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口浪尖的中以关系,能克服重重压力继续向前吗?

余纲正 民智国际研究院 2021-02-04

   关注我们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哦!


民智观点


导语:5月17日,一则新闻轰动世界。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杜伟不幸于5月17日在特拉维夫去世。这则新闻将国内的视线投向了远在地中海东南沿岸的以色列。中国和以色列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联系以来,两国历史关系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双边关系自建交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经历了诸多变化,其未来也可从历史发展的弧线中窥探一二。


同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勤奋、最聪慧的民族,中国和以色列是如何建立起外交关系的?作为亚非洲大陆的战略支点和中东“硅谷”,以色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处于何种地位?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近年来中以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否还将继续,中以关系未来将走向何方?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专门推出2019年9月22日佘纲正老师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创新门户:中以创新论坛》上的全文演讲,以飨读者。


(正文约4300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作者介绍:佘纲正,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


导语



中以之间差异很大,两国政治制度非常不一样。中国很大,以色列很小。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共同点,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多。



比如上边两张图,一边是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一个塑像,一边是以色列南部这片沙漠的一个塑像。两个塑像在形状、艺术形式方面非常类似,这是受苏联影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代表。


以色列的这个塑像代表的是以色列人民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时候的经历。中国这个塑像也是关于1940年代所经历的战争。


所以,中以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当中也曾经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今天我主要探讨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一,中以的不同是什么?中以关系从冷战到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第二,中以双边关系当中在过去很多年里是被隐藏的状态。我们能够从历史弧线当中,两国关系的发展弧线当中学到什么?



一、中以关系的发展历史



可以把中以关系分成四个时间段:


1、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从相识到疏远。


2、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难以调和的矛盾。


3、20世纪70年代-冷战结束,秘密接触时期。


4、冷战后到现在,中以经济关系不断加强。回顾中以关系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中以关系将走向何方。


(一)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从相识到疏远。



20世纪40年代两个国家都经历了非常大的历史和政治变革。


以色列建国,获得了自由。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以色列和中国,都建立了新的政权,两个国家都面临如何在美苏冷战背景下维持生存的问题。


这两个国家对彼此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从中国来讲,在内战当中,共产党一直都是欢迎和以色列建交的。以色列建国的时候也表示了欢迎。


以色列建国之后,发现中国形势不一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并参与到国际舞台中。


当时以色列也在考虑是否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协商之后,以色列做了非常重要的外交决定。



以色列外交高管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要尊重这个事实,但是我们不一定要马上在政治上认可它。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与美国相对抗的,我们必须要尊重和美国的关系,因为美国给我们提供了大力支持,包括在联合国当中也有很大的支持。


所以,以色列当时不急于做任何动作。


但一周后,特拉维夫政府却直接给北京发了电报,表示我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作为中国唯一的政府。


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点,两个国家从那时起就建立了联系。


这对北京当时也是很大的惊喜,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周恩来总理很礼貌回复了“谢谢承认”,就完了。



对以色列来说,这是令人困惑的答复。这两个国家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当中有一些困惑,不知该由谁来主动推进建交,这是中以在建立政治外交关系当中失去的第一个机会。


过了半年之后,才知道双方都在互相等对方的回复。因为两国在苏联都有领事馆。


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以色列政府就觉得先把这个事情放一放。在以后几年当中,中以两国之间没有特别正式和频繁的连接,政治和经济都没有。


以色列曾经想在其它国家的帮助下,在朝鲜战争当中发挥促进和平的作用。


(二)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难以调和的矛盾



斯大林去世后,中美才在朝鲜问题上达成了和解。


这时候,中国和以色列开始重新建立一些关系,这也是中以建交的第二个机会。但是,美国问题一直存在,以及中国国内政治的变化,阻碍了两国关系继续深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巴勒斯坦问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做出决定,坚决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帝国主义的斗争。



因此,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选择在军事、财政和经济上大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比如巴勒斯坦领导人都会到中国来寻求支持,并且表示学习了毛泽东的思想。



中国在巴以冲突、中东局势中扮演了并不简单的角色,是支持巴勒斯坦的重要力量。


北京和莫斯科都在巴勒斯坦解放当中给予了很大支持,他们当时做了很多工作使得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当中。


于是,阿以冲突就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之间的矛盾,从国家间战争变成了一场民族解放斗争。


在历史当中,我们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在这部分也做了很多工作,并在1960年解决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矛盾中发挥了影响。


(三)20世纪70年代-冷战结束:秘密接触时期



70年代后期,中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中东的政策也相应改变。这是基于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


之后,中国回到联合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有了直接对话。


如果我们去查历史文件,例如两国外交备忘录可以发现,北京、华盛顿当时一直在考虑如何可以制止苏联扩张,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其中,以色列是一个核心话题,当时基辛格跟中国讲说,以色列是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所以不要再想着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掉。


周总理说,我们从来不想消灭以色列,我们只是希望可以让以色列不要再对巴勒斯坦人民进行侵略,我们希望以色列可以跟阿拉伯人建立和平。


美国提出,中国可以跟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让所有反苏联的国家可以建立起联盟。然后中国说不,我们不想跟以色列建立什么外交关系。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中国表示不想和以色列建立任何联系的时候,中国和以色列正在秘密地联系。



以色列的专家来北京访问过。


例如,当时以色列秘密参访团到中国的飞行路线是在1979年2月份从特拉维夫机场起飞,之后停到埃拉特港口,这是以色列南部一个地方。之后通过红海往东走,到了非洲,经停印度,在广州下了飞机。


