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路兴顺南里老裁缝的环球旅行
永康路有一段时间被称为"上海的芭提雅",尤其襄阳南路到嘉善路这一段,短短两三百米,是摩登上海的一大地标。白天倒还好,华灯初上,永康路霓虹闪烁夜影凄迷,无数酒吧咖啡馆一字排开,各种西餐小馆点缀其间。墙头街角到处有画面夸张的涂鸦,街上满是肤色各异的外国人,三三两两。低声交谈倒还好,不免有些人三杯黄汤落肚,“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闹些是非出来。马路闹猛,好事体。但闹猛到扰民的地步就不好了。去年相关政府部门一纸令下,永康路恢复了原来的宁静。餐厅、酒吧还有,但扰民不再允许。
曾经喧嚣的永康路东段已经恢复了宁静
这一段永康路的故事,岂止是曾经的酒吧街而已!经过整治的街道如今干净整洁,重新回到永康路,看到的更多的是上海人的弄堂生活。永康路东段的两边都是旧式石库门住宅,路北叫“兴顺北里”,路南则是“兴顺南里”,南里还分一衖、二衖;弄堂东边通往嘉善路的,叫“兴顺东里”,嘉善路上还有“兴顺新里”。看得出来当年都是同一家地产商开发的。永康路嘉善路这一带出过的名人不计其数,不要说那些深宅大院,单说当年在兴顺南里这条小弄堂里摆只摊头帮人烫衣裳的老裁缝,都曾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永康路兴顺南里
上世纪三十年代徒步、骑自行车周游世界的著名旅行家潘德明先生曾长期在兴顺南里居住
人类历史上环球旅行的第一人,是葡萄牙殖民者麦哲伦,那还是16世纪的事情,不过麦哲伦坐的是帆船。还有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球地球》,那是坐的轮船火车乃至热气球。要说徒步或用自行车环球旅行壮举的,是民国时代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潘德明。
步行世界 潘德明
潘德明1908年出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祖籍南汇,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业学校。1930年,22岁的潘德明在南京经营一家名为“快活岭”的西餐厅,他在《申报》上看到上海有几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徒步走向亚洲,引起了他的强烈兴趣。潘德明毅然关掉了南京的餐厅,乘车赶到上海参加步行团。可当他回到上海时,步行团已经出发了,他又乘车追到杭州,这才赶了上去。当年达明一派有首歌“十个救火的少年”,登高一呼从者如云,容易。但要能坚持下来,那就不容易了。这个步行团才走到越南清化,团里就只剩下中途加入的潘德明一人了。但潘德明并未退缩,他非但一个人完成了整个团队的任务,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走遍了全世界。
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
潘德明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买了辆英国产蓝翎牌(Raleigh,俗称“凤头”)自行车,开始了骑游旅行。他还准备了一本重达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用来收集沿途碰到的名流团体题词。
第一个为潘德明题词的是新加坡华人富商、虎牌万金油的创始人胡文虎:“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
得到新加坡侨胞的资助,潘德明如虎添翼。在印度,他拜访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和尼赫鲁,之后辗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到耶路撒冷、西奈半岛,穿过苏伊士运河来到埃及首都开罗,然后穿过地中海到欧洲。潘德明特地拜访了奥运发祥地奥林匹亚,当他得知中国因为缺少经费准备放弃参加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后经张学良资助,刘长春参加了那届奥运会)时,潘德明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运动场遗迹的石柱上,用中文和英文在一张纸上写了两行字:“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潘德明拜访泰戈尔
在欧洲,潘德明共访问了16个国家,1933年7月他来到巴黎,法国总统来伯朗和总理达拉第分别接见了他,通过驻法大使、上海老乡顾维钧的引荐,潘德明拜访了张学良。张学良给潘德明题词“壮游”。在德国,潘德明受到希特勒和戈培尔的接见。然后他从英国乘船于1934年1月抵达美国纽约,经古巴、巴拿马,回到旧金山,坐船到夏威夷檀香山,再从新西兰、澳大利亚,来到印度尼西亚。本来潘德明准备去日本,但当时中日关系紧张,他决定从东南亚直接回国,最终从泰国缅甸回到云南,于1937年7月6日(也就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前一天)回到上海。此时距离他从上海出发,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
张学良题赠潘德明:壮游
回上海以后,潘德明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他结婚以后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短暂工作。1949年以后,潘德明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只在昆明一家汽车材料行有过工作经历。回国后他曾把旅途中筹措到的十万美金捐赠给抗日事业,但这笔钱给了蒋介石政府,这在那个年代是大问题。还有他见过希特勒、达拉第、罗斯福、张学良……历史那么复杂,怎么讲得清楚。于是潘德明彻底沉默了,他成了自己居住的兴顺南里弄堂里的老裁缝,靠给人熨烫衣服过生活。因为学过绘画,他也画一些宫灯贴补家用。年轻时环球世界的豪情,就像是浆洗过的衣服上一条扭曲的印痕,被潘德明用电熨斗仔细地烫平,直到看不到一丝痕迹。
徐悲鸿为潘德明题词:丈夫壮志
1976年10月18日,潘德明听到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大喜过望,关照儿子到小菜场买大闸蟹,他要喝几杯。不料心肌梗塞突发辞世,终年68岁。
永康路兴顺南里,潘德明曾经的居处
兴顺南里弄堂口现有一家干洗店,也熨烫衣物,当年潘德明也是这样摆摊么?
潘德明的儿女大多有绘画天赋,其中三子潘蘅生曾到黑龙江插队,现在是沪上知名的画家。1984年潘蘅生以父亲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连环画《周游世界》,一共252幅作品,堪称经典。
挑一张潘蘅生画作欣赏,因为它的名字有趣:《黄段子》
潘德明的传奇本来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故事上海还有多少?我无从得知。他的事迹被后人知晓,要感谢当年上海少儿出版社的编辑季一德先生,他1979年在当时徐汇区永嘉路派出所的文革积案材料中发现了抄没的潘德明的护照、签证、船票、书信及名人题词,这些材料才得以重见天日。季一德先生也是研究上海体育历史的著名学者,被称为“奥运活字典”。笔者曾数次采访过季先生,可惜没有求教过潘德明的事体,这篇小文,也献给季一德先生,季先生已于2010年去世,转眼,七年了。
潘德明出国护照的首页
兴顺南里弄口,出门,就是曾经的“上海芭提雅”
1930年,后来的老裁缝潘德明在越南准备《名人留墨集》时,在扉页上写了这么一段话:“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雨雪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式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最近我还写了
IOS系统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