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冰:我有可能读了本假书!!破解教师“白读书”现象的攻略
2 新年快乐!这是田冰冰老师班主任工作第43讲,点击上方“创意班主任”微信公众号,即可连续关注往期文章。
“读书时觉得书中说得很有道理,还没来得及用就忘得干干净净,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自言自语。
“多读几遍。”我女儿在一旁插嘴。
这是寒假中的家里对话的一幕。从元旦开始,我坚持得最好的事情,就是每日的阅读。不过,我觉得我很有可能读了假书,不然就是患上了失忆症。为什么读得多多,却大脑空空呢?
面对教师这种白读书现象怎么办!?
真的仅仅是“多读几遍”,就可以解决问题吗?
让我们一起试着找一找破解教师“白读书”的密码,来改善教师读书“低水平”勤奋的窘态。
提起解决学生中白读书现象,我们常常如数家珍。然而,自问教师读书的效益,我们常常陷入低水平的勤奋状态,但却身在其中而不能自查。
无目的阅读,颇有逛街买衣服的感觉。东逛逛,西瞅瞅,漫无目的地买与看,有时仅仅是想把自己留在书边,做个样子而已。这一个多月来,我囫囵吞枣扫过了八九本书,浮光掠影,当时收获多多,过后脑袋空空。从《慢思考》《情商》到《微习惯》《群体的思维》《时间管理课》……在每天至少9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我常常会发现不少这样跨界阅读带来的有趣有用的观点。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些观点犹如昙花一现,随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尴尬地不知道大量地耗时究竟给自己剩下了什么……
有目的阅读,有时是有病乱投医。我最近读了一本非常浅显易懂的《图解整理术》,我自认这是对我这样粗枝大叶的人的一剂良药。文章大量图片和简单陈述的经验,很是受用。可是,正值寒假旅游,它并没有改善我在旅行过程中的个人物品秩序;有时为了完成一篇文章,而进行的应景式的阅读,也不免有为了寻找摘抄内容的嫌疑,仅仅是为了选择一些看似颇有水平的话,来装点自己文章的“门面”而已……
刷手机阅读,也很容易耗掉我们很多的时间。有时真的不知道这是读书的习惯,还是“盲刷”的惯性!看看左邻正在威尼斯旅行,看看右舍家里又添了第二个胖儿子,顺便翻翻自己喜爱的微信公众号上,正在发布的国内最新新闻,看看几个热门的教育类公众号上提供的国内诸多好友的新文章。该点赞的点赞,该评论的评论,该收藏的收藏……然后疲惫不堪,仿佛处理了很多工作一样,关机充电去了……
同读一本书,领过书后常常束之高阁。镌刻着熟悉的大作家的名字,推送着前沿的教育理论,高高兴兴地领过来自单位赠送的礼物,看了两眼目录,然后匆忙地放下书,投入了新学期的战斗中去了。遇到学校安排的交流读书心得,也是从网上搜寻别人的同题作文,一改了之。学校读书会交流前,赶紧囫囵吞枣看上几页,拼凑出对话的谈资,随后抛之脑后……
呜呼——盘点一下这些花掉的阅读时间与实际收益,真的太不成正比!细想,曾经的勤于阅读,有时不过是勤于购买。快递一到,书架上一放,不过是满足了占有欲。
真正在一年当中,能够影响到自己的新书,真是寥寥无几。忍不住为自己的浅薄汗颜。读了那么多,记住一点点。别人的学问像海深,我的学问浅,这可怎么办?
别着急,也许咱们教师这一行,最厉害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地调整,这就为找到更好的自我打下了基础。
☑ 订个读书目标,打卡激励,阅读氛围造起来
你确认你真的读过很多书吗?原谅我这样追问非常不礼貌。但,这是对话的起点。
买过三五本,粗枝大叶翻过几下,是不足以产生任何的化学反应的。说实在的,读书现在真算是廉价的消费方式之一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时代随着我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已经渐行渐远了。靠借阅,靠偶遇,靠赠送,都不足以维系阅读习惯,还是老老实实去买,哪怕一个月的一本两本,定期购入,是盘活救旧书柜的有效方式。
买书要有目标,读书也要有目标。给2017年的阅读计划订个小目标,从每月一本书开始,月初开启,月末打卡,读完一本书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还是那句话,像对待学困生一样来对待自己。不贪多求全。工作忙时,哪怕只读三两页,都是了不起的坚持。
书不一定都要读完的。书照样可以边读边丢。出差时带本订阅的杂志,路上看完就丢掉了,有效利用车上空闲时间,给了杂志阅读的时间出口;只有某些章节对自己有用的书,那就只读某些章节。有时候果断丢弃也是对你自己的时间负责。
☑ 精心挑选书目,反复阅读,对比自省品起来
精心挑选的书,特别适合自己的书,是有着不同凡响的魅力的。这样的遇见,常常让人废寝忘食也想尽快享受这份精神大餐。这带来的一点启示,就是选对书目能促进阅读的实效。
读读得下去的书,不要介意别人对书目鄙夷的眼神。只有先读得下去,才可能有明天的读得深入。对于学生推荐书目是这样的原则,教师阅读亦是如此。我在前边所讲的《图解整理术》,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书。在很多思绪并不宁静的时候,这类开卷便有收益的“快餐”也是不错的选择,既对我改善自己的办公状态很有启示,书中的话语体系对于我帮助新班主任的呈现方式上也颇有启发。
读同行非常赞赏的书,有时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好比女人之间互相推荐化妆品。从别人的化妆品堆中唯一推荐的一款,一定是有着值得欣赏的地方的。从别人推荐的书中遇到颇感对路的作者,然后溯源而上,通读该作者多本著作,常常也有不小心挖到宝藏的惊喜。十年前,我在重庆精典书店,买到了同事介绍的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这也让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路读来,从《一生的学习》到《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爱的觉醒》《心灵自由之路》……我几乎翻遍了克氏中文版本的所有著作。
