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公布2016年基尼系数为0.539,比2011年上升0.002,创45年以来新高。事实上,自1980年代开始,香港基尼系数一直处在0.5或以上的水平,显示香港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触目惊心。 2013年9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首条官方贫困线,收入低于香港居民收入中位数50%的即为贫困。以此标准衡量,目前香港的贫困人口为101.8万,占整体人口的19.6%。而与此同时,香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世界级富豪。2016年《福布斯》杂志的数据显示,全香港最有钱的50个人所掌握的财富达到了1.38万亿港币,是2016年年香港特区政府可动用财政储备的1.37倍。当然,香港那近2成的贫困人口只是相对贫困,在香港福利制度的庇护下,这些人的生存基本没有问题。如果收入太低的话,可以向政府申请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此外,香港的公共医疗水平高、覆盖面广,确保不会有市民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照顾。 然而,根据香港树仁大学的一项调查,有76%的香港成年市民认为现在的生活“颇痛苦”及“非常痛苦”,而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认为住房问题是导致其生活痛苦的最重要原因。而且不少人的家里还雇有来自菲律宾或印尼的女佣,使得住房环境更加逼仄。由于房子小,很多人往往在外面逗留到很晚才回家,节假日也很少待在家里。但就是这样的居住条件,也往往要耗尽大部分人一生的积蓄和精力,每平方动辄10万以上的房价,使得终身为房奴是普遍现象。而在香港的整体环境下,不管供楼压力有多大,能买得起私楼的仍然是成功人士。对很多香港人来说,更现实的选择是通过向政府申请公屋或居屋来解决住房问题。公屋和居屋都是由香港政府出资兴建的公共房屋,区别在于前者只租不卖,租金低廉,只相当于市场价的15%左右;后者可以买卖,价格大概相当于市价的60%左右。 目前,香港大概一半的人口住在公屋或居屋里面。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要住政府的房子有资产和薪金的限制,高于一定的金额就不能申请,出现了所谓的夹心层,他们没有资格申请公共房屋,而私楼的价格又高不可及;另一方面,因为楼价越来越高,申请政府房屋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些年轻人刚过18岁就开始申请,导致轮候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据说已经接近30万人。此外,更有许多底层人士,唯一选择就是笼屋。典型的笼屋不到100平方米,需要分隔出10个卡位,每个卡位分为上下两层,只能坐着,无法站立。而就是这么一点儿栖身之所,大部分笼屋居住者也需要靠综援才能住得上。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统计,目前香港有10万人住在笼屋里。香港住房问题的恶化,和政府长期实行的土地财政政策有关。从19世纪中期香港开埠以来,批租土地就一直是港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政府是土地唯一的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港府往往刻意控制土地的供应数量,旨在“少批多得”,这成了香港楼价高的源头,造就了房地产商的崛起,也遏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机会,更成了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