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贸易战,我们最大的王牌其实是……

杜心蕾 民智国际研究院 2019-09-09
 

民智风报

1

转变:中国不再是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中国以廉价生产要素为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化,从农业经济大国逐渐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


中国向世界市场输出制成品,通过吸引外资获取外来资本和技术,以出口加工来积累财富和外汇储备。


在此阶段,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化、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城镇化形成中国经济的两大动力,投资和净出口(而不是消费)在中国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中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成本:人力、环境、能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无法继续在全球产业链上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了。


如果中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力下降?答案是否定的。


随着中国的多种成本上升,全球产业必然转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从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来看,制造产业总是不断在全球寻找“成本洼地”。


世界工厂的转移并不是搬移一个厂房和生产线那么简单,它包括很多复杂的环节。



虽然一些产业正在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仍然具备很强的优势。而且,中国也在进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


中国不再是世界工厂,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恰恰相反,它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在当下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参与全球化进程、如何转型就显得更为迫切。


2

“中国市场”的重要意义


针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问题,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安邦智库一直认为,“中国市场”将是一个巨大优势,中国要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



其实,有关“中国市场”的论述,党中央早有设想。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这预示了中国接下来的发展道路。


去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为即将召开的纪念改革四十周年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奠定整体基调。会议在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部署今后的经济工作时,首次提出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的政策指向。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央根据中国国情,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昭示了中共中央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强大的国内市场”具备哪些特征?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峣曾概括以下几个特点:市场容量巨大、市场供给充分、市场质量优良、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内聚力强。


对于市场容量这点来说,中国人口众多,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这些都有力地促进着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



而对于市场供给这一点来说,中国的潜力也很大。中国现在拥有一亿个市场主体,人力资本丰富,产业体系完整,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市场质量这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通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内市场创新创业的氛围日益增强,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


就市场环境和市场内聚力而言,中国也具备强大的潜力和上升空间。


就此看来,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大、潜力大,已经具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基本规模和基础条件。而放眼世界市场,近年来,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中的“大买家”。


2009年,中国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双双超越德国,成为当年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2010和2011年,中国、美国分别保持出口第一、进口第二和出口第二、进口第一的位置,而美国则保持着进出口总值第一的“桂冠”。


但从2012年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的总值排位已经发生了跃进,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的全球地位。



这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的中国,实际就已经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买家。


如果说,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在过去只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表象,那么在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意义更为凸显。


在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之际,各种竞争的实质是对“市场空间”的竞争。


谁拥有对市场空间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就拥有了世界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中国近来受到美国压制的重要原因。


当前,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这也将带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3

深化改革开放才是正道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归功于改革开放。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中国市场”,离不开改革开放。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已经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系统中,全面参与了全球化进程。



在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化的大背景下,外部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中国更要顶住压力,坚持改革开放。


在今年四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的举措,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他提到了五个“更加”,意在强调开放之重要。这与前文的“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遥相呼应,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


过去我们讲“改革开放”,重点多放在“开放”上,因为过去的中国太封闭、太落后,需要外资带来一系列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中国的“改革”也是服务于“开放”,给外资创造良好环境。


而如今时代发生了变化,中国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只让外资满意已经不能满足现状。


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更多地“向内看”,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就要做到市场质量优良、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内聚力强,而这些要求归根结底要落到“改革”上面。



应当看到的是,虽然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做企业的、做生意的人满意,如此才能建设一个良好的国内市场。


因此,一方面,中国仍然要继续吸引外资,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要更完善。在转向的过程中,中国也要重视消费者的利益,让消费者感到满意。


也就是说,今后的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对内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市场增容的效果。


前不久,新闻联播的国际锐评栏目曾指出,“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化,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句话点出了中国当前的处境和应对之道,坚持改革开放就是中国该做的事情。


中美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发展模式的竞争。开放促进改革,改革带来发展,发展带来人民群众满意的生活。



发展好中国市场,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可能是当前应对危机的关键所在。中国市场充满活力,潜力巨大,该如何发展它、用好它,将成为未来应当重视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近期热文

丁一凡:贸易战能挽救美国的颓势吗?

中美经贸关系:相爱很难,相处更难

新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

谷歌“补刀“华为,中国电信巨头深陷政治泥沼

不只是历史重现?日美贸易战和中美贸易战背景的比较分析

李永:中美经贸协议,谁更乐见其成?

在美国“贸易战”中倒下的NAFTA,现在怎么样了?

中美贸易战中的典型舆论误导与认识偏差评析

巧舌如簧的赌徒?目光短浅的小贩?让我们走进特朗普的内心世界

从中美谈判到新的“贸易战”——全球经济或将面临“黑暗时刻”

“贸易战实际是美国阶级斗争的伪装形式”


全球化 | 中美经贸 | 乡村振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