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妆台报喜与黑人骚灵

老周 老周望野眼 2020-02-27

上一回讲到香港大导演王家卫的经典电影《花样年华》里用到一段评弹《妆台报喜》,这段出自《珍珠塔》的唱篇及其演唱者朱雪琴,都是笔者非常熟悉的。从小跟随老祖母从广播里听书,朱雪琴是老人非常喜欢的。究其原因,和她在书里体现出的生命力有很大关系。俗话说“大书一股劲,小书一片情”,光说不唱的评话比较阳刚,连说带唱的弹词相对阴柔。唱的题材是才子佳人,演唱风格也以浅吟低唱为主。朱雪琴在弹词中属于异类,虽然她是女艺人,说的又是“小书”,但她的演唱风格热情豪放、酣畅淋漓,说得清楚、唱得响亮,表情非常生动,一说起书来神采飞扬。尤其擅长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听得非常过瘾。朱雪琴八十年代在电台电视台录制大量节目,虽然到后期她的身体已经不大好,嗓音、中气都有点不足,但只要一上台,还是能带来不同的气场。评弹名家普遍身材都是瘦的,朱雪琴非但不瘦,甚至有点肥胖,用我家老人的话说,“壮笃笃”。评弹艺人创造属于自己的“派”很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调”就更难,而朱雪琴作为一名女艺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琴调”,更是难上加难。王家卫在电影里用朱雪琴的演唱,可算是慧眼识珠(朱),很有眼光。


朱雪琴(1923-1994)


和绝大多数评弹艺人的出身一样,朱雪琴的学艺经历也是充满艰辛和苦难。她出生于常熟,出生时“哇”一声啼哭响得不得了,接生婆看也不看,对她母亲说“恭喜养了个大胖小子”,定睛一看却是个女孩子。8岁时朱雪琴被送给弹词艺人朱蓉舫当养女,开始了学艺生涯。只学了一年,九岁就登台唱开篇,人称“九岁红”。1946年,23岁的朱雪琴初进上海说《双金锭》,一次唱高腔唱“豁边”,似脱缰野马欲罢不能,她急中生智唱了下去,没想到掌声四起受到观众的欢迎,第二天报纸上定了性:“琴调”。朱雪琴中气足、嗓子好,生性泼辣,从此在上海滩闯出一番名堂。受到演唱《珍珠塔》的沈俭安青睐后,给“塔王”当了几年下手,从此艺术突飞猛进,成为一代名家。不过朱雪琴之所以能成为朱雪琴,还是因为有了郭彬卿的辅助。


朱雪琴郭彬卿搭档


郭彬卿的师父薛筱卿是沈俭安的搭档,是当时评弹界公认的“琶王”,名师出高徒,郭彬卿也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下手”,根据朱雪琴的嗓音特点、情绪好坏、感情起伏设计自己的伴奏,时而烘托、时而强化,偶尔上手状态不好时,还能进行掩饰。不仅仅是红花配绿叶,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互为表里。朱郭档成为上世纪五十六年代享誉书坛的大响档。


郭彬卿(1920-1968)


可惜的是郭彬卿在1968年因不堪迫害自杀身亡,这对艺术搭档在四十多岁的巅峰时期戛然而止。关于郭彬卿之死,有一个著名的传说,据说当时另一位弹词名家周玉泉因天天被批斗苦不堪言,话里话外流露出轻生之意。郭彬卿给周玉泉出主意,让他在体检验尿时咬破手指滴血进去,可以冒充血尿逃避批斗。不料想周玉泉在实际操作时用力过猛,血滴得太多,引起了医生的注意,西洋镜拆穿,再一查,原来是郭彬卿“指使”的。眼看要受到更残酷的迫害,郭彬卿于是一根绳索吊死在了评弹团三楼的阁楼上。我读过一些关于郭彬卿的文章,这位配角演员脾气性格非常好,即使被批斗还是保持乐观,每次开会总是带个手绢,包上自己爱吃的花生、瓜子、糖果,上头开批斗会,他下头开茶话会。这样一位生性乐观的艺人却含恨离开了,年仅48岁。


从左至右:朱雪琴、唐耿良、郭彬卿


但朱雪琴在艺术上终究是幸运的。改革开放以后朱雪琴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依然精力充沛。她有了新的搭档:薛筱卿的女儿薛惠君。《花样年华》里用的唱段就是由薛惠君伴奏的。薛惠君的琵琶造诣在她那代艺人中是佼佼者,更难得的是作为薛筱卿的女儿、郭彬卿的师妹,她和朱雪琴在艺术上可以“无缝对接”,配合非常默契。薛惠君为人低调,近年来深居简出,连央视请她表演都婉拒,偶尔动一次琵琶,是为朱雪琴的儿子朱一鹤伴奏,她和朱雪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78jz0coi&width=500&height=375&auto=0朱雪琴、薛惠君演唱的“妆台报喜”


像笔者这样低级别的评弹爱好者,无权评价朱雪琴艺术上的优缺点。不过我可以谈谈个人的喜好。我认为朱雪琴是豪放派,手面动作也相对要夸张一点。她的两位艺术搭档郭彬卿和薛惠君的琵琶都是神品,而她弹三弦也是一绝,动作幅度大,花式的“过门”多,和其他艺术家的风格迥然不同。如果说有什么缺点,我觉得她在演唱悲戚戚的题材时,略显得用力过猛。当然这是她的艺术风格决定的,也许她本就不应该去唱这些题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36sqytk1&width=500&height=375&auto=0朱雪琴、薛惠君演唱“潇湘夜雨”,“阴霾霾一座潇湘馆,寒凄凄几扇碧纱窗……”很动听,但用朱雪琴的声音唱出来,总觉得不够悲。朱雪琴的唱腔,毕竟还是爽朗的成分多一点


上一回说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朱雪琴的艺术是有世界性魅力的,并不会因为她用的是苏州方言演唱就变土了、贬值了。如果要在世界音乐中为她的艺术找一个类比,我认为“黑人灵歌”是比较接近的。最后我找了一首黑人灵歌天后Aretha Franklin演唱的“I‘m Sitting on Top of the World’”,读者朋友们可以对比一下吗,朱雪琴的演唱有没有“Soul Music”的韵味?



最近我还写了

《花样年华》里的戏

十个胡子九个骚

江北夫妻相骂

停云里不应被遗忘

民国说书先生薛筱卿的时尚生活

“三八节”略谈女界先驱茅丽瑛

复兴中路停云里惨案和后来的故事

百年百图话崇明

筱声咪孙明来自生活的笑声

周柏春说书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1945年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艰难度日?


IOS系统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