而中国领导人在广州护送以色列专家来到北京,之后他们在北京待了好几周时间,讨论军事的武器交易。



为什么中以1979年开始会进行秘密交流?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中国希望实现军事现代化。1979年,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战争,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中国没有现代化的武器,但是越南得到了苏联支持,他们武器比较先进。


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找到反击越南的有力方式。以色列有很多经验和优势,对苏联制造的武器也很熟悉,我们可以从以色列学到非常多的经验。


第二,冷战进行了几十年之后,各方都希望在中东找到政治解决办法。这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才可以达成和平协定,所以中国才改变了态度,开始和以色列进行讨论,也开始支持戴维营协议。   


当时巴解和苏联强烈反对这个协议,但中国选择加入政治讨论,同时在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调停。


之后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在当时是秘密进行的,为什么呢?有几个担忧,最主要的一个担忧是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关系。



那个时候,中国仍然担心第三世界的反应。所以中国希望传递我们的意见,我们不想遵循美国叫我们做的事情,我们有自己的想法。


融入西方经济体系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展示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我们仍然开放地对待以色列。这是80年代当时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以色列人来到中国,不仅是军事专家,还有技术人员、科学家,他们并不是政府人员,他们来到中国支持非军事方面的发展。



比如在香港,他们身份是南加州的教授、哈佛教授,是美国研究人员。


但其实他们是以色列顶级的专家、科学家,比如灌溉领域方面的专家,还有种植业的专家,他们都以这样的方式来到了中国,这种交流为未来两国的发展,还有外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冷战后到现在:中以经济关系不断加强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两国经济连接不断强化。中以两国最终在1992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有趣的是,建交之后,中以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并没有增多。两国的军事关系其实是在弱化,反而民用和经济方面合作日益增长。


这是因为冷战后,美国不需要中国对抗苏联了,所以美国反对以色列向中国军事输入,这导致中以两国在军事方面的交流的机会就变得越来越少,不过美国并不反对中以加强经济关系。


所以两国的经济关系,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发展非常迅速。



这就好像是双刃剑。民用方面有更多兴趣发展,中国也更注意以色列的高新领域,而以色列特别希望进入中国的市场。


在目前局势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我们的未来有非常多的机会,因为双方互有所需。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教训,还有经验,那就是未来也会有非常多的挑战。


挑战是逐渐增长的安全问题,包括美国对于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是有意见的,中国与以色列关系增长也是有意见的。


因为美国认为中国在以色列一系列投资的基础设施有可能未来是用于军事用途,这就造成了中以关系一些阻碍。



今天我们也还会讨论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美国一些官员目前没有提到在民用领域以色列向中国进行技术转让有什么问题,可是不知道未来中美是不是会进行第二次冷战。


到那个时候,也许美国就不再允许以色列向中国转让技术,这会从经济、政治角度为中以关系带来很多问题。


到今天,以色列仍然认为美国是其最重要的盟友,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二、中以关系未来发展前景



从中以两国历史发展轨迹上可以学到什么呢?如何利用我们的经验?


首先,从以色列角度而言,以色列有理由跟中国发展良好的关系。


以色列是个小国,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它愿意与强国发展良好的关系,这就好像上了保险一样,如果跟包括中国在内的强国关系发展好的话,就有可能在恶劣环境当中更好地生存。


另外一点,以色列愿意与西方之外的国家发展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当前欧洲反犹太主义再次抬头的情况下,以色列会自然而然地朝东看。


还有一点跟地理有关,以色列在亚洲大陆,虽然大多数以色列人认为自己属于西方世界,但从很多地理而言,很多以色列政治家认为以色列应该跟亚洲合作。



冷战期间以色列多次希望中国承认等一系列行动,原因便在于以色列认为中国是亚洲的一个枢纽,可以帮助以色列进入到亚洲市场,帮助以色列发展。


同样,尤其冷战期间,以色列觉得中国在联合国聚结了很多力量,所以从地理上、政治上而言,以色列都有理由与中国发展关系,与其它国家发展关系。



因此,从以色列来说,它需要和中国发展良好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美国的问题,这一点大家很容易理解。


第二是阿拉伯问题,50年代阿拉伯国家不同意中国与以色列发展关系,现在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和平的时期。


中国和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关系都还不错,但是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中东地区冲突,中国是否能在这样局面下保持中立。


第三是国内问题。其实很多人忽视了这点。中国也需要考虑穆斯林问题。以色列和穆斯林国家未来会不会有冲突,冲突下中国的立场会是什么,我们要亲某一方,或者我们对穆斯林态度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非常小心处理的中以关系中的问题。



刚才提到,中国和以色列都希望可以保持良好的关系,从以色列的方面而言,他们希望中美两国贸易战能够和平解决,这样可以跟美国和中国同时做生意,也跟两国保持互信的政治关系。


那么中国也在看中东地区和平进程能不能推进,这样中国能够和以色列、阿拉伯、以及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都同时保持良好关系。


所以中以两国的利益是非常攸关的,从安全、经济、外交角度来说都是这样。但是同时不能够忘记有非常多的不稳定因素,有可能阻止我们发展更好的关系。



本文根据作者2019年9月22日在民智国际研究院《“一带一路”倡议的创新门户:中以创新论坛》上的英文发言整理,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


文字编辑:邓晓艾

图片编辑:邓晓艾

图片来源:网   络



中美贸易战,又要来了?特朗普能靠中国牌翻身吗?特朗普正在把美国拖入谎言的世界比亚迪遭美国“仙人跳”?未来可以学学华为……


   扫描下方二维码继续阅读美文哟~

全球化 | 中美经贸 | 乡村振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