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脱贫的乡村合作治理问题研究——基于五省1218户农户的调查与分析
......匡远配;周丽;夏玉莲;(1-8)
农村公共品供给:变迁、问题及出路
......刘锐;付悦;9-16
新一轮确权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影响机理
......黄佩红;李琴;李大胜;17-28
农民特性、政策工具与宅基地功能——基于江西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分析
......张军涛;张世政;29-36
农地流转中的公共价值创造分析
......翟军亮;吴春梅;37-44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分析
......林耀奔;叶艳妹;45-50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剪刀差”现象分析
......马彪;陈璐;51-59
基于贫困户可行能力不足的扶贫困境与破解思路
......王修华;任静远;王毅鹏;60-67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精准扶贫瞄准效率
......温雪;钟金萍;潘明清;68-76
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老年女性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彬;77-84
城乡家庭创业与“信贷激励假说”适格性检验——基于CFPS2010~2016面板数据分析
......朱泓宇;蒋远胜;85-96
农户个人借贷合约激励机制:社会资本积累和使用模型
......杨海燕;毛瑞华;朱军;97-104
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理论基础、形势判断及政策优化
......纪志耿;祝林林;105-111
“三变”改革: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新实践——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于福波;112-120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研究
......李梦娜;121-127
农村居民谁更容易落户城镇:男性还是女性?——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松彪;曾世宏;袁旭宏;128-136
乡村振兴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创新转化研究
......蔡新良;虞洪;137-1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户脱贫的乡村合作治理问题研究——基于五省1218户农户的调查与分析
匡远配;周丽;夏玉莲;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瞄准目标偏差、脱贫绩效边际递减、返贫时有发生等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有效扶贫脱贫对当前的乡村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合作治理理论,探讨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对农户脱贫的影响。第一,组织参与的治理方式能够提高村庄治理的有效性,对促进农户收入增长进而促进农户脱贫的影响最为明显。第二,政府主导的治理方式对农户脱贫的影响较大,但在我国贫困地区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出来,贫困地区的政府功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迫在眉睫。第三,农民自治对农户脱贫的影响明显但作用最小,可能原因是受参与机会和渠道的制约。基于乡村多主体治理的复合型扶贫脱贫途径,从治理理念以及体制机制层面提出了促进农户“内生型”脱贫以及“主动”脱贫的建议。
合作治理; 农民脱贫; 内生性脱贫; 分位数回归;
农村公共品供给:变迁、问题及出路
刘锐;付悦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农村公共品有两大问题,即从何处获得供给资源及如何实现公平和效率。农业税时期,国家供给责任不清晰,农民供给任务过重,基层治理出现问题;后税费时期,国家强化供给责任,无论项目化管理技术,抑或向市场购买服务,均存在基层实践问题。如果允许县域适度整合项目资金,以村社集体为载体输入项目,能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目标。
农村公共品; 供给机制; 变迁; 基层治理; 合作供给;
新一轮确权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影响机理
黄佩红;李琴;李大胜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农地流转市场是情感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特征,结合集成行为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构建“农地确权→心理认知+交易成本→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9个市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研究得出:确权使农户农地转出的参与性提高15%,户均转出面积增加0.34亩,转出年租金率每亩提高230元,转出签订书面合约的可能性提高52.9%;确权通过转出态度、社会规范、控制认知、交易成本四个中间机制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参与性产生影响,其中,转出态度的传导效果最大,交易成本的传导效果最小;心理认知机制和交易成本机制具有交互效应,确权后,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提高农户农地转出态度的积极性、增强社会规范的影响力、加强农户农地转出的认知控制,从而促进农户农地转出。
农地确权; 农地转出; 交易成本;
农民特性、政策工具与宅基地功能——基于江西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分析
张军涛;张世政
(东北财经大学)
农民特性是宅基地功能发挥的主观性前提,政策工具决定了宅基地功能实现的基本维度,宅基地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农民和政策工具的合力与互动。本文构建了“农民特性-政策工具-宅基地功能”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江西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以“三权分置”为基础完善相关政策,以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为导向促进制度创新,以市场机制为主线解决宅基地功能间的冲突等建议。
农民特性; 政策工具; 宅基地功能; 余江县;
农地流转中的公共价值创造分析
