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堂相会》故事发生地?日本特务机关?走进真实的金家坊99号
老西门的金家坊,弄堂曲曲弯弯不知曾有多少故事。来此地探访之前我做了点功课,特意想去看看金家坊99号。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金家坊99号很有故事。近一点的,说是侵华日军1941年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名为“尚公馆”的特务机关,专门用来审讯拷打抗日人员,窃取中国的情报。远一点的,据说传统沪剧《庵堂相会》中的女主人公金秀英就出自这里,“金家坊”的得名,就来源于这座宅子最早的主人——一家姓金的大户人家。这些传说是否靠谱?大名鼎鼎的金家坊99号现在又是什么状况呢?带着这些问题,上个周末我走进了这座老城厢中的深宅大院。
金家坊99号
老西门已经动迁了,在金家坊遇到几乎所有的人,问来问去就那么几句话:“侬谈好了伐?侬啥辰光走?侬打算拿钞票还是拿房子?”整条街坊弥漫着浓浓的离别氛围。即使是在这条看似破旧的金家坊里,99号看上去都太旧了,赭红色和青灰色的墙砖裸露着,初冬的阳光照在拱形的门头上——就是这里了。走进拱门,豁然开朗。金家坊99号果然是大人家,院子一进接一进,每一进院子都由幽深的走廊连接。金家坊里好房子不少,但99号确实特殊。
金家坊99号院子
来之前我已经查过相关资料了,金家坊99号的传说不是那么靠谱。近一点的,日本特务机关“尚公馆”是有的,却不在这里,而在隔壁的西马街。至于《庵堂相会》发生的地点,看过沪剧的朋友都知道,故事应该发生在城外,而金家坊是在城里的。更何况,只不过是富家小姐和贫家子弟一段普普通通的婚姻故事而已,专门为此立个牌坊,所以叫金家坊?大清的牌坊可不是那么好立的。因此金家坊99号和《庵堂相会》的关系,也很可疑。但因此而怀疑这座宅子的价值,也是不对的。日军占领期间,这里虽然不是什么特务机构,但曾是汪伪政权上海特别市商会的南市事务所。1948年时,这个院落的前院是家律师事务所,后院是一所小学的筹备处,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
金家坊99号前院的雕花局部
雕刻精美的房门,看我们在拍摄,一位大叔走过来说:“原来还要漂亮,现在旧了、破了”
花窗
连接前后院的是一条曲径通幽的走廊,墙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涂鸦。看这条:“将相本无种,乐天知命使?然,得失荣枯本在天”
大字:知足常乐
走廊尽头豁然开朗,是个敞亮的小院,院子里种了一棵橘树,季节到了,树上长满了橘子。不需要什么特别的保护,这里只是个等待动迁的小院,没有什么不速之客
小院住家不少,这位先生三兄弟都住在此地,今天天好,他整理一下收藏的书籍,都是八十年代版本的老书了,书品一般,《女基督山伯爵》、《从乞丐到元首——希特勒的一生》,还有“金庸新”先生写的武侠小说——这些书我读中学时也读过
我们和主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得知我们对老房子感兴趣,一位黄先生(上图这位先生的兄弟)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看看:“你们知道沪剧《庵堂相会》吗?你们知道《庵堂相会》里那个庵堂在哪里吗?我告诉你们,就在我家。不信?不信我带你去看!”
推开一扇小门,黄先生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沪剧《庵堂相会》中金秀英小姐和他青梅竹马的情人陈宰庭相会的地方。黄先生言之凿凿,我们将信将疑。从室内布置来看,屋子的主人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至于这里是不是那个传说中的庵堂,似乎并不怎么重要了
在局促的小房间里我发现一个别致的灯,灯罩是用白酒瓶做的。我问主人这个灯罩有何来历,主人见我注意灯罩,登时来了兴趣:“我有很多用酒瓶子做的灯罩,你想看,我带你上楼看。”
黄先生用酒瓶做的各种灯具
只只灯开得亮
小小的阁楼还有不少藏书,“藏书概不外借,诸君免开尊口”,看来很多朋友来过黄先生的小阁楼,很多人开口问他借书。我和主人交流心得,我觉得书与其放在架子上睡觉,不如借给别人,大家分享知识文化,不是蛮好?主人看看我,笑了笑说:“那是你的想法”
小橱的玻璃台板下,压着黄先生手写的纸条:行事低调。这是他的座右铭么?黄先生还是笑笑
只有谈起他的灯,黄先生这才打开了话匣子,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奖状:“这个我不谦虚,我是搞机电的,做几只灯,那是小菜一碟。”
黄清培,荣获2016年“全国科普日”豫园街道社区“智慧生活”——DIY环保创意作品评比一等奖,豫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发,“一等奖,看到伐?”黄先生强调
从小阁楼下来,和黄先生在小院里聊了会儿。黄先生50后,单位里已经退了。金家坊99号,他们三兄弟住了几十年,现在要拆,黄先生的感情相当复杂。毕竟是土生土长,不舍是肯定的。但能改善居住条件,黄先生觉得也蛮好。他要的是房子,“松江还要下去”“下去多少路?”“大概还有十公里……”黄先生猛地抽了口烟,吐出个烟圈:“没办法,松江也蛮好,我拿的是期房,现在等着。”我们问黄先生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他住在哪里,黄先生还是那个招牌的笑容,说了八个字:“虾有虾路,蟹有蟹路。”
金家坊99号后院地砖上的花纹
和黄先生说声“再见”,告别了金家坊99号。这些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像我们这样冒冒失失地走进这所院子,听着它亦真亦幻的传说,看着它日益凋敝,终将成为一段历史、一点回忆。
最后贴个小贴士,邵滨孙和石筱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录制的《庵堂相会》选段:看龙舟。“五月端阳地腊腊天,到黄浦江边看龙船”,当年是上海人老相公和老娘娘一年之中重要的娱乐活动,唱词中可以看到很多上海的传统民俗。老艺术家的表演,那更是没话说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07ksloy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近我还写了
IOS系统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