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中国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3辑

七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免费讲座|语言学数据的R语言分析与可视化

2024-07-01

《中国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3辑

     《中国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3辑共刊文13篇,其中包括“语言学史研究”“汉字史研究”“字典辞书研究”“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语言传播、对比与接触研究”“语史互证”六个栏目,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刊讯|《中国语言学研究》2022年第2辑

    刊讯|《中国语言学研究》2022年第1辑



目  录  

语言学史研究

01 中国汉语音韵学史研究与东亚视域模式的选择/李无未
25 试论词族研究与联绵词的考源——以敦煌文献中的 “慃
” 为例 /张文冠

88 “子产以幄幕九张行”辨 /王彤伟

94  胡家草场汉简《医方》药物容器“鲁”试解 /范常喜

107 敦煌吐鲁番文献字词待质录/ 张小艳 郜同麟


汉字史研究

148 近代汉语字词探源录——《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条目摘登 /张涌泉 张小艳 郜同麟 刘丹

173 北方岩近捕兽套圈”与“畋”字关系探/ 高启安


字典辞书研究

196 论王筠的《说文》研究 /蒋冀骋 常天宇

216 北宋《礼部韵略》考释及其文献整理 /张民权

241 全本《音义便考》与16世纪南京话韵母系统/封传兵


民族语言文字研究254 阙利啜碑译注/ 白玉冬
语言传播、对比与接触研究289 语言接触视角下甘青河湟方言“个”的扩展功能 /敏春芳325 广州话A-Neg-A和A-Neg-B频率副词/黄嘉颖 刘燕婷
语史互证345 “正名”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史 /王启涛

提  要  

语音韵学史研究与东亚视阈模式的选择

李无未  厦门大学中文系

摘  要:由中国汉语音韵学史研究方式而评估与之相关问题。站在东亚汉语音韵学史角度看待中国汉语音韵学史是走出目前研究困境的重要出路之一。东亚与中国汉语音韵学史研究模式选择关系密切,探究如何确立研究范畴、对象及内容。如此,会引发人们对中国汉语音韵学史模式选择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  语音韵学史  东亚模式  选择


试论词族研究与联绵词的考源——以敦煌文献中的 “慃” 为例 

张文冠  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敦煌文献中的 “慃”通常被视作联绵词, 其义指 “狠戾”, “狠戾” 的 语义含有 “凶狠” “违逆” “不顺从” “固执” “怒” “暴躁” “争” “傲慢” 等因素。“慃”最初为同义并列复合词, “慃” 和 “”都有“狠戾” 义及相关语义, “翁” 声和 “夅” 声词族都有 “大” 义及其相关语义。80多组词族的比较互证, 印证了 “大— 狠戾” 这一语义引申模式的可靠性。对词族进行系联和比较, 有助于联绵词的考源。本文还对敦煌文献中的 “ ” “典砚” “” “相” “监监” 等疑难词语作了考释。
关键词:联绵词 语素义 词族互证 敦煌文献

 “子产以幄幕九张行”辨

王彤伟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对于 《左传·昭公十三年》 中的 “子产以幄幕九张行”, 不应理解为 “子 产 ‖ [以幄幕九张] 行”, 而应当理解为 “子产 ‖ [以幄幕九] 张行”。其中的 “张” 不是量词, 而是动词, 表 “张设” 之义。


关键词: 子产以幄幕九张行 量词 “张”

 胡家草场汉简《医方》药物容器“鲁”试解

范常喜    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 要:胡家草场汉简 《医方》 所记 “治心腹病方” 与里耶秦简 “治心腹痛方”实为一方, 经研究者对读之后, 文意基本畅通, 只有盛放麦粥、 汤剂的容器名 “鲁”未得善解。 我们根据文献中 “鲁” “旅” “吕” 三字相通推测, 《医方》 中的 “鲁” 当读作 “筥” 或 “”, 是秦汉时人们常用的一种圆形饭器, 有竹、 木、 陶多种材制, 其中木制、 陶制者可以用来盛装流质粥食或汤剂。 根据古书旧训并结合相关出土实物及秦汉简文推测, 当时 “筥” 的容量很可能是五升, 约合今制1000毫升, 该方所用药物总量可以据此得到复原。
关键词:胡家草场汉简  《医方》  “鲁”  “筥”  