翟军亮;吴春梅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进农地良性、有序、持续流转,需要规避农村场域中公共价值衰落与市场价值张扬等现代性问题在农地流转中的映射与影响。本文以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农地流转中的公共价值创造问题。研究表明,农地流转是公共治理过程,应以公共价值为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和程序利益的均衡,必须以公共能力和公共支持为条件。当前面临农村公共性消解背景下的多元价值冲突、能力结构失衡、公共支持不足等问题,需要确立公共价值在农地流转中的核心位置,需要加强以参与式决策系统的制度建构为核心的公共能力建设,需要增进合作社、政府和村级服务组织对农地流转的实质性公共支持,达到在农地流转行为中嵌入公共性因素和增加公共价值存量的目标。
农地流转; 公共价值; 公共能力; 公共支持;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分析
林耀奔;叶艳妹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运用政策工具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构建全新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政策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供给侧及环境侧政策工具过溢以及需求侧政策工具缺位的现象,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由此,文中提出建立生态占补平衡制度、创建生态账户,确保实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政策。
政策工具;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扎根理论; 生态账户;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剪刀差”现象分析
马彪;陈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还是我国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二者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本文作者通过“积差相关系数”这一数理指标验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人均财政收入差异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的负相关关系,并从粮食主产区耕地机会成本损失视角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反差现象做出了合理解释,以期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粮食主产区; 粮食生产贡献; 经济发展差距; 耕地机会成本;
基于贫困户可行能力不足的扶贫困境与破解思路
王修华;任静远;王毅鹏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贫困户可行能力不足是我国精准扶贫进入“深水区”和“冲刺”阶段后遭遇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贫困户社会参与能力、锐意进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这四重能力的欠缺。为摆脱这一困境,本文从内生、外生两个层面同时着力,构建“政府赋权、社会激励、贫困户参与”三维一体的能力建设机制,提出信息公开、乡风建设、教育提质、职业培训四个方面的破解思路。
贫困户; 可行能力; 精准扶贫; 能力建设;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精准扶贫瞄准效率
温雪;钟金萍;潘明清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本文使用CHNS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收入、健康、教育、饮用水、燃料和环境卫生六个维度对中国农村居民多维贫困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仅考虑单一的收入维度贫困和多维贫困时识别贫困户差别,研究发现:多维贫困视角下,仅考虑收入维度的贫困户识别方法有效覆盖率仅为12.09%,瞄准效率较低;属于多维贫困户而非收入贫困户的漏出率达到87.91%,属于收入贫困户而非多维贫困户的误评率达到43.03%,因此,从单一收入维度向多维贫困识别方式转变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就贫困户本身而言,其具有较强的社会资本对贫困人口的漏出具有负向影响,而对贫困人口的误评具有正向影响。
多维贫困; 精准扶贫; 瞄准效率;
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老年女性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彬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女性化”、“老年贫困化”趋势下产生的农村“贫困女性化”。农村老年女性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精神慰藉均处于相对劣势,关注农村老年女性人口的贫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实施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CLHLS (2014)的调查数据,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农村老年女性贫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一方面,农村老年女性的经济贫困、健康贫困、精神贫困等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农村老年女性在生命历程中的累积弱势会加剧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健康贫困。
农村老年女性; 老年贫困; 生命历程;
城乡家庭创业与“信贷激励假说”适格性检验——基于CFPS2010~2016面板数据分析
朱泓宇;蒋远胜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0~2016年面板数据,分析家庭资产与中国城乡家庭创业的关系后发现:固定资产越多,家庭创业的概率就越高;家庭的信贷负债越多,家庭越能够创业;固定资产与家庭负债两者间呈现替代关系,而非互补关系;资产价值对农村家庭的创业激励作用高于城镇家庭。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检验创业选择模型中的“信贷激励假说”可见:中国家庭信贷负债未能显著正向调节家庭固定资产对创业决策的影响,这意味着该假说在中国的适格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家庭金融; 职业选择模型; 信贷激励; 家庭资产; 创新;
农户个人借贷合约激励机制:社会资本积累和使用模型
杨海燕;毛瑞华;朱军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社会资本引入借贷合约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团体贷款,然而团体贷款没有解决根据财富筛选借款人的问题。本文专注于个人贷款合约,通过社会资本函数的设定以及抵押贷款模型构建,分析在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不可执行合同环境下,引入社会资本抵押时满足激励相容条件的银行贷款策略最优解。研究表明:(1)缺乏经济抵押担保从而在传统贷款方式下无法获得贷款的穷人,社会资本的功能对他们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基于此,贷款机构可设定严格的纪律缩小借款者行动空间,解决激励不相容。(2)在使用社会资本发放贷款时,贷款机构应改变已有的单一使用结构性社会资本的方法,通过提高认知性社会资本的权重,让农村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发展,让守信的贫困农户能够获得发展机会,真正解决穷人贷款难题。
