风景区(图2);萩城也被称为指月山公园。城郭的保护更多强调与周边自然环境要素的协调和整合,周边建筑用地被严格限制,突出生态保护。由此,这部分城郭被塑造为以自然生态、眺望景观为主的城市特色区域。

 

图2  仙台城远眺

 

没有天守,但绳张面积较大的城郭因为土地利用的性质和规模没有太大变化,通常被塑造为都市休闲、观光商业、宗教活动等区域,以提升地区活力和生活品质。如金泽城内拥有完善的商业配套,从小立野台地的山脚到金泽城的入口形成了商店街。米泽城因为本丸内的上杉神社,成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对原有土地利用保护较好,津山城和高松城都被打造为具有特色的都市休闲区域。部分城郭还成为城市举办各类社会活动和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图3)。城郭的边界轮廓则直接影响到城市整体路网形态。边界轮廓规则的城郭通常形成规则路网,如若松城、弘前城、米泽城、松本城、名古屋城、骏府城、松江城、津山城、萩城、高松城和松山城都是类棋盘状路网。不规则的城郭轮廓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更加自由的路网形态,如仙台城、东京、金泽城、大阪城和熊本城的路网。城郭的边界轮廓是由当地山水条件和城下町建设共同决定的,不规则城郭轮廓通常是利用曲折河流和复杂山势形成好的防御条件。米泽城、松江城和津山城的轮廓不是完全规则,但通过城下町的建设使其周边区域呈现出了道路网络。

 

图3  活动预备中的金泽城广场

 

垒封闭程度直接决定空间之间的交流以及功能的互通,堀也起到类似的作用。当垒的封闭性较强或者堀的规模较大时,城郭与周边空间的交流会受到一定影响。封闭性较好的城郭,其内外部城市风貌差异较大;而封闭性较弱的城郭需要依靠一定控制区作为城市风貌变化的缓冲区。如仙台城、弘前城、松山城、皇居、津山城、萩城和熊本城等城郭,周边多为行政、金融、教育或者绿化区域,与城郭所代表的文化、旅游功能不完全一致。但同时,由于垒和堀的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也加强了内部的空间特色。如弘前城、皇居利用堀打造赏樱景点,津山城则以其现存石垣而著名。而其他封闭性不强的城郭会控制周边区域的建筑风貌,通常手段是控制建筑物高度、建筑风格,修建公园,保留一户建民居等。

 

桥作为连接城郭与外部空间的建筑物,一般发挥着三种作用。第一种是观赏类的桥梁,如皇居的二重桥、松本城的埋桥、名古屋城的堀川七桥等。这些桥梁有砖瓦结构,也有木造结构,加强了区域内的观光和历史特色。第二类是承担交通功能的桥梁,如仙台城的大桥、金泽城的石川桥、高松城的常磐桥。这些桥梁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或者步行系统的一部分,使得城郭的元素能够渗透到城市的更多角落。第三类是城下町的桥梁,如皇居的日本桥、大阪的心斋桥。在古代,这类桥梁连接不同的手工业区域【古代城下町的布局是将同一行业安置在同一区域(町)】,是日本水运的物流集散中心,该功能一直延续到现在,这部分桥梁的所在地已成为商业贸易中心甚至金融中心。桥是一种文化印记,不论是从直接的物质层面或者仅存的作为地名的精神层面,使人们身处现有空间中,能够产生对于传统的追忆。

 

3  城郭的空间区位与城市特色

 

根据城郭在城市中区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中心型和边缘型。古代日本城市多是以城郭为中心的消费城市;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火车站作为交通枢纽引发商业活动和人流的聚焦,成为部分城市的中心;有的城市还拥有其他中心。因此,中心型又可以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型和多中心型(表3)。

 

表3  案例城郭的空间区位分类


城郭在城市中的不同区位带来差异化的城市内部功能分化和土地开发强度。中心型城郭及其周围区域必然承担文化功能。对单中心型而言,城郭及周围地区会形成多功能复合中心;对双中心型而言,城郭及周围地区通常担负行政、文化等传统城市职能,火车站及周边承担交通、生产、新兴商业等现代城市职能;多中心型通常除了城郭和火车站区域之外,还会有多个其他类型的文化区域,通过精心布置的公共交通和旅游线路将各功能中心紧密串联,最大程度实现功能互动。

 

单中心型通常以城郭为中心集中布置商业、行政、文化、交通等核心功能,进行高强度土地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形态。例如松山城处于松山市的中心地段(图4),爱媛县厅甚至设立在原有城郭之内,向西600m即为松山火车站,南边紧邻以县厅、市政府为主的行政中心,南部100m即为主要商业区“大街道商业街”,北部为教育区,有松山大学、爱媛大学。

 

图4  松山市中的松山城

 

