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惠中秋先生

编者按:前日收到一位前辈的来稿,说的是无锡籍评弹演员惠中秋的故事。“老周望野眼”是个私人业余时间写着玩的号,文章一向自写,当然文责也就自负。我听过一些评弹,总的来说是孤陋寡闻的,“惠中秋”的名字我听过,但没有听过他的节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是没有资格在这里谈惠中秋的。但看了文章以后,我想还是转一下,有三个原因:一来惠中秋我虽不知道,他师父程振秋、太师父黄异庵我都是知道的,经历都太坎坷,却又那么有才华,我非常尊重他们。二来惠中秋是我无锡同乡。三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戈文辉先生是无锡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他的文字我信得过。因为这些原因,戈文辉先生的文章我原文照录,唯一一处改动是惠中秋先生的演出照,我下载了一张清晰度更高的。特此说明。


弹词开新篇 声屏溢光彩

 ——纪念广电之友、著名评弹艺人惠中秋先生


惠中秋

(1953-2015)


又临一年清明时,又到一年凭吊季。淋着一身牛毛细雨,带着一份别样的肃穆,早春中我们来到新吴区硕放镇,和这里的一批无锡的评弹艺术老听众一起缅怀广电之友,著名评弹艺人惠中秋先生。也就在三年前的2015年7月14日中午11时12分,时年62岁的他不幸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硕放书场,倒在了他钟爱的书坛上。三年来江浙评弹艺术界和无锡书码头及无锡广电的一批老同志,乃至像硕放这样与评弹艺术有着深厚渊源,听众云集的所在,对这位英年早逝的评弹艺术家的缅怀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评弹界的“草根艺人”

惠中秋先生,本名惠永康,无锡人,1953年出生于北门坛头弄。此地因毗邻历史上无锡书码头精华地段三里桥,日常耳濡目染,及至12岁他既学得弹词开篇,15岁则略通古文。受十年文革动乱影响,惠中秋无缘升学,后进入无锡国棉二厂从事机修钳工工作,期间仍自习不懈,正所谓“琴歌戏曲无所不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1985 年文艺的春天来临,他如愿拜得评弹名家程振秋先生为师,后又得太先生苏州评弹奢老黄异庵指点。惠中秋逝世时值中年,然他从艺 30年间创作留存的书目、录制的广播电视书场音视频颇多,至今仍被广大评弹爱好者视若珍宝,在业界烩炙人口,为各大视频网站评弹曲库压轴曲目的就有《杨月楼》、《天国遗恨》、《曾国藩与张文祥》、《宋氏三姐妹》、《日落紫禁城》、《斯大林与贝利亚》、《川岛芳子》、《孝庄与顺治》、《一代红伶孟小冬》、《汪精卫与陈壁君》、《明星生涯》、《三湘英豪》、《秦楼名花》、《海上豪门》、《百年才子》(上下集)、《艺海沉浮》、《庐山风云》、《黄异庵与严雪亭》、《庚子风云》、《蒋经国秘史》、《汉宫后妃》(上下集)、《红顶商人胡雪岩》、《二战风云录》、《唐宫秘史》、《毕杨案真相》等30余部。


惠中秋先生逝世以后,无锡热心听友为他举办了追悼会,苏州市曲艺家协会《评弹之友》曾劈出专刊悼念,以志纪念。学界评论说“他能拍醒木,也拿三弦,是个两栖的多面手。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的多产,估计整个评弹界要超越他,恐怕很难。” 老艺人庞志豪先生曾经感叹:要是今天评弹界有十个惠中秋这样的人,我们评弹事业会何等复兴啊!



二、声屏苑的“两栖明星”

无锡素有书码头的称号,为弘扬评弹艺术特色,服务无锡听众,无锡广电在历年开办《广播书场》的基础上,1992年又在刚刚建立的无锡有线电视台开设了《电视书场》栏目。广播和电视两档评弹节目并驾齐驱,互为补充,各展所长,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享受。为办好节目,无锡广电钱同朋、丁金坤、过旭明、张嘉岗、张爱盟、焦俊巍、王建平等一批老中青广电人,和我们一起遍访名角、遍邀名家,录制了不少老中青评弹演员的作品,而镜头的中心始终对准的是评弹名家和无锡籍的著名评弹演员。惠中秋先生那时属于为爱好而辞职下海的演员,只是挂靠没有定编的体制外的艺人。然而,他在书坛上深为广大听众认可,号称场场爆满的“票房老虎”,因而理所当然的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说起惭愧,那时邀请评弹演员录节目几乎是无偿的,但惠中秋先生总是毫不迟疑,有请必到。录制休息间隙,和我们一起一样捧着一盒简陋的快餐吃的津津有味。


