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汉语学报》2024年第3期
2024年第3期
《汉语学报》(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AMI核心)2024年第3期刊发11篇文章。内容涉及“名动包含”说、现代汉语副词“活活”、相互副词和对称性动词、“并”与“绝”、“没什么”、意愿类副词“宁愿、宁可、只好”、新闻评论语篇、监利赣语的句末词“在”、文水方言动词短语“说话”、重行体“V过”、湖南方言的“个”。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目 录
本期话题
02 论“名动包含”说的理据及其所面临的难题 / 潘海华 孙帆
16 现代汉语副词“活活”的用法及其来源 / 懂正存 李孟诗
28 相互副词和对称性动词的共现限制及相互范畴的事件语义分析 / 郝琦
41 否定与强调的多声关联——基于“并”与“绝”的对比考察 / 鲁莹
55 从否定到轻说——以“没什么”为例 / 李宇涵
66 从意愿强度到亲涉表达:“宁愿、宁可、只好”的异同研究 / 岳世敏
77 新闻评论语篇的复句运用情况 / 刘云 张婉璐
85 论时态与限定范畴——以监利赣语的句末词“在”为例 / 刘鸿勇
96 副词化与话语标记化——文水方言动词短语“说话”的多重语法化 / 吕佩
107 重行体“V过”的跨方言比较——从南昌方言表更新的“过3”说起 / 罗琭昕
117 湖南方言的“个”及其近类成分 / 王毅
提 要
论“名动包含”说的理据及其所面临的难题
潘海华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
孙 帆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摘 要:本文从语义类型角度出发,讨论“名动包含”说的成因,关注“零句”说之下“名动包含”说的推导过程以及名词成分和动词成分指称性的由来。本文指出:类型为e的指称语、类型为t的命题或类型为的命题集合均可以做话题;英语中-ing可以是区分主要动词和次要动词的一种句法手段,不一定意味着所附着的动词在主宾语位置需要经历指称化过程;动词“是”后的成分在等值结构和述谓结构中为不同的语义类型,并不都具有指称性;而正是由于名词成分语义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句法类别在语义类型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并列;即使假设动词成分事件化后具有指称性,能够指称事件个体,它与其他词类的指称语也是不同的,相互之间也是形成平行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关键词:零句 名动包含 话题 指称性 语义类型现代汉语副词“活活”的用法及其来源
董正存 李孟诗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活活” “活” 重叠
相互副词和对称性动词的共现限制及相互范畴的事件语义分析
郝 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相互义可由副词“相互、互相”和对称性动词如“交换、结婚”两类范畴表达。这两类范畴可共现,过去认为二者共现是一种表达上的羡余现象,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二者的共现存在一定限制(相互交换|*相互结婚)。本文基于一定规模的词例考察,将共现限制归纳为“动态动词的多事件交互情景条件”。这一限制源于两类范畴的相互义性质不同:对称性动词编码单一事件内的对称施受关系,其相互义是一种词汇语义特征;而副词“相互/互相”的功能是加合多个互逆的单向施受关系/单向视角关系,其相互义是一种算子性语义。作为互逆关系的加合算子,“相互/互相”与对称性动词组合时带来了事件/视角的复数化。关键词:相互副词 对称性动词 共现限制 复数事件 互逆关系
否定与强调的多声关联——基于“并”与“绝”的对比考察
鲁 莹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摘 要:“并”与“绝”作为否定极项,普遍认为它们有加强否定、强调语气的作用,但途径和方式不一。首先,两者拥有不同的多声对话关系:前者以“现实”反驳预期,是现实对预期的转折;后者否认预期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却不一定反预期。其次,尽管语义场景和否定词、情态词都明确提示了现实性差异:“并”的典型表达是现实场景,而“绝”为非现实场景,但大量语料证明直陈事件是双方共享的语义表达。因此,“并”与“绝”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本身的现实性,而在于其所投射的叙实性:“并”不仅句法上排斥典型非现实语境,而且无论是否真实,都带来叙实义解读;“绝”与此相反,即使否定现实场景也仍有非叙实意义。最后,它们都体现了超越二元互动关系的多维视角,标记了话语行为主体协调不同观点、评估双方心理状态的过程,是多声性的来源和本质。关键词:否定极项“并”/“绝” 多声性 现实性 叙实性 叙事视角
从否定到轻说——以“没什么”为例
李宇涵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摘 要:轻说就是把事情往小里、轻里、低里说,本质是言者为降低听者对事件的重视程度而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完整的轻说语篇由主题事件、轻说标记、轻说理据构成,该行为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力”,实施条件遵循一系列语用规律。“没什么”用来否定事物的存在或事件的发生,当被否定的对象由概念域转移到心理域时,言谈中心从对量或质的否定转向对重要性的否定,轻说功能由此浮现,除了表达言者的主观性,还对听者具有语力。当听者表达出明显的意外情感时,言者可通过轻说行为达到反意外的目的,促使“没什么”的意义在该语境中发生转化。关键词:“没什么” 否定 轻说 预期 影响
从意愿强度到亲涉表达:“宁愿、宁可、只好”的异同研究
岳世敏 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本文对意愿类副词“宁愿、宁可、只好”进行比较研究,借助亲涉范畴讨论它们在句法表现上的异同,同时说明意愿强度对亲涉编码的影响作用。我们先探讨了这组意愿类副词在意愿强度上的差异,得到“宁愿>宁可>>只好”的意愿强度等级序列;进而考察了强意愿副词“宁愿”和弱意愿副词“只好”的不对称句法分布,发现二者在人称、句类的分布上以及与估知类标记词的共现上都存在差异,由此说明了它们在亲涉编码上的不同,即前者可以编码亲涉意义,而后者则不能编码亲涉意义。我们还继续对比了强意愿副词“宁愿、宁可”的句法分布差异,揭示了不同意愿强度所带来的亲涉程度差异。总之,结合亲涉范畴,我们可以对这几个副词的句法分布异同做出统一的解释,还可以进一步说明汉语中意愿性与亲涉性之间的相关性。关键词:意愿类副词 意愿强度 亲涉范畴 句法分布限制