读有疗效的书,是自我调整的“大补神器”。2016年,在我最分身乏术的时候,朋友推荐了《精要主义》给我,这本书我反反复复读了五六遍,它对指导我们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与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倡导“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追求合适的事情”,帮助让人们重新掌控自己的选择权,自主决定如何支配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再是许可他人替我们作出选择。这样的遇到,颇有“一本顶十本”的效力。
读跨界的书,是开拓思路的有效渠道。跨界地读,看看不同行业的理论与经验带来的启示,揣摩作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思考把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怎样转换到教育领域中来。这种搬家式读法,也能帮助我们触类旁通。我在上一篇文章中《田冰冰:听说你的寒假作业只布置了两个字?》有讲到借助寒假大段时间聚焦学生习惯养成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一边陪伴他们的假期生活,同时也在阅读《微习惯》《习惯的力量》等书目,在主动学习与实践观察的交替进行中,逐步明晰下一步的实践路径。
☑ 找个读书伙伴,定期聊聊,口头表达说出来
读书也得有个伴儿才好,即使你是很耐得住阅读寂寞的人。
阅读总是一个向内输送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也在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着积极的思考。恰恰是这样昙花一现的有益的思考,是阅读过程中积聚在脑海中的模糊的想法。只有通过语言的初步组织表达出来,才自然而然经历了经验梳理重组的过程。
“呃……这书我读过了,挺好……”要我说点儿什么,对不起,我也说不清楚。正是要找个渠道,把这种模棱两可的思绪表达出来,从某一句让人非常有启发的观点开始聊;有某一个可以借鉴的做法开始聊;甚至从非常不赞同的观点开始辩驳……针对书目一起嬉笑怒骂,观点碰撞中推进思考,无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对话。
有时,你会发现,你的阅读收获,就是你讲出来的那一部分。
☑ 学走书中经验,转化实践,放到现场做出来
不同形式的阅读中,我们都会发现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之谈,千万不要介意拿来主义!!!如果能把别人的经验,恰如其分地转化在教育现场,那实在是太美妙的事情了。
从朋友圈中发现同事的微信公众号上,学生们纷纷用视频传递过年的祝福,想起年前自己也有类似的想法,却还无暇落实。那也无妨,直接借助便捷的网络平台,把这样的功课补起来。不经意间,每一个人都可能发挥着辐射作用。受益的是学生,精彩的是现场。
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新校长》《星教师》《班主任》等报刊杂志的官微上,定期阅读到不同名师的治班经验,不光看热闹,找到相契合的地方,记上几处,回到班级里尝试着用上一用,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当你评语还未撰写,寒假作业还未布置时,网络媒体中早已贴心准备了N多菜单。细细品读,精选重组,这就是随手可见的效益。
读了能用,读了有用,自然越读越有兴致,越读越有动力。
☑ 转化重要观点,纳入体系,定期归位写出来
有目的遴选一些与教师个人研究内容同方向的书籍或文章阅读,从技术复制到思路互参,从浮光掠影的阅读中慢下来,细细琢磨作者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看作者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系统,甚至去关照别人的表达方式。
适时把阅读速度慢下来!!
把读到的新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进行链接,转化重要观点,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摘抄,而是结合已有教育经验,纳入自己的思路体系。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随手写自己读书感受,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把作者经验与个人经验链接起来的最自然的对话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是浮于表面的、肤浅的。而我们一旦准备将某个案例、某个问题、某件事情通过文字来表达时,就会对这一具体问题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示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深化问题研究的目的。不仅如此,常常把读书笔记定期做个整理入库,纳入到个人研究领域的菜篮子当中,定期来个整理归位。让自己在某一研究领域的素材越来越丰厚。这样的素材的积累,也在垒高你研究的厚度。
正如1932年《巴蜀小学建校宣言》中所说,“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教师如何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正是把阅读当成必不可少的专业习惯与技术支持,用有效的阅读去撬动个人专业化发展的不断升级。
亲,趁着还没开学,让我们一块儿读两本??
往期文章:
田冰冰:放下心中的执念,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开始(附强迫症缓释偏方)
—— 讲座交流/稿件刊发/问题研讨,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