双中心型多以城郭和火车站为中心,城郭及周围地区主要为行政区、文化区和传统商业街;火车站周边往往集中商业综合体等现代功能。例如会津若松市是典型的双中心类型(图5),城市北部以会津若松站为中心,南部以若松城为中心,神明通作为轴线连接南北。以市政府为中心的行政区,博物馆、日新馆、野口英世青春馆等构成的文化区,和主要商业区都布局于南部,呈高开发强度。北部地区以火车站为中心布局三菱伸铜工厂、会津大学等产业和教育用地,开发强度较低。作为主干道的神明通及其背街小巷共同组成连通南北的商业街。

 

图5  会津若松市的双中心结构

 

多中心型包含城郭、火车站等多个中心,高开发强度地块比较少且集中于各中心。金泽市被自东南向西北的浅野川和犀川两条河流分割为三部分,发展出了四个风格迥异的中心(图6)。浅野川以北是东茶屋街,主要为历史街区;犀川以南是西茶屋街,以寺庙神社为主。金泽火车站周围以商业设施、办公楼为主;金泽城周围以商业、文化、行政设施为主。金泽市专门打造了三条不同线路的“城下町周游巴士”(图6),将各个中心区域连接起来,高效实现各类公共资源的紧密互动,并为人们体验别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提供了便捷的联系和多样的选择。虽然城市各中心风格不同,城市设计也考虑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金泽火车站的建筑物吸收了日本传统文化因素,东茶屋街第一层以日本茶为主,二层提供咖啡;在建筑物风格和空间功能层面都考虑到了对城市建设风格的平衡。

 

注:交叠的黑线、黄线和绿线分别代表不同的巴士线路。
图6 金泽市的多中心结构及连接多个中心的巴士线路

 

边缘型城郭均处于军事地位显著的区位。故而在和平时期渐失中心地位,整体区域与现代化的城区无论在肌理上还是功能上均分异明显。虽然明治、大正时期传统街区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有所破坏,但现今通常将城郭及其周边地区整个划为历史保护街区,例如案例中的萩城。萩城北靠日本海,处于萩市的西北侧。虽然萩市是明治维新时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城市,但整个市区基本保持古代遗留的路网结构(图7)和城市肌理,形成了特色的小尺度街区、商住混合用地,以及较低的开发强度。

 

图7 萩市历史路网与现在主要路网

 

虽然城郭的外部空间结构类型与城市规模有一定关系,但都通过“点(城郭)—线(城下町、街巷)—面(城市整体)”的格局丰富和塑造了城市空间特色。一般而言,中小城市是单中心和双中心布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是多中心布局,边缘型可能出现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单中心布局以城郭为中心提高城市开发强度,围绕城郭打造城市空间特色;双中心布局通过商店街等特色街道连接城郭与另一城市中心(多为火车站),形成两点一线的城市特色廊道;多中心布局通过交通线路将城市多个中心连接,使得城郭的属性得以辐射到更旷阔的区域;由于城市中心外移,边缘型布局通常可以保留大部分城下町的布局。虽然保护力度不同,但几类城市都是从保护对象的整体性、保护范围的整片、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在规划中,城郭与城下町是一个完整的保护对象,而且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风貌的内在特色。保护区域及规划行为是整片、系统的,并且利用规划手段打造城郭特色区域的完整性。同时,城郭特色区域是日本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物质体现,保护和合理规划城郭也是保护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集体记忆。

 

4  城郭的更新利用与城市特色

 

对城郭的更新与利用是日本城市建设中持续开展的重要内容。城市作为一个连续演进的社会空间载体,各个历史时期城郭所经历的不同变化也深刻塑造了当今日本城市的独特性。可以看到,这些城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差异化的更新改造方式(表4),而其中的许多片段都通过某些方式在今天的城市中留下了印记,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城市记忆和特色风貌。

 

表4  16个案例城郭不同历史时期的更新利用
注:表中的“破坏”“重建”“保护”是针对城郭原有建筑而言;“—”表示不涉及改造,保持不变之意。


在历史上,日本城郭也曾受到严重破坏。1615年由德川家康策划的“一国一城令”导致大量城郭被毁【为加强集权,打压以西日本为主的非嫡系军事,江户幕府规定一个令制国或一个大名只能拥有一个城郭】。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诸如松江城、高松城、弘前城、若松城等城郭也因1873年的“存城废城令”而遭受破坏。此外,战争、火灾、雷暴、地震等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量城郭,诸如仙台城、津山城、大阪城、名古屋城、骏府城、皇居、米泽城、熊本城。面对严重破坏,日本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更新利用城郭。

 

早在江户时期,部分城郭就将原城郭地区的一部分改建为园林,进一步巩固了城郭及其周围地区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如金泽城。17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稳定的江户时期,战争的可能性减少;同时,金泽城所在的加贺藩因支持江户幕府,一跃成为日本第一大藩,所辖藩领102.5万石。因此,城主前田纲纪于1676年将金泽城原有城郭的一部分改造为“莲池庭”,即现在的兼六园,成为日本三大名园之一。这次改造为现在的金泽市保留了巨大的中央公园,还避免了明治维新之后对传统城郭的破坏。