社会资本; 社会抵押; 激励相容;
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理论基础、形势判断及政策优化
纪志耿;祝林林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养老服务供给日臻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从供给主体来看,权责不太明晰;从供给内容来看,物质重于精神;从供给对象来看,城乡差距较大;从供给标准来看,层次化不明显等。这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供给理念,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养老需要,统筹好城乡之间和物质精神之间的养老服务供给,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利用好多种资源和多种政策,激发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内生动力,切实增强农村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养老服务; 理论基础; 形势判断; 路径优化;
“三变”改革: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新实践——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于福波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三变”改革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对于盘活农村土地、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三变”改革与发达地区的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异同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三变”改革与经典农地股份合作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同的是,“三变”改革产生于城镇化水平不高、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欠发达地区;其制度成因具有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特点;制度特点表现为在经典的农地股份合作制中加入了资产租赁的做法,而且政府深度参与并主导了产业发展;“三变”改革的制度绩效表现为推动了城乡生产要素良性互动与乡村治理结构优化。因此,“三变”改革是经典股农地份合作制的升级与再造,是农地股份合作制在贵州的新实践。
“三变”改革; 农地股份合作制; 农村产权改革; 制度变迁;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研究
李梦娜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贫困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后社会网络资本发生断裂与重建:一方面,贫困农民工无法完全脱离迁出地的社会性关联,在农村村域内的原始社会网络资本发生部分断裂;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完全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在城市空间内的新型社会网络资本只能部分嵌入。贫困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呈现这一特征是由于多重隔离的影响,主要包括空间隔离、制度隔离、自我隔离与社会隔离。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农民工的贫困机理,发现社会资本对贫困发生的作用逻辑在于“资本欠缺”与“回报欠缺”,分别是社会资本数量匮乏或质量低下和同等条件下制度性歧视所引起社会资本回报更低,导致农民工所获取的社会支持有限从而陷入贫困。由此,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对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提升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质量;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增强农民工的资本回报能力。
农民工; 贫困; 社会资本; 关系网络;
农村居民谁更容易落户城镇:男性还是女性?——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松彪;曾世宏;袁旭宏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创新发展研究院)
性别差异对农村居民落户城镇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落户城镇的难易程度,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落户城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已婚的人群中这一结果非常显著,而在未婚人群中则并不显著。这说明,农村女性很可能更加容易通过婚姻实现落户城镇,而男性则不然。这一结论很好地解释了当前我国城镇的大量“剩女”和农村的大量“光棍”并存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意义。
性别; 婚姻; 城镇化; 户籍制度;
乡村振兴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创新转化研究
蔡新良;虞洪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推动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研究从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五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地区; 传统文化资源; 创新性发展;
——END
本文转自中国知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三农学术”已将期刊最新目录进行了归档,敬请挪步菜单:“专题”-“期刊目录”。
相关阅读:
《农村经济》2019年第4期目录【转】
《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0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农业经济问题》2019年0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农业经济问题》2019年第5期目录+摘要
《农业技术经济》 2019年第5期 目录
《世界农业》 2019年第5期目录【转】
China Agri. Econ. Rev. 2019年第2期目录【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