新闻评论语篇的复句运用情况
刘 云 张婉璐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论证语篇包含不同的下位语篇,对这些下位语篇语法面貌的描写和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论证语篇。新闻评论属于论证语篇,同时兼有新闻语篇的特点。文章旨在考察新闻评论语篇的复句运用情况,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新闻评论的结构与复句运用;2)新闻评论的文体与复句运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与复句运用。新闻评论的结构对复句运用有明显影响。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在复句运用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新闻评论的类型对复句运用有影响,不过不同类型的新闻评论在复句运用上的共性是更为主要的方面。关键词:新闻评论 论证语篇 复句
论时态与限定范畴——以监利赣语的句末词“在”为例
刘鸿勇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
摘 要: 湖北监利赣语的句末词“在”只能出现在表示静态持续意义的句子中。这些句子必须是根句或是带有时间状语的关系子句,不能出现在非限定子句中。句末“在”对谓语动词有两方面的语义要求。首先,谓语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其次,谓语表达的情景体必须是静态的、持续的、无终结点的。监利赣语的句末“在”既不是句末语气助词,也不是句末体貌助词,它是限定范畴的标记,具有说话者属性,可以通过引入说话者来锚定说话时间,帮助句子获得时间解读。关键词:时态 限定范畴 监利赣语 句末词
副词化与话语标记化——文水方言动词短语“说话”的多重语法化
吕 佩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由于所处语境不同,相关动因与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山西文水方言中的动词短语“说话”发生了多重语法化:一是语法化为时间副词,在句法分布上存在诸多限制,表短时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二是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必须带有语气词,表达负面评价已经高度规约化。山西文水方言“说话”的多重语法化反映了语法化的两条基本轨迹:客观化与主观化。关键词:山西文水方言 “说话” 多重语法化 短时副词 话语标记
重行体“V过”的跨方言比较——从南昌方言表更新的“过3”说起
罗琭昕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摘 要:本文以精细化思路对重行体语法意义再审视,论证南昌方言“过3”强调事件更新之目的,其更新在于事物属性的全部或单个更换。南昌方言重行体具有后接不定指“一量”强倾向,可与加量重行的“凑”同现。通过跨方言比较,得到重行结构的方言参数项:前提(非)理想、类义副词前搭配、类义体标记后搭配、数量成分的组配。“过3”源于“从头到尾V一遍”的“过02”,符合语用推理的事理性关联触发重行用法,若处于次第义环境,则为表轮流、交替的“过4”。受普通话“重新来过”与北京口语变化的启发,判定重行结构基式为动词与“过3”组合,“副词V过”是后起框式结构。关键词:南昌方言 重行体 “V过” 跨方言 来源
湖南方言的“个”及其近类成分
王 毅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湖南方言的“个”一般可用作个体量词、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和方言内部的通用量词“隻”、结构助词“的”及其他指示代词处于竞争状态。量词“隻”虽然使用广泛,但在非量词功能上不如“个”活跃。定中关系的结构助词“的”正在不断抢占固有结构助词“个”的位置。代词“个”主要用来表示近指,在一些地区正在或已经被另一近指代词“以”替换。关键词:湖南方言 “个” 量词 结构助词 指示代词
期刊简介
《汉语学报》(季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语言学核心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曾荣获湖北省第六届优秀期刊奖。《汉语学报》由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现任主编为汪国胜先生。
《汉语学报》的前身,最早是内部印刷发行的《语言学通讯》,后来是用文集形式出版的《汉语学报》。《语言学通讯》于1985年创刊(批准号E.K.173),办了5年时间;文集形式的《汉语学报》于2000年开始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上卷和下卷,每卷30余万字,连续出版了三年六卷。2004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汉语学报》正式出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2—1729/H,季刊,每季度第二个月的10日出版,16开,每期128页。
办刊宗旨:以汉语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事实的发掘和规律的揭示,致力于理论的探讨和方法的探索;促进汉语的母语教学和对外教学,积极推进语言信息处理和语文现代化。
办刊准则:在问题研究上,注重客观性;在理论方法上,赏扬思考性;在文稿内容上,加强沟通性;在作者队伍上,坚持开放性;在学术气度上,主张容纳性;在成果效应上,讲求实践性。
《汉语学报》编辑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2024-09-11
2024-09-09
2024-09-07
2024-09-06
2024-09-05
2024-09-04
2024-09-03
2024-09-02
2024-09-01
“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语安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