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4)

李媛 韩汉白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9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版于2008年,可以算一本“老”书了,其中收录了梁鹤年先生十多年前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分为经济、土地、城市三个专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等,共32篇文章。本系列将分享李媛、韩汉白两位青年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想阅读本书的读者,可在文后评论区留下邮箱地址,我们将寄去电子资源。在此特别感谢梁鹤年先生慷慨惠赠版权。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

梁鹤年

商务印书馆, 2008

记忆,是个奇怪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记得很清楚,有些重要的事情倒印象模糊。


1983年底,联合国代表团来大学介绍联合国的开发项目,我参加了座谈。翌日,校方负责接待的人士给我来电话,说派去陪同的一位教授生病了,要我去顶替。机缘巧合,认识了团员之一的中国国家科委外事官员(他后来出任中国驻联合国科技参赞,现已离休多年)。北国的深秋,那天特别冷,我又没有车子,两人穿得臃肿得像企鹅,在小城的街上遛了半天。湖上来的烈风把脸刮得又红又痛,却一点也没有减低我们的谈兴:中国锐变的动力,西方历程的启示;现代化的演绎,中国传统价值的评价;国家的前途,个人的理想。他说:“先回去看看吧。”我写给他一封长信,九个月毫无音信。一天,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来电话,说湖北省科委想请我去,这样,就开始了我20多年在中国的讲学、培训、考察、研究和咨询。


1985年首趟回国,感触很大。机会难逢,我妈也想回去看看。那时我已有四个孩子,于是也带了老大和老二一起去。一行四人,从广州到武汉,从武汉到北京,都是坐火车。从前书本上的东西现在看到了。山河秀丽,民风淳厚,干部们勤朴为民。日暮过黄河,两岸苍凉,滔滔浊流,看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百多年来受尽苦难的老百姓是否到了苦尽甘来的时候?心潮激荡,久久难息,谁说男儿不流泪。同车有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很健谈,我是他的好听众,从他处知晓了许多人民的心声、希望。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成就可观。若是这位老同志仍健在,他还会诉说些什么心声和希望?


回想,1985年是个开端。我的加拿大工作与中国工作先分后合,而且很多时候是巧合,纵错之间好像有主宰。现从头说起。


1970年香港大学毕业后我在建筑师事务所干了三年,1973年来到加拿大又干了一年,跟着就是在美国和英国念书。1979年回加拿大,开始在女王大学任教。当教书匠不能只教自己研究或喜欢的东西。政策分析的方法论是我研究和喜欢的东西,但校方坚持要我教“物理规划”,部分理由是因为大多数的教授只搞社会科学,不懂工程、设计,部分是因为我念建筑出身,对城市规划的物理层面较易上手。起初我有点别扭,日后才发觉真是个幸运的机缘。

——本书前言


 


“第四篇 比较研究:论方法” 读书心得二则

“背景迁移”分析法


认识和引进外国的规划经验是促进我国规划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借他山之石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比较研究,即先认识外国经验或规划手段,然后进行手段的本土化修正和运用。问题是,如何避免照搬照抄导致手段的“水土不服”,或如何判断手段的奏效是由于手段本身有效还是本土化的“修正”有效?每个手段的产生和运用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或土壤,因此比较研究的关键在于:为使甲地某手段在乙地奏效,应该分析如何结合乙地背景进行修正。针对这一问题,“背景迁移”分析法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它最大的亮点是聚焦“手段—背景”关系,而非仅仅认识背景。

 

1  为什么“手段—背景”关系重要?

 

这里借用经典的“鲁宾花瓶”作一个类比(图1)。关注花瓶的人,会将人脸作为背景;关注人脸的人,会将花瓶作为背景。可以看到,无论是花瓶还是人脸,都是在其与背景元素的互动中产生,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立场或视角。类似地,规划手段与孕育这些手段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价值密不可分,而且手段与背景的关系不是静态的、直线型的,而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和演化过程。 
                           

图1  鲁宾花瓶(Rubin vase)

资料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bin_vase#/media/File:Rubin2.jpg

 
以西方国家在1970年代—1980年代市中心地区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问题为例。起初,政府看到的社会问题或“背景”是贫民区的居住环境差、维修资金短缺,采用的“手段”是政府补贴房屋维修。而现实中,居住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房屋的市场吸引力,一些业主借机提高房屋租金,造成负担不起上涨租金的贫困租户逐渐迁出,中高收入的租户逐渐迁入,之前的贫民区发生转型,由此引发穷人没有地方住等社会问题或新的“背景”。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如果最初改变“背景”或“手段”的判断和选择,那么演化过程将会发生变化。

 

2  如何运用“背景迁移”分析法进行“手段—背景”关系分析?

 

完整的“背景迁移”分析法可以分为七步:(1)鉴认手段在甲地运用的关键元素;(2)鉴认甲地的背景元素并确定其中的关键元素;(3)分析甲地手段与关键背景元素之间的吻合、冲突和张力;(4)预判甲地手段照搬到乙地,会在乙地引出或依赖乙地的哪些背景元素;(5)预判照搬的“手段”与乙地“背景”之间可能的吻合、冲突、张力;(6)在保持“手段”关键特性的前提下,分析乙地背景下修正“手段”的极限或最大机会;(7)分析与乙地背景元素最吻合、冲突最小、张力最低的手段,即修正后的手段[1](图2)。 


图2  “背景迁移”分析法的逻辑图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3  分析“手段—背景”关系有何意义?

