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生活、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在幼儿园就学会了
幼儿园阶段作为儿童心智与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如何在学前阶段进行启蒙实践呢?作为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生长呢?新时代背景下的品德启蒙教育可以遵循何种原则、何样路径走向高质量发展呢?为此,一场主题为“全人 全域 全过程——首届幼儿园品德启蒙创享大会”于6月16日至18日在成都举行。
品德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活的体验与实践。本期我们特别聚焦于“品德启蒙”这一主题,旨在通过教育创新与实践探索,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一个深入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我们将汇聚业界专家的智慧,分享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案例,探讨如何将品德启蒙融入幼儿日常教育的有效途径。或许可以给大家一种看见,一种思路,一种方法。
与动物相比,人类更具竞争优势。因为我们有同理心、自控心、道德心以及智慧心,这也是儿童的品格优势。研究表明,拥有这些特质的孩子在成年后的生活、工作和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同理心不仅有助于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还有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和情感健康。
人类第二个特别重要的竞争优势——自控力,在面对诱惑时控制欲望冲动和本能。自控能力与今后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存在一定关系,那些自控力高的人往往大脑前额叶更发达。生活中,一些体育锻炼、自我挑战、目标想象、正念冥想、积极心态和有效休息,都能有效训练我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人天生就具备道德之心,哪怕新生婴儿也有一定辨别善恶的能力。如果说19世纪工业时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动手”人,20世纪信息时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动脑”的人,那么,面对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竞争优势的便是能“动心”的人。人类对美的独特感受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智慧心,培养他们的德性、灵性、悟性,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美好品格。
我们的大脑有奖励回路。新的积极体验能够增强大脑新神经元的成活率,越强烈频繁持续的积极体验,越能形成持久的愉悦记忆。因此培养孩子积极的品质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教育。生活中,可以尝试让孩子产生积极品格的“五施法”,即颜施、身施、言施、眼施、心施。
当孩子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发自内心做想要积极参与的事,都能获得愉悦的福流体验。产生福流的条件是目标明确、及时反馈、技能和挑战能够相匹配。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任何看似无用的小事中获得福流力与幸福力,比如看电影、运动、与人交流、做家务等。
→ 内容完整版敬请关注【人文幼学】后续报道
一个孩子长大后能否幸福,与童年期品格的培养息息相关。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幸福,基本上是靠他所生活的这间教室来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唤醒教师内在力量,树立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意识;唤醒教师对自己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追求;唤醒教师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意识——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当教师有了“与幼儿一起生活”的意识,她会因为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开始反省自己与幼儿共同生活的质量,也会将自己的生活与儿童的生活建立起的联结而认识到自己与幼儿一起成长的事实。
那我们怎样创建一间幸福教室呢?
第一,创设能带来幸福感的环境。它是整洁、有秩序、有美感、有品质的;它是充满吸引力,能够支持和促进师生的自主生活、学习与发展的;它是孩子和老师一起创建的。
第二,解放时间,让孩子拥有自由呼吸的生活节律。自由呼吸的节律是指能够让幼儿拥有大段自由时间,支持幼儿自在、从容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去学习、游戏和生活。
第三,学会放手,有自主才有幸福。给孩子选择权和自主权,使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从而逐渐成为内在有力量、有热情、有主张、有见解、有能力、有担当、内心安定幸福的人。
第四,好生活、好课程,成就好品格。通过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和园本课程,让孩子乐在其中,形成好品格。
其实,创建幸福教室的过程就是师幼共同生活的过程,也正是涵养幼儿品格的过程。我们要关注具体的生活,关注具体的儿童。老师和孩子通过对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讨论和思辨,会影响孩子价值观、品格和人格的建构。
→ 内容完整版敬请关注【人文幼学】后续报道
许多幼儿园都在开展游戏,但是我们在玩当中有没有培养出品格,非常值得关注。不是开展了游戏,儿童一定就有很好的发展。这需要我们在儿童游戏当中去细致地观察、解读儿童。如果老师对儿童足够了解,能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儿童梳理和提升经验,哪怕是玩泡泡、玩积木、玩光影这些最基础的材料,也一定能玩出发展。
