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顺昌路建国东路口的老上海当铺遗迹

老周 老周望野眼 2020-02-27

顺昌路建国东路一带,我算得是很熟了,从小玩到大的地方。但在上海这个地方,所谓的“熟”,只是相对概念,谁又能说自己熟到哪里呢?哪怕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不仔细看,都会错过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别的不说,就说这里:无数次路过的顺昌路建国东路口好了。


顺昌路建国东路西北角


顺昌路建国东路口的西北角,行人车辆匆匆而过,谁都不会多看一眼,这里只是非常普通的老式石库门住宅。从建筑质地来看,建国东路门牌的房子明显要好一点,有一扇石库门的门头略有点蹊跷,它斜向对着马路,向着东南方向开着,走近抬头,才能看到它上面有一块石刻门头,上头写着两个大字:协裕。协助的协,富裕的裕。


建国东路96号的石刻门头:协裕



“协裕”二字的上款写的是“乙丑年”,上一个乙丑年是1985年,再上一个,该是1925年


落款的人名看不清了,只能隐约辨认出一个“陈”字


惭愧的是我在这个路口走了那么多年,竟然没有注意过这两个字。既然看到了,不免起了好奇心:这个“协裕”究竟是什么来头?它是做什么生意的?它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呢?为此特意查了《老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场上住宅分布图》一书,实为民国时代出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的影印版。在顺昌路建国东路口的这个位置,我查到三个字:协裕当,门牌也对得上,和现在一样,都是建国东路96号。原来,“协裕”二字,解放前曾经是家当铺。


《老上海百业指南》中的顺昌路建国东路口,西北角的建国东路96号,协裕当


根据记载,协裕当早在民国十年(1921年)就在康悌路145号(今建国东路96号)开业,是整个原卢湾区境内最早的一家当铺。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在现延安中路开的“富生赌场”号称当时远东第一赌场,为赌客专门附设的典当行规模也非常大,但要论历史悠久,仍然比不过这家“协裕当”。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租界难民云集,上海的典当行业空前兴盛,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短短十天时间里就有23家典当行从闸北、虹口等地搬来法租界。畸形的繁荣一直维持到解放战争时期,因为内战,上海物价飞涨,典当行业也入不敷出大量倒闭,到解放初,典当行的数量大大减少。“协裕当”生得最早,消失也最晚,一直到1956-1966年期间,卢湾区先后设置小额质押贷款营业处6家,协裕仍然榜上有名。也就是说“协裕当”从1921年诞生,迟至1966年仍在从事和典押贷款有关的业务,至少存在了45年,这是旧上海其他当铺无法比拟的。


建国东路96号的门牌,铁门上还有富有时代特征的铁钉


进门是一堵墙,和逼仄的走道


走道深处是厨房和楼梯,这里已完全变为民居,当年当铺的痕迹已无从找到


走道的天花板



协裕当旧址隔壁有一家日用杂品商店,名为“恒利”,标的是“百年老店”,不知有何渊源。从位置来看,这里原来应该是协裕当的一部分,肯定不是杂货店


说起老上海的当铺,人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老电影中的场景,走投无路的城市贫民把仅有的财产拿去当铺,高高的柜台后面,徽州朝奉面无表情地说出一个数字,“才这么点?”典当者心有不甘,“你这破玩意儿,我肯收不错了,要不要?”于是成交。事实上,典当行业在中国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的上海《典业公所公议章程十则碑》中写道:“上海典铺,星罗棋布,已遍城乡……”所谓“典当典当”,一般人常混为一谈。实则典和当还是有区别的。典,对于物品的价值是没有限制的,哪怕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只要开出价来,典铺必须按值付款,因为金额比较高,利息也相对低一点。而当,则多少类似于“有限公司”,如果质贷物资的价值较高,当铺有权不接受。平民老百姓去当铺的机会比较多,能参与“典”的,不多。


旧上海当铺资料图片


老上海从事典当行业的,以徽州人居多,以至于产生了一个独有的名词“徽州朝奉”。朝奉本来是古代的一个官职,后来成了典当行业的职业名称。关于“朝奉”一词的由来,各种说法不一,总之老百姓到当铺去,都是急等钱用,当铺的服务态度好不到哪里,那张脸和官老爷差不了多少,“朝奉”作为一个略带调侃的名词,说得过去。另外据说现在徽州人仍把祖父称为“朝奉”,有钱就是大爷,要从徽州人这里调调头寸,先要喊声“朝奉”,相当于喊声爷爷,这就让人不大舒服了。难怪民间对徽州朝奉颇有微词,甚至有从事朝奉职业大伤阴德的民间说法。


戴敦邦笔下的当铺,神袍戏衣和古董字画都不当,看来这家当铺本钱不大


徽州人还有个外号“徽骆驼”,其得名也很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徽州方言“骆驼”的发音类似于“老大”,所谓“徽骆驼”,就是“徽老大”。另一种说法是徽州人省吃俭用又吃苦耐劳,生存能力非常强,旧时代的商海就像沙漠一样无情,而徽州人能在其中艰难地生存,就像沙漠中的骆驼一样。对“徽骆驼”的外号,徽州人自己也很自豪,徽州绩溪人胡适就经常以“徽骆驼”自诩,还留下不少墨宝。


胡适先生墨宝:“努力做徽骆驼”


老上海的当铺常常在门口写上硕大的“当”字,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记述他对旧上海的印象时曾这样写道:“上海虽为世界第一流的城市,在墙壁上以丈尺大字写出的商业标识不是雪佛兰轿车或奇异GE电器用品,而是当铺之当与酱园之酱……”有意思的是,顺昌路建国东路口的协裕当对面,正巧有一家油酱店——福源酱园。


顺昌路建国东路东北角,协裕当对面的福源酱园,这是1937年拍摄的照片


福源酱园原址现在是良友超市,以前也是油酱店



在上海这座城市里,还有多少协裕当铺这样的遗迹呢?


关于卢湾,我最近写过

复兴中路成裕里往事

淡水路苏州老伯伯说戏话

马当路普庆里绝不只有韩国人的故事

复兴中路瑞华坊的漂亮妹妹及其他

自忠路上疯子家

路灯下的东台路

历史性的一分钟:黑皮子卿程老三闯进了“一大”会场……

淡水邨一家人和他们家的琴

淡水路白相人爷叔的三句闲话


最近我还写了

宫保鸡丁

威海路曾经出过一个“皇帝”?

菜饭

五十年前,1967年的上海

1945年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艰难度日?

1947年的上海


IOS系统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