敦煌吐鲁番文献字词待质录

张小艳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郜同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摘 要:敦煌吐鲁番文献中有一些不易理解的疑难字词,文中依据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成规,将《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中一些存疑俟考的字词汇集一处,请方家指教。
关键词:敦煌吐鲁番文献  疑难字词  待质录

近代汉语字词探源录——《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条目摘登

张涌泉  浙江大学文学院

张小艳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郜同麟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刘丹     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 要:《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十四五” 规划 “敦煌 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 重大项目成果, 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全书 550 万字, 四川辞书出版社2022 年12 月出版。这是一部收录敦煌吐鲁番文 献特色语词和疑难俗字的大型学术词典, 而以语词为主, 所释对象既包括口 语词、 方言词, 也包括有一定时代特色的名物词和佛教词语。在编写体例方 面, 该词典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包括创建字词群、 运用三重证据 法、 引用第一手资料、 回答 “为什么” 等四个方面, 特别是系统建立了异体 字群、 通假字群、 异形词群等三个类型的群, 这是学术词典编排体例方面的 创新;所收字词每条引文都直接据写本原卷引录, 而不是据后人的整理本转 引, 从而避免了沿袭前人校录整理中造成的失真和误改。该词典具有集大成 和探源溯流的特色, 能解决读者阅读敦煌吐鲁番文献一般词语理解方面和疑难俗字、 通假字辨认方面的障碍, 并为汉语史、 近代汉字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丰富的敦煌吐鲁番文献方面的资料。

北方岩画疑似“捕兽套圈”与“畋”字关系探

 高启安    兰州大学

摘 要: 汉代西部长城烽燧遗址多出土一种 “黄羊套”, 由芨芨胡、 红柳茎干等编制 成圈, 中有向心之签子, 绳索活扣置其上, 用以捕猎。中国北方岩画中有一种类似 “田” 字的图像, 许多在其旁有鹿或野羊, 前贤或将 其识别为车轮或太阳崇拜。但宁夏中卫大麦地岩画中有一幅图像:一头鹿一前蹄踏入该 图像中, 结合其他相关图像中往往伸出一条单线判断, 此类图像并非车轮, 亦非太阳, 而应该是一种用 “黄羊套” 捕猎的图像表达。专指狩猎的 “畋” 字, 在甲骨文中, 其图像为会意字, 后世将其解释为 “平田”, 也将其训为狩猎。“畋” 字在 《三体石经》 中写作“ ”, 金文又写作 “”, 左边是一犬形或兽形, 可会意为黄羊套套住了猎物, 亦可为 “畋” 释作田猎例证。其他, 还有“”“”“”“”等, “畋” 字或表达的是猎人手持工具获取已经被套住猎物的意思。因此, “畋” 并非 “为田除害”, 而是源自狩猎表意 “黄羊套” 索的类似 “田” 字符号。
 关键词:黄羊套  岩画  畋  狩猎

 王筠的《说文》研究

蒋冀骋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常天宇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王筠《说文》研究的成就,认为王筠在抉发《说文》义例、研究方法、字形分析和《说文》释义的理解等方面都有突破。在此基础上指出王筠的某些失误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条例归纳过细,语法释义存在失误,采用前人说法有些有说明,有些没有说明,未能统一体例,有误导之嫌。方法的突破能带来学术的突破,但使用过当也会带来失误。
 关键词:王筠  《说文解字》  义例  注释

