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同中学足球队和刘光标教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德润的天空 Author 杨仪

我从小喜欢踢几脚球,可惜球技平平。卢湾虽然出过国脚秦国荣,但足球水平终究不高。人口基数是一个因素,学校的环境也不可忽视。卢湾大多数中小学是弄堂学校,有些学校别说足球场了,篮球场都不一定有。我们虽然喜欢足球,从小到大踢的都是小足球,在篮球场上过过瘾罢了,接受专业化训练就更谈不上了。隔壁的南市区就不一样,素来知道他们有一支上海市的足球传统学校大同中学,在上海市里“好算算”,和杨浦、闸北、虹口那些强队较量丝毫不落下风。大同中学足球为什么强?他们有大足球场,也许这是一个原因,但绝不仅有这个原因。后来有幸认识了不少大同中学校队的队员,他们不是复旦就是同济的,可说是品学兼优,更让我对大同中学足球队心生敬意。前两天我发了一篇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其中用到一张六十年代大同中学和我们卢湾三好中学打比赛的照片,有位六十年代大同中学足球队员杨仪先生(网名“德润的天空”)发给我一篇当年大同中学足球队的回忆文章,写的非常精彩。经作者授权,转发给“老周望野眼”的读者欣赏。文章原标题为:回忆文革前大同的足球 怀念已故教练刘光标。


1962年拍摄的南市区少年足球队

暨大同中学校队合影


“每天清晨,当曙光初照大地的时候,或者每天课后,当晚霞刚刚闪射光彩的时候,在大同中学的球场上,到处是生龙活虎般的青少年们在踢足球,球门不够用,就把书包、砖头放在地上当球门,三、四十只足球和十几只小橡皮球像流星似地飞来飞去……。”这是青年报1964年7月11日刊登的记者采访报道:“足球场上炼新人——记足球运动在大同中学”一文中所描绘的一幅令人精神振奋的画面。的确,大同有一个在市中心难得的大足球场,大同的足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特别是从1959年以后,足球运动普及开展得如火如荼,男同学百分之七、八十都爱足球,全校三、四十个班级,班班都有足球队,个别班级还有两个到三个足球队。校足球队从1962年到1965年连续4届获得全市中学生联赛和邀请赛冠军,多次荣获上海市少年足球锦标赛亚军,同时为专业足球队输送了不少人才。因此文革前大同的足球和美工组一样在全市享有很大的知名度。


六十年代大同中学足球队


大同中学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在全市中学联赛中屡次取得骄人战绩,除了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外,已故刘光标老教练的作用功不可没。刘指导在解放初期曾代表华东足球队参加全运会,后进入上海市队,在与匈牙利国家二队的一次比赛中,不慎伤了膝盖,此后担任了上海市少年足球队的主教练。1957年率上海市少年队参加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荣获冠军,他曾担任技术顾问协助刘琼导演成功拍摄了《两个小足球队》电影,他又撰写了青少年体育丛书《足球》和上海市体委出版的《足球守门员》,从而奠定了享誉全国的少年足球杰出教练的声名。1959年,市教育局和市体委拟组建上海市中学生足球代表队,当时的王季娴校长深谋远略,大胆引进刘光标大教练,并由他从全市各区中学选拔调进部分优秀足球苗子,争取到在大同中学成立了上海市中学生足球代表队(后即成为南市区少年队暨大同中学校队),从此,大同的传统足球步入了鼎盛时期。1963年市体委与市教育局又联合命名大同中学和广灵路小学为市体育传统项目的足球布局学校,从此各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刘光标教练

(1926-1995)


回顾刘指导对青少年的的足球教学,我个人觉得有几个特点:

一是善于选才用才。他善于发现有足球天赋的学生,发现后就选进阶梯式的校队进行培训,同时擅长因材施教、用人之长,他会根据队员个人的特点在训练中加强辅导发挥,使他们逐渐形成或头球好、或速度快或控球牢等特长。大同中学的校足球队,仅在1959年引进了一些外区的队员,以后基本上都是从校内学生中培养成材,大同中学的足球队能连续多年始终保持强盛的态势,与刘指导慧眼独具的伯乐才能是分不开的。


二是注重技术意识,注重整体配合。刘指导本人当运动员时是踢中场的,以勇猛著称,但他在训练我们时,却非常注意到中学生的特点,注重技术和意识的培养提高,特别重视队员的基本功训练。他常常会为边锋过人或后卫抢球作示范动作,他也曾经请“铁腿”孙锦顺来为我们示范凌空打门、请上海队名将费幼华来教我们铲球。他经常教育队员们要机智灵活要用脑子踢球,他会为队员在比赛中传出一个好球而高声喝彩鼓励,说这是上海队的意识水平。对比赛讲究传接配合,要求整体作战。难怪新民晚报体育记者小秀在1962年8月13日报道大同中学取得冠军时写道:“这个队的特点是踢来有‘队型’、‘四二四’式布阵已经有规模,前锋有‘二过一’的局部配合,充分发挥了战术配合的效果”。