 

明治维新后现代化过程中,曾将风景园林设计引入与城郭相关的更新保护项目,该做法延续至今。1874年,松本城本丸、米泽城被划定为公园。1894年,弘前城作为市民公园开放;1903年园内开始种植樱花,目前已成为日本赏樱名所。1917年,日本近代园林学奠基人本多静六着手改造若松城为公园。皇居、大阪城、名古屋城等大型城郭的附近土地也曾先后被修整为公园。这一时期,更新利用为公共绿地的城郭多为山城和平山城,依靠城郭所在山地的良好自然环境成为郊野公园;平城或单中心型城郭多成为城市公园。它们成为日本城市绿地和全国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改建公园外,日本还采取了复建城郭建筑群的更新手法。1928年由大阪市长关一提出再建的大阪城天守开启了日本复建潮流。第一次高潮自1960年代开始。当时日本经济复苏,政府意图重塑民族文化符号,部分城郭开始复建。主要措施是清理城郭内的其他建筑物,恢复用地为史迹名胜保护区,重建天守或其他历史建筑,并不要求修旧如旧。这一时期重建的天守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如1948年大阪城重建(图8),1958年名古屋城重建,1960年熊本城天守重建,1965年若松城天守重建,1968年松山城本丸内本坛上的附属建筑物复建。

 

图8  复建的大阪城

 

第二次高潮自199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一方面,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城郭复建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之一;另一方面,伴随老龄化、少子化趋势日益严峻,商业开发冲动减弱,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关注焦点。更新利用天守被认为是地域观光资源活用的一种途径,城市借城郭复建打造特色名片[30]。这次复建的特点是尽量修旧如旧,多采用传统木质结构。传统城郭工艺多具有本地性,因此特别培育了一批本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者。例如:1990年,若松城复建茶室“麟阁”,2010年将现有黑瓦替换为传统红瓦;1996年,石川县计划重建金泽城,所有建筑物均采用传统木质结构;1997年,熊本市颁布熊本城复原整备计划,采用木质结构逐步复建本丸御殿等天守附属建筑;2007年,高松城拆除天守台上的玉藻庙,准备复建天守;2009年,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提出名古屋城天守木造复原,预计2020年开始木造建设(图9)。

 

图9  名古屋城木造复建的本丸御殿

 

无论是破坏、保护还是重建,每个时代的更新利用都在城郭留下了印迹,而非简单地用重建去代替破坏。除了上述城郭的整体规划之外,一些小尺度规划细节也能折射出上述复杂而曲折的历史。例如皇居到东京站的街区设计(图10),从皇居到东京站间包含了古代江户时期、近代明治时期和现代三种建筑风格(图11),通过行幸通这一条道路串联起了东京的发展历史。这种冲突的景观似乎在时刻提醒着城市应对历史保持尊重,不论是愉快的历史,还是痛苦的历史,都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这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更新利用的叠加,为日本城市的景观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特质。

 

图10  皇居东部区域

 

注:左图为东京站往皇居方向,右图为行幸通往站前广场方向。
图11  行幸通

 

5  结语

 

由于古代改造自然能力较弱,日本城郭多依照山形水势修建,是地域文脉的集中体现。城郭作为城市特色的“牛鼻子”,是城市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的民族符号,极大塑造了日本城市空间特色。这种特色并非从天而降,而需要通过对城郭及其周边空间的合理规划进行塑造。日本不仅将城郭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开发,还通过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功能管控、配套支持等手段,使得城郭与周围商业、行政、文化等城市活动协调,与周边空间发生关系、相互交织。在规划塑造特色的同时,也实现了特色的自然生长。日本对待城市历史的态度保证了特色延续,承认空间上的历史延展,让城郭成为丰富多元而非单一特定的城市历史载体。

 

中国的城市特色塑造也离不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日本的经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城市发展应当重视老城的整体性保护和利用,应当综合考虑其内部结构、文化内涵、空间区位和历史发展。应该以规划、设计牵头,以某一具有在地性的要素为核心,建立起围绕要素的自组织生长机制。其次,老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应与现代城市建设协调,现代城市特色塑造在功能、交通、肌理、风貌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文化符号。同时,保护也并非简单地对老城与文化遗产修旧如旧,而需多维度、全方位探索以展示城市发展文脉,需要将相关保护与更新利用放在整个城市特色塑造的大框架下考量。

 

作者:冉奥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东京工业大学社会理工研究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rab15@mails.tsinghua.edu.cn
刘佳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liujiayan@mail.tsinghua.edu.cn

延伸阅读

日本的区域与城市规划体系
滨海城市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日本经验的借鉴
新加坡和纽约特色风貌地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对深圳的启示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