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

李媛 韩汉白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9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版于2008年,可以算一本“老”书了,其中收录了梁鹤年先生十多年前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分为经济、土地、城市三个专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等,共32篇文章。本系列将分享李媛、韩汉白两位青年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想阅读本书的读者,可在文后评论区留下邮箱地址,我们将寄去电子资源。在此特别感谢梁鹤年先生慷慨惠赠版权。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

梁鹤年

商务印书馆, 2008

记忆,是个奇怪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记得很清楚,有些重要的事情倒印象模糊。


1983年底,联合国代表团来大学介绍联合国的开发项目,我参加了座谈。翌日,校方负责接待的人士给我来电话,说派去陪同的一位教授生病了,要我去顶替。机缘巧合,认识了团员之一的中国国家科委外事官员(他后来出任中国驻联合国科技参赞,现已离休多年)。北国的深秋,那天特别冷,我又没有车子,两人穿得臃肿得像企鹅,在小城的街上遛了半天。湖上来的烈风把脸刮得又红又痛,却一点也没有减低我们的谈兴:中国锐变的动力,西方历程的启示;现代化的演绎,中国传统价值的评价;国家的前途,个人的理想。他说:“先回去看看吧。”我写给他一封长信,九个月毫无音信。一天,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来电话,说湖北省科委想请我去,这样,就开始了我20多年在中国的讲学、培训、考察、研究和咨询。


1985年首趟回国,感触很大。机会难逢,我妈也想回去看看。那时我已有四个孩子,于是也带了老大和老二一起去。一行四人,从广州到武汉,从武汉到北京,都是坐火车。从前书本上的东西现在看到了。山河秀丽,民风淳厚,干部们勤朴为民。日暮过黄河,两岸苍凉,滔滔浊流,看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百多年来受尽苦难的老百姓是否到了苦尽甘来的时候?心潮激荡,久久难息,谁说男儿不流泪。同车有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很健谈,我是他的好听众,从他处知晓了许多人民的心声、希望。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成就可观。若是这位老同志仍健在,他还会诉说些什么心声和希望?


回想,1985年是个开端。我的加拿大工作与中国工作先分后合,而且很多时候是巧合,纵错之间好像有主宰。现从头说起。


1970年香港大学毕业后我在建筑师事务所干了三年,1973年来到加拿大又干了一年,跟着就是在美国和英国念书。1979年回加拿大,开始在女王大学任教。当教书匠不能只教自己研究或喜欢的东西。政策分析的方法论是我研究和喜欢的东西,但校方坚持要我教“物理规划”,部分理由是因为大多数的教授只搞社会科学,不懂工程、设计,部分是因为我念建筑出身,对城市规划的物理层面较易上手。起初我有点别扭,日后才发觉真是个幸运的机缘。

——本书前言


 


”第二篇 外国的泥土“读书心得二则

从追求目的到追求平衡:思想、土壤和园丁

 

本章介绍了梁先生从美国麻省理工完成学业后,于英国剑桥求学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正是剑桥的“土壤”,让梁先生在麻省的思想种子得以发芽扎根,并为他后来成为“方法论者”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梁先生的“平衡”思想于此形成,即人生观从追求目的转变为追求平衡。
 
“平衡”往往与两个事物相联系。以二元分析的思想来看,平衡有关两个事物的对立和矛盾。相较而言,中国传统智慧能在矛盾中能看到矛盾的辩证统一。正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所描述的,我们在“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的统一中,看到了事物的产生和变化,而“平衡”则是这种辩证统一的“适度”交会。
 
以学习过程中“知”与“用”的平衡为例。比较“求知”和“致用”哪个更重要,隐含的假设是两者二元对立:认为“求知”更重要而忽略知识的实践,往往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状态;认为“致用”更重要,即以用途去决定学什么,往往容易陷入功利之用的状态,而且以“用”定“学”(如追求热门专业),很可能赶不上现实的日新月异。与之相比,梁先生的“学以致用”思想强调平衡:学习的目的是开启心智,而不是追求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有了学问应该去用,并在“致用”中启发进一步“求知”。
 
