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留住这家开了四十年的书报亭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汕头书屋最近又红了,它一直都蛮红的。在传统阅读式微的年代,它像最后的灯塔,屹立在距离人民广场不到一百米的地方——福州路729弄的弄口。任何一个路过此间的人士都不会忽视它的存在:几乎所有空间都装满了杂志,你想得到想不到的。


福州路729号汕头书屋


汕头书屋原来没有那么红,因为福州路是上海闻名遐迩的“文化街”,这条马路上有历史、有特色的书店太多,汕头书屋只是经营杂志,不那么登大雅之堂。后来汕头书屋红了,因为文化街上的书店不那么多了,保留了几家也有点同质化。不完全是书店有问题,而是他们经营的内容:书,纸质的书,看的人不多了。报纸杂志就更不用谈了,人家现在都做“客户端”了,点对点。书报亭在上海市中心几乎是看不到了,而汕头书屋还在做。非但做,而且坚持自己的品味,杂志依然是那么全。于是它一点点红了,任何一个关注文化的人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媒体纷至沓来,你想得到想不到的。


原来的汕头书屋

(图片来自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公众号)


不过这次汕头书屋的走红,实出他们的意料。说是他们的经营场地是违章建筑,有关部门要对他们采取措施。这可不是说说的,而是要动真格。关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多文章说得很清楚,我就不赘述了。想了解的,我在这里提供几篇文章的链接,读者朋友点开就可以了。


  1. 泪奔!抗日英烈后人开了四十年的书报摊,已经进入告别倒计时

  2. 我们愉快地告别又一家上海小店!



名字叫“书屋”,其实它是书报亭,之所以以“汕头”的名字命名,因为它原来是开在汕头路上的,1979年开始营业,1995年搬到此处。书屋所在的弄口,原来的名字叫“三元坊”,一百年没有,八九十年总有,弄堂原来是通汕头路的,当然现在不通了。大家都希望汕头书屋能作为上海的风景保留下来,但根据我的判断,它确实有很大可能是违章建筑。10月11日那天我看到说有可能是汕头书屋最后一天营业,下午有一点时间特意赶过去看看,书屋倒还在。和老板、老板娘聊了几句,彼此都颇感无奈。因为和两位老人不熟悉,也没有谈太多。回家翻看各种文章,想要留住这家书店,大致的理由有这些:


  1. 汕头书屋从1979年营业至今,有四十年历史;

  2. 汕头书屋的经营非常有特色,老板和老板娘敬业又懂行;

  3. 汕头书屋的老板娘(刘女士)的外祖父是抗日英雄彭士量将军,她父亲也是老革命;

  4. 人们热爱这家书报亭,希望它能坚持下去;

  5. 上海这座城市需要这样的书报亭。



总结起来,大概是这么几条。但是很可惜,这几条都无法成为它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因为再多的情怀,再多的无奈,都无法改变违章的事实。你说它是“魔都最强杂志铺”也好,说它活得“闪闪发光”也好,这些都是民间的说法,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有关系吗?一点没有。过去几十年的经营状况又怎样?和现在的管理者无关。他们在做自己的事情。上海那么多有情怀的书店都消失了,凭什么汕头书屋就不能拆呢?



于是,汕头书屋果真不可能再生存下去吗?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也许他们确实在违章建筑里经营了四十年,也许这里确实应该拆掉,还原建筑的本来面貌。这些无可厚非。但有关部门不应该忘记的一点是:这家书屋的经营者,是两位老人。他们从事书报行业四十年,别无长技,只有开书报亭这唯一的技能。何况,他们的书报亭位于福州路文化街,距离人民广场不到一百米,对面就是来福士广场。



所以,我想拆也许不可避免,但拆掉这家书店的有关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两位上海市的居民、两位具备四十年工作经验、没有其他工作技能的上海老人,找到新的、合法的经营场地。这个场地应该具备以下条件:距离福州路文化街和人民广场不远,租金应在两位老人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否则,你让两位年纪这么大的上海老人,吃什么?


2015年“上海黄浦”公众号

还以“杂志大王”为题介绍汕头书屋


最近我还写了

山东南路:洋泾浜的衣带钩

金门路:这里有座小号的“武康大楼”

盛泽路:没有磨坊的火轮磨坊街

梦伴,梦绊

周柏春细述“W”的悲喜剧

寻觅上海的都市秘境

拨动丝弦庆翻身

书坛一绝,难说再见

戏话好讲,度难把握……

甜爱路依旧甜甜爱爱

山阴路积善里觅字记

搪瓷茶缸吃咖啡,花团锦簇一台戏

在邬达克的国际饭店喝杯冷咖啡

到了黄河路卡尔登,顶好覅牵记张爱玲

吃饭吃进产房里,曾经还是大赌窟

瑞金二路街道的瑞金一路卜邻公寓及其天井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