随着无锡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栏目逐渐增多,《梁溪风情》应运而生。这档节目以介绍无锡人文历史景观为主。因而拍摄惠中秋先生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的列入了计划之中。2000年的夏天,获悉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勉中教授,有意邀请他前往学校给大学生开设评弹知识讲座。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一契机,同时特邀无锡电视台专题部达黄加盟其中,开始了纪录片《中秋先生》的拍摄。由一个下岗职工登上高等学府做专题讲座,由拿惯了榔头扳手的手操琴弹弦给大学生们作演示,纪录片播出预告一经《无锡广播电视报》刊出,立刻在无锡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特别是那些曾经和惠中秋一起在工厂工作的工友,更是奔走相告。《中秋先生》纪录了惠中秋在张家港评弹团排演、在苏州评弹汇演大赛中出彩及深入无锡各地农村书场演出的艰辛,所有那些来自生活现实中的镜头都很令人难忘,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感动了许多人。后来这部片子还在省、市广播电视优秀节目的评比中双双获得了奖励。


从《广播书场》、《电视书场》特邀嘉宾参与节目录制,到成为《中秋先生》电视纪录片的主人公,惠中秋先生渐渐成了声屏苑中的“两栖明星”。他的亲和力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不但造就了他,同时也给书坛带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亦对广播电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予以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三、吴越间的“二泉怪侠”

惠中秋先生对无锡有着深厚的感情,自起网名“二泉月”,充满诗意且不落俗套。惠中秋长年献艺于江浙城乡书场,听他说书,毋庸带着乡音听客的矜持和清高,听众狂欢之余可以连连叫好而无所顾忌。惠中秋在开书之前每每跟下面的听众谈笑风生地唠家常似“热场”的情景,一直也是书坛美谈之一。但其最珍贵的品德却是对优秀传统的敬畏,故而人称其为行走于吴越间的“二泉怪侠”。


惠中秋的“怪”,怪就怪在情义甚笃。惠中秋文革期间进厂工作时,同车间有多名被监督劳动的“老牛”,其中就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早年留学英国、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任无锡市副市长的李祖法等人。其时,李祖法他们虽处于人生最低谷,但惠中秋和其他工友仍不忘悉心关照。惠中秋下海从艺登台时,李祖法特以副市长之尊,带着一帮老友,前来为这位忘年之交捧场,对其下岗从艺之举充分肯定。惠中秋幼时家庭条件十分艰苦,而对评弹艺术钟爱有加。当时在无锡市肺防医院工作的大姨朱雪雯看出端倪,就挤出自己微薄的部分工资,悄悄塞给了他十几元钱,从此让他拥有了第一把属于自己的三弦,为其开拓以后的艺术人生营造出了空间。对此滴水之恩,惠中秋时常记挂于心,位于塔影二村老居民区的街坊邻居都知道,逢年过节回家孝敬九旬父母兼及探望大姨,那是惠中秋的必修课。


惠中秋的“怪”,怪就怪在甘于享受孤寂 。惠中秋大龄独身投身艺术,丝毫不惧几十年独居生活的孤寂,书妻琴子怡然自得。然而,一但情有所钟,却又义无反顾。2004年的秋天,他巧遇了一段情缘。一位寓居上海的香港贵妇,是个顶级的评弹发烧友,孟小冬式的人物,惠中秋只要在上海开演,她是日日捧场,天天必到,日久生情竟提出了结婚的要求。惠中秋半百新婚,设宴三凤桥大宴宾客,无锡文化演艺界名人及不少听友参加,我和无锡广电一帮老同事也欣然前往致禧,只见那时新郎春风满面,耄耋父母也是欣慰之至。或是激情已过,或是受不了草根艺人别多聚少的生活,最终惠中秋的婚姻只维持了几年就无疾而终了。人们安慰他,他却淡然谓道“纵然平生磨难,也是一种历练,人生虽有挫折,总要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才对”。


惠中秋的“怪”,怪就怪在嗜书如命。惠中秋虽收入微薄,但节衣缩食常以购书为乐,积累书籍竟达千册之数。他喜欢搜集资料,稍有空暇便泡图书馆。从艺四处飘泊,住房数迁不定,几乎居无定所,然嗜书如命之习始终不改。他孤寂而不奢烟酒,这在演艺圈里的男角中也是十分罕见。他自撰自演二十多部长篇,原计划还有二部录制完毕后,会考虑淡出评弹演艺圈的问题。他喜欢与我们这些传媒人士交谈,常为一些圈内的不正之风和评弹艺术的前景担忧。他的点评与见解,每每都有独到见解。他很忧虑进书场的基本都是银发族,一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中年人甚至年轻人走进书场,闯出一条新路来适应新的文化市场。他实践着“出书、出人,走正路”教诲,是一个始终不懈的前行者。

 


三年前书坛陨落了一颗明星,吴地听众失去了一位奇才,我们失去了一位挚友,三年来惠中秋先生在舞台上神采奕奕的表演风貌犹在眼前。藉此清明,谨以此文,以为一位行将退休之人,对过去岁月曾真诚支持过我们事业工作的中秋先生的一点纪念。


惠中秋弹唱《秦楼名花》的视频片段


 

   长按二维码     关注吴文化


最近我还写了

边一个发明了返工?(谁发明了上班)

绝不“小儿科”的小儿科

上海海关钟楼的风雨夜

周总理欢度泼水节

这一段老大沽路

新年锣鼓响连天

豫园隔壁安仁街和天台山农逸闻

上海人谁不喜欢范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来吧来吧,回二十年前,相约1998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江北夫妻相骂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