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一词 | 偏误分析(上) Error Analysis

心得小蔓 语言学心得 2020-02-12




“语言学心得”

76

【今日一词】

每天一词,一步一个脚印

一同扎进语言的海洋


 


偏误分析(上)

Error Analysis


目录

一、“偏误”及偏误分析的性质定义

二、产生背景

三、理论基础

四、科德的偏误分析观

五、偏误分析的步骤

六、偏误分析研究

七、意义和局限



一、“偏误”及偏误分析的性质定义

所谓“偏误”(error)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某词汇、发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语项时出现的语误,对比标准目的语,表现出学习错误或不完善的特征(faulty or incomplete learning),偏误与偏误之间是成系统、有规律地联系着的。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从而了解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它涉及来自母语干扰的语际分析,来自目的语干扰的语内分析、交际中的社会语言环境、心理及认知策略,以及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

偏误分析属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的有机组成部分。“中介语”,就是介于学生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

 偏误分析理论认为,学生的语言偏误反映了学生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进行判断与整理的结果,它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如果学习者 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话语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误的原因。错误可能暗含着关于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信息。这就好像是医生看病一样。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疼痛部位(而不是其他部位)能够告诉他更多的信息。                                          ——Johnson,2002: 59



八、偏误分析的产生背景

主因是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年代后期,因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的全部错误,所以,有必要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这就产生了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恰当起点。

传统的偏误分析的目标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因为缺乏严格的分析方法和解释错误的理论框架,所以并未有人认真考虑过“错误”的定义并用心理学概念来进行解释。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文。区别了“失误”和“偏误”。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偏误是系统性的,如“我把杯子碰”,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三、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和修正,逐渐像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语言运用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刺激-反应无法解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全部。



四、科德的偏误分析观

彼德·科德(S.Pit Corder,1918~1990)是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科德是偏误分析最早的倡导者。

1967年,科德(Corder )发表了《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tion of Learner Errors)  一文 ,在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偏误分析”理论,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在这篇文章中,科德提出,应该区分“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根据Corder(1967,1971),偏误可分为三类:



失误与偏误的区分



科德偏误分析观内容

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科德称之为“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又称“过渡方言”。

⑵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特异方言代表了学习者的“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  

⑶从本质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时出现的错误没有什么区别。

⑷错误代表的是学习者现有语法和目的语语法之间的差别。对错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 。


学习者出现偏误的作用

①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达到的阶段。

②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

③学习者可以验证他们对第二语言规则的理解正确与否。


此外,科德并不怎么认可偏误或“偏离”(deviant)等词,科德选择的术语是“特异性”(idiosyncracy)。

不过,特异性也好,偏误也好,都是与目的语对比的结果,指的都是与目的语相异的形式,它俩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学者们后来使用更多的术语,仍然是“偏误”。

在偏误分析中,偏误也不仅仅指系统的错误,而是指所有的错误,包括“表现错误”(performance error)。在下文的讨论中,我们把“偏误”和“错误”看成是可替换术语。


(未完待续)



● 今日一词 | 可让渡性 Alienable

● 今日一词 | 词汇提取 Lexical Access

● 今日一词 | 词汇联想 Word Association

● 今日一词 | 正字法意识 Orthographic Awareness

● 今日一词 | 教学效能感 Teaching Self-efficac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