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遥感科研立足本土、走向国际

2016-10-26 中海达《定位》 慧天地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


在武汉大学信息学部,绿荫环绕着一所蜚声学界的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称实验室)。

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实验室,却自带闪闪“光环”:我国测绘学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估为A级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2005年、2010年,实验室在国家科技部开展的评估中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这在中科院地学部60多个重点实验室中,也是不多见的。

诚然,实验室的“高大上”早已为业界熟知,无需更多的溢美之词。然而,摘掉“唯一”、“A级”、“优秀”的标签,这所实验室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是什么原因让其始终保持活力、引领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

时值武大测绘学科60年之际,本刊走进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这所业界领先的实验室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科学研究紧跟国家需要

紧跟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成为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近年来,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出炉都印证了这一点。

早前,我国的卫星地面处理软件是从加拿大高价购买的,但研究人员发现:软件不仅质量不好,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为此,业界人士呼吁:中国要有自己的高分辨率测绘卫星。于是,李德仁院士组织了一项中科院咨询项目,并于2002年向中央建议发射我国高分对地观测卫星。这个建议得到了肯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业界同仁的努力下,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在“资源三号”卫星研制和后期支持中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其间突破了航天摄影测量的一整套核心技术,形成了我国航天光学测绘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1:5万测绘从依赖国外卫星到使用国产卫星的根本性变革,我国一举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成套卫星测绘技术的国家。

“资源三号”之后,为了推进我国卫星从有到好,实验室又开始在卫星精度和质量上下功夫。李德仁院士回忆道:“在元器件受限的情况下,我们用高精度地面定标场,用精细的算法提高数据质量。到2015年5月,我们一共做了20多颗中国高分辨率卫星和两颗测绘卫星,分辨率从5米、3米、2米、1米做到0.5米,这一连串数据直观地记录了中国卫星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整个过程。”目前我们卫星影像的国产比例已达80%,提前实现了“十三五”目标。

不仅如此,实验室还主持了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的建设和应用,获得了2014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启动的全球制图项目中,依赖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如今也已测了380万平方公里的境外地图,彰显了中国测绘的实力。 

建立高素质科研团队

“实验室成立初期只有十几个人,如今已有包括3位院士、4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位青年千人计划人才、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112人的科研队伍。这些人员是实验室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实验室主任龚健雅院士介绍道。

在龚健雅看来,实验室之所以能够吸引到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入,主要在于这里丰富的资源、开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实验室不仅欢迎测绘遥感方向的人才,只要和定位导航、计算机甚至数学相关的人才,我们也有引进。”

除了引进的高素质科研人员,考入实验室的硕博士研究生也成为不容忽视的创新力量。据了解,实验室被称为圈内最难考的科研单位之一,因此,能够进入实验室学习的硕博士研究生无一不是精英人才。

2015年1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由李德仁、刘经南和龚健雅三位院士牵头的“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该团队目前有78人。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3位院士为第一梯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为第二梯队,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优秀博士、珞珈学子为第三梯队,老中青三代学者共同发力。据了解,这一奖项是地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凝聚了测绘学科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多年的不懈努力,武汉大学也因此成为清华大学后第二个获得此项奖励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

做走向国际的学术

实验室的研究不仅在国内业界领先,而且蜚声国际。

2008年7月,在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大会期间,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伊恩·道曼评价:“中国的武汉大学,在这个专业方面很强……在传感器技术(遥感信息处理)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李德仁院士于2012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名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高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实验室坚持做走向国际的学术。

“实验室的国际交流比一般学院的要多。”龚健雅说,“举办会议、开展互访活动等不胜枚举。其中有两项特色工作,是一般学院难以开展的。”

这两项工作,一个是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暑期学校,一个是从2016年新成立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学院。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暑期学校于2011年、2013年-2016年成功举办了五届。每年的主题各有侧重,时间平均为期两周,面向全球选拔学员,邀请来自测绘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暑期学校精心设置课程、设计授课方案,每门课程中包括2至3次的上机实践课,指导学员在专业应用软件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并通过对实例的研究获得科学的分析数据和研究结论,充分保证课程效果。暑期学校影响日益增强,2016年暑期学校网站在申请阶段获得了来自65个国家的22000余次浏览,共收到200余份申请,录取学员70名。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学院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为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建立的重要平台和机制,主要为国(境)外来华留学生提供高层次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历教育。

目前,该学院不是一个实体单位,由实验室负责教学管理和日常运行。国际学院按照一流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提供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硕士与博士项目均下设大地测量学与测绘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三个方向。师资由外聘国际知名学者和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国际学院注重办学拓展,计划成为拟成立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委员会科研与教学网络核心单位。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学院利用多种资源,包括: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和相关国家合作项目、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经费和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经费等,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支持其来校学习深造。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是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公共公益平台,旨在:传递政府声音;发现行业亮点;增强学术交流;共享优质资源;关注本硕博学子的学习、就业;重视地理信息文化的传播、弘扬。【慧天地】有一小小的梦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测绘地理信息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慧天地】有一浅浅的认识:我们要跳出本行业固有的思维局限,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跨界融合是必然趋势,具有国际化视野才能做大做强!【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末尾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及时后台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删除。先做人,后做事;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欢迎大家推荐精品稿件

 【投稿邮箱】

 geomaticshtd@163.com

“有兴趣加入【慧天地】交流群的朋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与赵楠@Zn联系。”

编辑:韩   鹏

审核:朱林烨  李茂永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928135614)



推荐

(限于篇幅 更多精彩不再全部列出 请在相关系列中查看)


点击下文直接阅读

高端论坛|李德仁院士:展望测绘学科发展新趋势

龚健雅院士:独木不成林,一流学科精髓在于交叉融合

10月22日,全球测绘界大咖云集武大!

十年轨迹 ——武汉大学十大新闻中的测绘镜头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简称武测)近十年获奖项目举要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之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回顾与思考

武测强,测绘强!

原来武测历史是这样的!

镌刻在武测史上最深的记忆 ——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金通尹纪事

测绘学科福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喊你来读研啦~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6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推手”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回顾与思考

六位院士畅谈测绘学科文化,解读学科发展之道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引领前沿,服务国家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 最好的教师上讲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武测-世界测绘教育的传奇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向“大测绘”教育进发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打造国内领先的遥感教育

喜欢的话别忘记点击小手给小慧点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