北宋《礼部韵略》考释及其文献整理

张民权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礼部韵略》是宋代科举韵书,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颁发。其文献版本传于今者,多为南宋私家修订本,近年来先后有两种北宋刊本发现,一种是日本真福寺藏哲宗时刊本,另一种是在抚州南城发现的北宋英宗时《礼部韵略》,年代比前种早三十多年。这两种韵书的发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南城本卷末所附丁度进呈《韵略》的札子和详定科场条制等内容残蚀不全,本文参照真福寺本尽可能做了整理,并就其中相关历史背景等做了考释性研究。本文先就学术界争议较大的景祐《韵略》与景德《韵略》之传承关系,以及《礼部韵略》的性质等做了辩证性梳理。本文认为,景祐《韵略》与景德《韵略》是同一种韵书的前后修订本,《集韵》是在《礼部韵略》框架下编撰的,但依违处甚多。
关键词:礼部韵略  北宋刻本  附韵条制  文献整理

全本《音义便考》与16世纪南京话韵母系统

封传兵  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摘 要:本文以京都大学所藏全本李登 《音义便考》 为研究对象, 考察16世纪南京话的韵母系统。李登 《音义便考》 虽以 《洪武正韵》 76韵部为韵类框架分立31韵系75 韵部, 但是通呼时音才是其真正的审音基础。与中古 《切韵》 音系相比, 李登 《音义便考》 56韵母系统体现了一些重要音变特征:如鱼模分韵和 “四呼” 的形成;开口二等牙喉音由洪转细;唇音内部没有开合对立, 桓、 文、 灰等韵重唇音仍读合口, 轻唇音敷f、 微v两母可拼细音如支韵;舌尖元音ï范围扩大;江宕摄二、 三等知庄组由开口字转读合口;知庄组二等字可以拼细音;梗曾两摄合流, 部分合口字与通摄相混;闭口韵m尾的消失;咸山摄形成主元音a与o和ɛ的三极对立;果摄一等合口转读开口;麻韵三等字独立为遮韵;精清心泥来五母后存在洪细对立;入声韵母独立, 保留喉塞音韵尾-ʔ等。从16世纪南京话56韵母的音韵结构到现代南京话的46韵母系统, 可以看到今天南京话的语音格局在明代中后期基本形成。韵母方面的变化主要有, 阳声韵前后鼻音an和aŋ类、 ən和əŋ类韵母的合并简化;阴声韵复韵母的单音化和韵尾失落;蟹摄一二等字和假摄麻韵三等字的合流等;而入声韵母系统在类别和数量方面, 已经和现代南京话非常接近, 变化较小。
 关键词:李登  《音义便考》  南京话  韵母系统  语音特征

阙利啜碑译注

白玉冬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

摘 要:后突厥汗国阙利啜碑中, 第一部分 (西面1-7行) 讲述第一代阙利啜, 即 始波罗时健阙利啜的功绩, 第二部分 (西面8行-东面11行) 记录第二代阙利啜, 即 始波罗毗伽阙利啜的功绩, 第三部分 (东面12行至末尾) 讲述始波罗毗伽阙利啜的葬 礼。第一代阙利啜活跃在颉跌利施可汗或默啜可汗, 以及毗伽可汗时期, 曾被授予阿波 和时健暾欲谷之称号。其功绩为获取沙陀朱邪人, 征服Saγïr C ˇoluγan和阿(Az) 的 部众。第二代阙利啜, 曾参加对突骑施 (710)、 粟特和大食 (711-712)、 九姓乌古斯 (714)、 契丹和奚 (717)、 姑藏 (720) 和北庭 (720) 的战斗, 在对葛逻禄的战斗 (714-715, 719-720 年) 中立功, 在约720 年后不久战死。其称号始波罗毗伽阙利啜 是在与葛逻禄的战斗中, 或在其战死后由毗伽可汗授予的。