三是坚持多打比赛,提高实战经验。除了参加每年举行的市、区中学生、业余体校联赛外,刘指导充分利用他个人的公关能力和影响,经常组织安排球队参加比赛,而且经常和成年人比赛,从中提高实战能力。1960年他曾率校队以上海市中学生足球队名义到福州、厦门、泉州与福建省体工大队、福建省联队、中学生队进行四场对抗赛,取得三胜一平战绩;1964年首次国外俱乐部访华的巴西马杜雷拉足球俱乐部与上海市队在江湾体育场举行友谊赛,作为青少年足球代表的大同中学与市青少体校参加了陪赛,1:2小负对方;1964年国家体委球类司司长李凤楼带领全国教练培训班到大同中学参观访问,我们与全国教练队进行了两场比赛,4:1和1:3一胜一负;我们还经常邀请一些专业足球队来校进行学习比赛,如全运会冠军天津队、上海工人队、上海青年队、沈阳青年队、全国冶金队、上海警备队、足球元老队等,还与上钢一厂、上海邮电、上海锅炉厂、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队切磋球艺,有些成年队输球后,对我们还一直耿耿于怀呢。在刘光标指导的悉心栽培下,文革前的大同中学为上海市队、上海工人队、上海青年队和南京部队队等专业足球队输送了郑于宏、徐金龙、张仁明等约十五名队员。


刘光标(前)和大同中学足球队队员


刘光标指导1926年4月20日出生,江苏建湖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法学校(现光明中学),与何振梁是同班同学。曾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田径100米和4x100米两个项目比赛,获得接力赛冠军,他任第四棒,贺龙给他们颁发了金牌。刘指导一生酷爱足球事业,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从市体委到基层学校,文革后又回到市体委,曾任市足协副秘书长、市元老足球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他出任国家少年队主教练,曾在高丰文的国家队里担任顾问教练。1988年应日本金尺市足球协会会长松田正三邀请刘指导访日讲学和训练青少年。到了晚年还艰辛地组建“霞飞——刘光标足球俱乐部”,连续三年举办全国暑期少年足球夏令营,为各地培养了一大批足球后备人才。原国家队主教练徐根宝和朱广沪都曾上门拜访刘指导请教带队经验。1994年刘指导在其夫人坚持下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患直肠癌已到晚期,1995年8月9日在广慈医院逝世,享年69岁。龚学平副市长、市体委金永昌主任曾去医院探望,新民晚报曾刊登了“足球宿将刘光标逝世”的讣告。


电影《小足球队》工作照


刘指导不抽烟、不喝酒,勤俭节约、严于律己,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是那个年代中不可多得的洁身自好的足球教练。刘指导在1965年我临毕业之前,送我一张由摄影记者范文卿拍摄的我在与延安中学比赛时射门镜头的照片,背面有他用法文激励我“有志者,事竟成”的题词,我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我想,这个题词可能也是他自己人生奋斗的座右铭吧。文革中刘指导被诬走“白专”道路,实际上他很注意自身形象,很注重教育责任。他曾在新民晚报上发表过“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文章。对于个别学习不好技术不错的学生他不会网开一面,而是坚决拒之门外。他管理队伍也有一套办法,大同校队因连续几届荣获上海市中学生冠军而得到几个二级运动员名额,刘指导为了球队的团结,偷偷压下不予公布,全部申报了三级名额;他既钟爱像徐金龙那样球踢得好的队员,也欣赏像陈鸿坤那样学习成绩好的队员,他常常会用“典型例子”去激励那些小队员,教导他们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作者杨仪先生1965年时踢球照片


照片背后刘光标的法语题词:

有志者事竟成


大同足球的知名度一方面使不少报刊热衷采访报道,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来访参观者,给大家带来了欢愉,活跃了课余生活,同时大大提高了广大同学热爱大同的学校凝聚力。1964年1月底,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小足球队》话剧组的演员,为了在舞台上能逼真地表演足球活动场面,由编剧兼导演任德耀率领,到大同中学向中学足球冠军“取经”。我协助刘指导边讲解边表演基本技术,演员们包括一些扮演球员的女演员和校足球队员一起来回奔跑学做“运球”、“过人”、“合理冲撞”等动作,最后还和校队赛了一场,在连失三球后,演员们仍积极组织进攻,最后扳回一球,赢得围观的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新民晚报在1964年2月4日以题为“《小足球队》从舞台到球场向中学足球冠军取经”进行了报道。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拍摄电影《小足球队》期间,扮演片中“爷叔”的著名演员梁波罗等,也到大同中学来找对子体验生活。通过多次来校练球,“小老大”(梁在《51号兵站》中饰演小老大)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脚底脚弓停球的动作。训练之余,在男女同学的围拥要求下,梁波罗不得不答应为大家表演节目。记得那是在一间教室里,同学们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后面的同学只能站在椅子上和课桌上,梁波罗先表演了一段绕口令,接着朗诵了一篇罗致焕在日本勇夺1500米速滑世界冠军的叙事散文。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嗓音,加上动人的情节,引来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表演在校内引起的轰动,久久不见其消退。1965年4月,中国国家足球队在任彬教练带领下到大同访问,进行技术辅导,其中有著名球员张宏根、张均浪、陈家良、桑庭良等,在校内又一次引起轰动。国脚们认真地和我们一起练球,传授技艺,在和国家队留影纪念后,我们还举行了一场友谊比赛,我们以0比5告负,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比赛中我曾获得过一次单刀球的机会,但被及时出击封堵的国门桑庭良那身高马大的气势给震慑住了,把球打偏了,只留下无尽的遗憾……今天,每当校友们聚在一起,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心中同时涌出一股对母校的思恋之情。


