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一词丨向心结构理论 Endocentric Construction Theory

心得小芊 语言学心得 2020-02-12

 

“语言学心得”

  121   篇

【今日一词】

每天一词,一步一个脚印

一同扎进语言的海洋


向心结构理论 

Endocentric Construction Theory


1933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在其著作《语言论》中首次提出向心结构理论(endocentric construction theory)。

向心结构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心结构(endocentric construction),一是离心结构(exocentric construction),两种结构的划分依据是短语的整体功能与其直接成分的功能一致与否,也就是说,一个短语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同整体句法结构一致就是向心结构,比如“a new pencil”,其中心词“pencil”与该短语的句法功能一致,因此可以将“a new pencil”称之为向心结构短语;如果这个短语中的任何直接成分都不和整体功能一致,那么这个结构体就是离心结构,比如“这本书的出版”,中心词“出版”是动词,但是“这本书的出版”又是一个名词性结构,显然与“向心结构”相悖,因此称之为离心结构短语。

向心结构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争论不休、评价不一,时至今日依然是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正面的评价主要在于该理论把握住了句法结构层次性及递归性的特点,为解释句法结构、划分词语类别等起到了启示作用。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在解释一些汉语问题时困惑重重,司富珍将这些困惑、难题称为“布龙菲尔德难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①在有的向心结构中,中心语和其所在的整体的功能不一致。

比如:“fresh milk”和“this milk”这两个短语,前者的中心词毋庸置疑,是“milk”,那后者的中心语是哪个?前者在“fresh”之前可以加“good”、“sweet”等词的修饰,但是后者则不行。

②在离心结构里则又可能存在足以变现整体语法特征的语类。

比如:“他的不来”、“这本书的出版”、“这种谦虚”等在汉语中时常出现的短语,该理论无法解释。

面对以上两大难题,学者们也开始尝试从新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和阐释,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

①运用“中心词理论”

该观点由司富珍提出,其主旨在于“运用‘中心词理论’考察了汉语里与‘的’相关的句法问题,认为在各种类型的DeP里,‘的’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句法中心语,其语类特征决定了所在的整个最大投射的语类特征”。她认为,在“NP的VP”结构中,标句词“的”是这类短语的中心词,“的”具有典型的名词性,整个短语具有名词性是因为标句词的投射,而这类短语中的“VP”仍具有典型的动词性。

②引入“零成分”

该观点的代表学者为熊仲儒。他认为在“技术的进步”中,如果把“进步”看成是由动词“进步”和一个“零成分”组合而成的名词短语“零成分一进步”;再如“这本书的出版”里的“出版”并非名词,而是由“零成分”和“出版”组合而成的名词性短语“零成分一出版”,如此就可以把它们解释成为向心结构。

③用表达功能统一句法结构系统

该观点的是由周国光提出,他对向心结构的定义是:“一个句法结构S由直接成分a和b构成,如果a或(和)b的表达功能同S的表达功能相同,并且受到相同的语义选择,那么a或(和)b就是S的核心。S是一个向心结构

除了这三种观点外,还有许多从其他角度加以解释的观点,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向心结构理论在解释汉语结构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文献

(1)《汉语“N 的 V”问题之症结与出路———兼论向心结构理论的先天不足》(徐阳春,刘超宇,陈鑫,《当代语言学》2017年02期)

摘要:汉语“N 的 V”问题的症结在于 V 在该结构中所获得的指称意义,诱因是英语词形变化和向心结构理论。英语中,V 会因获得指称意义而变为名词或动名词形式; 汉语中,V 虽然也要获得指称意义,但不会改变词形。汉语如果依照英语的做法把 V 看作名词或动名词,遇到的问题是词无定类; 如果不依照英语的做法仍把 V 看作动词,遇到的问题是忽略了 V 所获得的指称意义,更有悖于向心结构理论。笔者论证了英语 V 入句后变为名词或动名词是为了迎合其形合的需要,无词形变化的汉语词的分类与归类、词形与词性原本就具有统一性; 指出向心结构理论自身存在先天不足,不仅对汉语而且对英语都缺乏解释力。

关键词N的V句法位义词形变化向心结构理论

(2)《“出版”的词类问题与向心结构之争——一项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研究》(王仁强,杨旭,《汉语学报》,2017年04期)

提要在汉语语法学界,词类多功能观取得普遍认同,但“这本书的出版”这个经典例证所引发的有关向心结构是非之争却此起彼伏。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对出版”进行使用模式调查,同时对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向心结构的理论地位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鉴于“出版”表指称的用法已有较高的个例频率和类型频率,概括词“出版”在现代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兼属动词和名词,而非仅为动词;向心结构理论解释的是言语层面句法中的现象,“这本书的出版”整体是名词词组,其中的“出版”在言语层面句法中也是名词;所谓汉语“词类多功能观”之所以应该摒弃,是因为它存在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研究表明,兼顾的经典逻辑和模糊逻辑的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有助于解决现代汉语等分析语的词类难题。

关键词汉语词类兼类“出版”向心结构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模糊逻辑

(3)《“N的V”结构就是“N的N”结构》(周韧,《中国语文》,2012年05期

摘要:本文认为,把“的”看成是“这本书的出版”中的中心缺乏足够的句法和语义证据。本文希望在沈家煊(2009a)名动包容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在语用范畴上符合向心结构理论,也在句法范畴上符合向心结构理论,整个结构的句法语义中心就是“出版”。通过讨论名词和动词在主宾语和谓语等句法位置上实现组合变化的能力,本文认为汉语名词的句法特征就是“[+N,-V]”,而动词的句法特征就是“[+N,+V]”。本文进一步指出,如果接受了词类的包含模式,“能否受‘不’修饰”等语法功能已经不能成为区分动词和名词的分类标准了,因为词类划分策略的变化将会导致词类划分标准的变化,因此在名动包含模式中,提出“这本书的不出版”的例子并不能证明此处“出版”就没有名词性。

关键词:“N的V”结构;词类;中心词



今日一词丨语义地图模型 Semantic Map Model

今日一词丨语义波理论 Semantic Wave Theory

今日一词丨词汇扩散理论 Lexical Diffusion Theory

今日一词 | 中介语理论 Inter language (上)

今日一词 | 中介语理论 Inter language (下)

今日一词 | 内在大纲假说(上)Built-in Syllabus Hypothesi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好文荐读|沈家煊:践行“简单原则”
    语料库技术 | 特殊符号检索BCC语料库
    刊讯|《语言科学》2024年第4期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35辑
    刊讯|《汉语学报》2024年第3期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