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过研究粪便,科学家发现千年前“神兽”羊驼的驯养证据

知社 知社学术圈 2019-06-30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在秘鲁,科学家通过对土壤中的粪便化石进行追踪分析,找到了南美区域千年前驯养羊驼的证据。

Figure.1 正在吐口水的羊驼 


近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的年会报告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对秘鲁东南部湖泊沉积物质的分析研究。他们将一种甾醇化合物作为“化学指纹”进行追踪分析,这类物质来源于食物消化时胆固醇的分解,并且会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从而留存下来。

 

研究人员追踪的甾醇化合物名为5b-豆甾烷醇(5b-stigmastanol),产生自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而在过去的南美,人们首先想到的反刍动物,自然就是驰名世界的“神兽”——羊驼。

 

Figure.2 羊驼 by Shin Okamoto / shutterstock


羊驼是国人的老朋友。当然,它在中国有另一个更加著名的昵称。它以一种近似文化图腾的地位被中国网民追捧。很少有其他物种能够像它这样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受到宠爱。很多人认为,这是和羊驼的英俊外貌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分不开的。

 

Figure.3 羊驼朝游客吐口水

 

研究人员的分析工作主要针对5b-豆甾烷醇和另一种叫做煤甾烷醇的物质展开。其中煤甾烷醇产生于人体的消化过程。因此,通过对沉积物质中羊驼粪便和人类粪便的化学指纹物质进行评估,研究人员能够进而推定这一时期人类对羊驼进行过大规模驯养的史实。

 

通过粪便中的化学指纹物质推定出相应考古证据,是一个很常见的研究思路。例如,考古学家曾通过研究发现于西班牙的6万年前至4.5万年前的穴居人遗迹,发现了他们的粪便中不仅含有吃肉产生的粪甾醇,还包括吃素产生的5b-豆甾烷醇。这一发现证明了早期穴居人也吃素,打破了先前人们对穴居人只吃肉的认知。该研究成果刊载在美国的《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

 

Figure.4 穴居人


而本次研究的合著作者、美国匹兹堡大学地质和环境科学系的化学家托马斯·埃利奥特·阿诺德(ThomasElliott Arnold)称,这些粪便样本采集于秘鲁阿拉帕湖(Lake Arapa),样本时期在历史上对应于秘鲁的瓦里帝国初期(大约公元600年)和印加帝国的建立时期(大约公元1400年)。这一时期的羊驼的甾醇物质呈现普遍增多的趋势。不仅如此,Arnold补充到,奥鲁里洛湖(Lake Orurillo)采集到的粪便样本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比例。

 

也有人质疑:5b-豆甾烷醇也可能存在于其它反刍动物的粪便中,比如活跃在秘鲁部分地区的鹿群。5b-豆甾烷醇是否有可能是来源于鹿群呢?对此,Arnold表示,如果认为这些粪便样本来源于野生鹿群,则无法解释甾醇类物质的比例增长。因为人们并不能解释公元1000年左右的秘鲁鹿群何以会经历一个数量骤增的时期。Arnold说:“如果非要强行解释,或许我们只能假设一群鹿突然开始疯狂交配,并且它们还只能栖息在奥鲁里洛湖周围的区域。显然这并没有羊驼驯化说合理。”

 

Figure.5 温暖柔软的驼绒面料


与欧亚大陆不同,南美并没有可供驯化的绵羊、猪、鸡等禽畜。南美文明的人们同样需要充足的肉食来源和温暖的动物纤维。况且作为农业社会,人们还需要足够强壮的动物来役农。在这些原因下,人们最终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山间撒丫子跑的羊驼。羊驼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可口的肉食来源,还产出了质量上乘的动物毛。同时,它们也被用来托运货物。因此,羊驼的驯化对于南美地区生活发展的历史意义不可谓不大。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查看研究内容。

扩展阅读

 

2018,那些闪耀中国的科技新锐,砥砺前行!

发现寒武纪“隐居者”蠕虫化石

早期哺乳动物的夜生活与睡眠剥夺对人脑的影响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