 

在运用“背景迁移”分析法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第(3)步和第(5)步,即鉴认甲地和乙地的“手段—背景”关系。认识“手段—背景”关系的互动过程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与传统的背景分析相比,该方法关注手段与背景的吻合、冲突和张力。也就是说,不单是关注成功经验,还要看到手段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甚至是新的社会问题或“失败”环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这种视角不仅加深了对引进手段的认识,更拓展和启发了对手段进行修正的思路,甚至可能发现在甲地“冲突”或“失败”而在乙地成功的元素。
 
第二,“手段—背景”关系分析的目标不再是为了“模仿”对方,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启发自己。在分析完比较对象的“手段—背景”关系后,再“迁移”到本土背景进行“手段—背景”关系分析,将有助于预判和修正。一方面,在引入“手段”前就对这些手段的适用性进行预判,分析和认识可能存在的吻合、冲突、张力的环节,使得试错成本得以尽可能降低;另一方面,分析和认识哪些环节需要修正,有助于厘清实施效果来源于引入手段本身还是来源于“修正”,为追踪评估和进一步修正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背景迁移”比较法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人天生就会与他人进行比较,用来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比较作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从中西方古代哲人开始就被用于思考神祗和人性。宗教改革后,科学从宗教中分离。到近代,比较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梁鹤年教授的“背景迁移”比较法强调的是如何利用和修正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为中国发展作贡献,也就是如何“洋为中用”。首先需要分析西方的现象在西方的背景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然后再引入中国。但是,很多西方理论非但不能作为我们的典范,甚至都不能把自身现象解释清楚。当然,有些西方并不重视的理论可能在我国背景下有机会发展壮大。
 
“背景迁移”比较法是现象—背景关系的强弱,是一个分析的概念,而不是一种价值观。一个现象与其独特的背景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现象—背景关系,关系的强弱决定于此现象与其背景之间吻合的松紧、冲突的多少和张力的高低。关系越强,现象越能持久;关系越弱,现象越容易消失。比较研究在分析上的意义是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时间里某一现象的现象—背景关系。比较研究可以是双边比较(两个国家、地区或时间)或多边比较。如果是双边比较,则有四个变量(甲地的现象、甲地的背景、乙地的现象、乙地的背景)和两个关系(甲地的现象—背景关系,乙地的现象—背景关系)[1]
 

“背景迁移”比较法有七个步骤[1]

(1)确定甲地所用的手段。分辨这个手段的各细部和层面,以及最关键细部和层面。

(2)鉴定与甲地手段相关的甲地背景因素。分辨各元素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最关键元素。

(3)分析甲地手段—背景关系。分析手段内涵与背景元素之间的吻合、冲突和张力(此分析附带收益,分析成果可用在甲地,加强甲地的手段—背景关系)。

(4)甲地手段原封不动,移放到乙地。分辨该手段用在乙地会引出或依赖哪些乙地的背景元素。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手段不变(仍是甲地手段),背景变了(甲地背景变为乙地背景),创造了一个过渡性的手段—背景关系。

(5)分析甲地手段与乙地背景之间的“可能关系”。分析手段与背景之间可能发生的吻合、冲突和张力。

(6)研究手段的“可塑性”。以不改变此手段的关键特性为前提,找出其可修正的极限。

(7)塑造适合乙地背景的手段。假定乙地的背景元素不改变,塑造一个与乙地背景元素最紧吻合、最少冲突和最低张力的手段,即最强的乙地手段—背景关系。
 
总之,梁鹤年教授的“背景迁移”比较法为引入或修正西方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好思路。梁鹤年教授给我们的启发还有:首先,西方国家的模式和历史有其独特性,其他国家很难重复,且西方高消费、高耗能、重污染和掠夺式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不能持续的;其次,我们应该抛弃西方所谓的发达和落后这样的相对概念来衡量发展,可以考虑将其换成一个绝对概念或目标(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或国泰民安等)。如此,世界各国衡量发展便有一致目标,不同的只是实现目标的快慢。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目录


经 济

人家的月亮

外国的泥土

政策分析
比较研究:论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经济三部曲之一
可持续性消费经济:两个循环,一个手段——经济三部曲之二
经世济民——经济三部曲之三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
流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来自国际与加拿大开发经验的一些启示
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一套理论分析与一件实际工具
解“三农”之困
经济与几何


土 地
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城市土地开发上的意义
在耕地转建设用地中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及提高土地市场经济效率的建议
集体土地股份化:一个互利互律的耕地转用补偿和土地整理分配处理办法
指标拍卖(竞投)的一些想法


城 市

精明增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
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
城市规划的和谐与适度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一)——顺谈操守
可读 必不用之书(二)——顺谈情况含糊和感情矛盾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
哀公问政——孔孟思想对规划理论的启发
“孟子见梁惠王”与城市规划



相关阅读

《旧概念与新环境》读书心得【连载】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连载】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关于“城市人”

编辑 | 顾春雪
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