关键词:突厥鲁尼文  阙利啜碑  古突厥语


语言接触视角下甘青河湟方言“个”的扩展功能

敏春芳  兰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个”除了是甘青河湟方言的通用名量词外,可以附在动词后面,既表示量少或者时短,也可以表示祈使和致使;“个”还可以作为引语标记等多种功能。“个”的复杂用法在甘青河湟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整个发展“个”的过程中,词义的虚化、结构关系的改变以及语言接触的影响等是发展演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甘青河湟方言  “个”;祈使标记  引语标记  语言接触  区域类型特征

广州话A-Neg-A和A-Neg-B频率副词

黄嘉颖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刘燕婷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

摘 要:个”除了是甘青河湟方言的通用名量词外,可以附在动词后面,既表示量少或者时短,也可以表示祈使和致使;“个”还可以作为引语标记等多种功能。“个”的复杂用法在甘青河湟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整个发展“个”的过程中,词义的虚化、结构关系的改变以及语言接触的影响等是发展演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广州话  频率副词  词法  词源考察

 “正名”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史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

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

摘 要:“正名” 是中国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重要的治国纲领之一。本文力图对这一跨学科的理论进行集大成式的考证和阐释, 从更新的角度、 更广的视角、 更大的格局研究和谱写中国语言文字史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文章分为八个部分:(1) “正名” 是 “使语言文字正确规范” 或 “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 也就是辨正名称、 名分, 使名实相符, 它既是一种理论, 又是一种行为。(2) “正名” 是对语言文字的辨正, 也就是对语义进行准确辨析和正确理解, 科学把握和使用语言文字, 准确区分客观事物。“正名” 论认为语言文字与概念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原本是任意的, 这种关系允许变更, 从而产生一词多义和方言民族语, 但是这种关系又不能轻易变更和经常变更, 这就体现为语言文字的规定性和稳定性。(3) “正名” 反对以名乱名、 以实乱名、 以名乱实。(4) “正名” 要求通用语言文字既要继承古语, 又要体现今语;既要体现雅言, 也要关注方俗语。(5) “正名” 即由官方确定和规范通用语言文字,唯有最高统治者———圣王才能胜任此项工作。(6) “正名” 是历代中央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维护王朝大一统的前提条件, 是王朝推行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论基础。(7) “正名”是数千年来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主旋律。中国历史上围绕 “正名”, 形成了一系列以 “正” 字打头的正音、 正义、 正字的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字典辞书。(8) “正名”产生了一系列 《百家姓》 性质的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童蒙识字课本。
关键词: 正名  通用语言文字  中国语言文字史  中国语言文字学史  语史互证

集刊简介   

  

《中国语言学研究》是一年两辑的连续出版物,由王启涛教授担任主编。《中国语言学研究》刊载海内外优秀学者对中国版图上曾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语言文字以及中国语言文字在海外使用状况进行研究的原创性、高质量论文。《中国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3辑设语言学史研究,汉字史研究,字典辞书研究,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语言传播、对比与接触研究以及语史互证六个栏目,共收入14篇文章。该书首次突破性地将“中国语言研究”的范围拓展至海内外学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本体、应用及其学术史研究的领域,并吸纳了海内外关于中国语言文字与中华文化的比较互证研究,展现出宏阔的学术视野。在继承传统文献的同时,该书注重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将产生积极作用。

                                                                                             

本文来源:《中国语言学研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刊讯 | CSSCI 扩展版《语言与翻译》2024年第1期

2024-07-02

刊讯|《国际中国语言学报》2023年第1-2期

2024-07-01

刊讯|SSCI 期刊《双语:语言与认知》2024年第1-3期

2024-06-29

刊讯|SSCI 期刊 TESOL Quarterly 2023年第3-4期

2024-06-28

刊讯|《汉语学报》2024年第2期

2024-06-27

刊讯|SSCI 期刊《语言学习》2024年第S1和1-2期

2024-06-26

刊讯|《东方语言学》2023年第25辑

2024-06-25

刊讯|SSCI 期刊《第二语言研究》2024年第1-2期

2024-06-24

刊讯|《语言科学》2024年第2-3期

2024-06-23

刊讯|《语言文字应用》2024年第1期

2024-06-22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小桔子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