大同中学老校长王季娴女士

(1918-2014)


王季娴校长和其它校领导非常支持刘指导的工作,十分关心足球队员的成长,她把有专业队经历的汤培根老师、甄德仁老师调到足球队辅助刘指导加强训练,而且总是优先满足足球队服装设施等经费开支。在三年困难时期,想方设法为队员增加营养补助,遇到有重要比赛,亲自参加务虚准备会,还临场观看为我们加油。为了加强对各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王校长先期委派李泽文副教导主任全面负责运动队的队伍管理,后又委派谢文骥副教导主任担任足球队领队,足球队实行集中住校,在队内建立团支部,开展为革命而踢球的学习大讨论,弘扬“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宁失一球,不伤一人”的好风格。在组织大家观看话剧《小足球队》后,学校领导和新民晚报合作和校足球队员们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大家对照剧中人物,明确学习榜样,找出问题教训,加强一对一帮教学习的好氛围,使足球队既成为一支战斗的队伍,又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新民晚报1964年3月11日为此也进行了报道。大同足球队曾光荣地被南市区教育局和体委表扬为“优秀基层足球队”,并两次被团区委表扬为“先进集体”,队里六个团员,有两个被学校评为优秀生,四个被评为积极分子,许多队员都是品学兼优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据初略统计,文革前近二十名队员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考上交大、同济、华纺、上海体院、大连海运等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少足球队校友担任了大中型企业的经理、厂长,有教授、高级工程师,也有民营企业家,更有不少队员成为各行各业单位中的骨干和栋梁。其中戴志遥同学成为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谷泰集团的董事长,他经常资助大同中学足球队,还为大同的退休教师设立基金会。


94岁的王季娴校长参观崇明根宝基地


在大同中学六年时间里,我曾经被市青少体校、上海市青年队、南京部队队等单位选中,去当专业足球运动员,但在班主任老师劝说下,走了读大学另一条道路。虽然我后来与足球分了手,但因足球与队员们在比赛、学习和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情是永远忘不了的。比如我和穆纪平同学,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同班同学,1970年交大毕业后又一起分配到贵州,真是比亲兄弟还要亲,这其中,足球是把我俩紧密相连的重要原因。上小学时,我俩就一起参加了沪南体育场王永烈教练的少儿足球培训班,1959年相约考取大同中学后,都被选拔录取进了校初中队、高中队,在大学时都成为上海市大学生足球代表队队员。特别是在大同中学的6年时间里,我们共同学习生活,并肩为学校荣誉拼搏在足球场上,在队里,一个是队长,一个是团支部书记;在球场上,一个是左边锋,一个是左内锋,我们总是在密切配合,携手共进。我俩的人生旅途中记载着太多共同的、难以忘怀的足球经历,在同学中流传下一段佳话。


师生情


今天,在纪念大同中学百年校庆的日子里(注:原文如此),我们文革前的足球队员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但却始终忘不了在大同中学这段美好的足球经历,忘不了恩师刘光标指导,忘不了队员之间的深厚情义,更加忘不了以王季娴校长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和大同校风。


如今的大同中学足球队

“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

依然是他们的传统

(图片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我真希望,再能看到本文开头描绘的大同中学足球场上热火朝天、竞相踢球的一幕场境。试想,如果上海每个区只要有一所中学具有这样开展足球的氛围,那就有多少青少年会投入足球运动呢?全国呢,又可以培养出多少足球后备人才呢?有了这样的青少年普及和人才梯队培养并持之以恒,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就真正有了希望。


我想,刘光标教练也是这样期盼的。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德润的天空”


最近我还写了

歧途·涅槃·巅峰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双十一”漫谈王老五及蓝苹

虹口沈家湾救火会谈往

祝枝山说大话

来吧来吧,回二十年前,相约1998

戴眼镜说书的石一凤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江北夫妻相骂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