再比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人动容,“她(梁先生之妻)有一套独特的家庭哲学,就是决不让我把工作情绪带进家里头……工作的不愉快可以说,但不能以不愉快的心情去说……妻就要我在门口站站,到心情平定才进来。久而久之,门外的烦气进不来,家里的和祥之气却外溢”[1]。可以看到,如何实现平衡并不容易,需要智慧。这种智慧的体现之一就是建立一些指导性原则去寻求平衡。首先“不将情绪带进家”是原则,但压力大、情绪需要发泄是人性使然,怎么办?所以需要一套方法:“工作的不愉快可以说”,并通过“在门口站站,到心情平定才进来”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从而实现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无论是平衡求知与致用,还是平衡生活与工作,平衡思想的基础是对矛盾双方关系的理解,即强调看似矛盾的双方,其实在“适度”状态下是统一的关系,而非完全二元对立的关系。也就是说,平衡启发我们尝试探寻矛盾双方此消彼长的第三种状态。正如“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正是“有无”的统一,创造出区别于“有”和“无”的第三种状态,如器皿和房屋。
 
这种平衡思想体现在梁先生后来的“城市人”理论中,尤其是以自存与共存平衡的原则来演绎人的理性,从而理解什么是“以人为本”的规划。尽管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排他性导致不同个人的空间利益诉求不一致,但自存与共存平衡的原则启发我们,人性不单是追求自存(如个人空间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自存与共存的平衡(如个人空间利益的合理化和众人空间利益的平衡)【详见《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读书心得第十章《再谈城市人》。这种平衡思想的实践,需要有好的土壤和好的园丁。在寻找求知与致用平衡的过程中,良好氛围的学校和诲人不倦的导师是好的土壤和园丁;在寻找生活与工作平衡的过程中,祥和的家庭氛围和智慧的家人是好的土壤和园丁。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追求自存与共存平衡的以人为本规划的土壤和园丁如何培育?
 
西方文化受“唯一真”逻辑的影响,将个人与群体的矛盾视为必然对立的二元存在,因此在这样土壤上,调和矛盾只能是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竞争和博弈[2]481。与之相比,我国文化自古有和谐统一、求同存异、小我和大我等基因,启发规划事业的参与者有机会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去化解矛盾。笔者认为,“城市人”理论正是从人性事实即追求自存共存的平衡出发,结合我们的文化基因,为以人为本规划提出了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以自存与共存平衡的原则为指导,处理个体和群体有关空间利用和分配的诉求矛盾,找到平衡个体与群体空间诉求的“适度”方案[3]8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3] 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6.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读书”和“用书”
 
本篇梁先生以在英国剑桥大学三年的留学经历,分享了诸多关于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外国的泥土”指的是剑桥的泥土,即剑桥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氛围,这是梁先生思想建立的基础。而在美国麻省的经历更像是种子,到了剑桥的泥土里生根发芽。剑桥的泥土与麻省的种子正好对应了“读书”和“用书”之别。
 
梁先生在剑桥留学时发现英国学生在描述“学习”时,多用“读”(read)而不是“学”(study)。“读”倾向于求智慧,而“学”倾向于求实用。这就涉及学习的目的——学习既可求智慧,也可求实用。但求智慧重于求知识。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掌握,智慧则是对无限和永恒的顿悟。由此,梁先生把做学问的人分为四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教书匠,学者,知识分子,思想家[1]。教书匠重复知识,而思想家创造智慧。求实用更强调“用”书而非“读”书。笔者在女王大学上过的课程中,有的老师建议看书时就看其中一章或一段,而不是整本书。虽然看了不少书,快速地完成了作业,但“学”到的只是一堆零碎的知识。当然,这里并不是比较求智慧和求实用的好坏,而是需要平衡求学过程中的智慧、知识和实用,平衡博与专。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梁先生给出了他的治学之道:重复的读、广泛的收、仔细的思考,如果上天眷顾,偶有创意,那是该满意了[1]。这也让我想到梁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我的绮色佳》,文中附上了卡瓦斐(Cavafy)的《绮色佳》Ithaca一诗,提醒我们:在追寻绮色佳的旅途上,沿途的风景和邂逅可能才是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目录


经 济

人家的月亮
外国的泥土
政策分析
比较研究:论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经济三部曲之一
可持续性消费经济:两个循环,一个手段——经济三部曲之二
经世济民——经济三部曲之三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
流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来自国际与加拿大开发经验的一些启示
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一套理论分析与一件实际工具
解“三农”之困
经济与几何


土 地
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城市土地开发上的意义
在耕地转建设用地中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及提高土地市场经济效率的建议
集体土地股份化:一个互利互律的耕地转用补偿和土地整理分配处理办法
指标拍卖(竞投)的一些想法


城 市

精明增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
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
城市规划的和谐与适度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一)——顺谈操守
可读 必不用之书(二)——顺谈情况含糊和感情矛盾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
哀公问政——孔孟思想对规划理论的启发
“孟子见梁惠王”与城市规划



相关阅读

《旧概念与新环境》读书心得【连载】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连载】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关于“城市人”

编辑 | 顾春雪
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