我们都希望玩出“好”品格,但也要警惕,操作不好可能玩出“坏”品格。比如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玩的“出格”游戏?怎样应对幼儿对于“监狱”的兴趣?“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中,有小朋友不想当小偷,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当“小偷”吗……
有人说品格就是一个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放。但我们应该关注那些对儿童来说重要而缺失的品格,如“勇敢、友善、自主、责任、关爱、专注、诚实、乐观”这八大品格。
游戏常常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但如今我们常喜欢把游戏搞得非常确定,就可能丢失游戏的意义和价值。游戏还可能是能调动积极情绪的,具有虚构性的,有过程导向和自由选择的,是令人紧张、刺激、兴奋的,无秩序的,充满未知挑战的……当然,我们的游戏还有不同类型,对儿童学习品质和品格的影响也不同。
→ 内容完整版敬请关注【人文幼学】后续报道
我们历经35年的德育研究历程,构建了“五维”品德教育模式:
强化立德树人意识,重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富有德育意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文化环境。教师与家长争做“有魅力、有品位、有素质”的老师和家长,做好榜样表率,为幼儿成长营造了尊重、民主、积极、温馨、健康、文明的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对话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优秀品德的滋养,获得积极主动发展。
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均蕴含有习惯、规则、礼仪、合作等教育元素。结合“生活即教育”理念,直面幼儿生活中德育问题,重点探索良好品德养成教育。如晨间接待时师幼间互相问好、拥抱等多样的师幼互动,可以提升幼儿归属感。
内化优秀品德认知。随着德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品德教育与五大领域活动有机整合,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幼儿易于接受。升华品德文化情感。围绕每个节日蕴含的德育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助力幼儿全面成长。园所、家庭和社会三者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让幼儿德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践和应用。
品格教育是为培养良好品德而加以教育的过程,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两大维度,助力儿童未来在个人和社会中的生存、生活。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两个核心。
从理念上来说,品格教育沁润的是生活,涵养的是人格。品格教育需要环境的支持,且一定要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相匹配,同幼儿的真实生活相勾连,培养幼儿未来的生活观。如日常的尊重;为幼儿提供 “做力所能及事情”的机会,支持他们的劳动体验等等。
从行动实践来说,品格教育认识的是自我,发展的是品格。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幼儿的天性、保护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培育每一个幼儿的品性。如果不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那么道德情操、精神品格就只是空中楼阁。
“一个优秀的幼儿园老师,可以影响幼儿4年,但陪伴一个家长成长,可以影响孩子一生。”与幼儿园老师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更大。那作为一所关注品格教育的幼儿园是如何召开家长会的?
不是汇演,不是辩论,更不是以讲座形式开展,而是转变角色,教师是引导者,是教练,是关系桥。我们采用体验式主题家长会的方式,通过陪伴、体验、触动、反思、行动、成长这一思维路径,更好地对家长产生积极影响。
具体来说,是“五个一”。我们把体验学习融入家长会,邀请家长进班,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品格主题游戏;参与班级话题的讨论、分享和交流;观看与品格主题相关的视频或故事,达到提升家长对品格教育的认同,并愿意在家庭实施品格成长方案,使家园达到一致性教育效果。
“我们是怎样的人,就是怎样的老师,而且在为师的过程中折射出来。”和孩子们一起,在真实生活中、游戏中建构积极品质,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一只名叫“小黑球”的兔子,有一座精致的、上下两层有门有窗的小木屋,一只又一只的兔子们在这里自由恬静地生活着,享受着童心家园的阳光。当老师们故意把“小黑球”藏起来、检验孩子们真心的时候,我们从孩子身上看到了他们中真实的积极品质。
幼儿园的环境,需要服务幼儿园的教育,但我们不能只把环境简单地当成一种工具和资源,从本质上要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而和谐一定是真的、美的、善的……减少设计,在真实的一日生活中保有敬畏之心面对生命和体验。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道德和品格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无形中都在影响着孩子们,成为他们模仿的范本。我们一直坚守“以德育德,培育未来之光”的崇高信念,通过“孩子心中的好老师”“儿童为本,师德为先”“我身边最美教师”师德小故事征集评选,观看师德的经典影片等活动,利用周会点赞身边人的闪光点。向身边榜样学习,启发教职工关注发现身边的真善美,这些活动得到广大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参与和建议,也让老师们通过活动更好地审视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活动教育、榜样引领的基础上,不忘自查自纠和他人评价。与此同时,创设情境,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从而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孩子喜欢什么不可怕,孩子什么都不喜欢才可怕,我们要学会支持我们的孩子,做孩子们的精神领袖。与此同时,教会孩子与人合作、尊重差异十分重要,孩子的成长是慢慢认识自己的过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做孩子的知心伙伴在青春期很困难,一种教育方法不一定全都适用。
教育也不是通过一次谈话就能见成效的,这个过程需要很多较量,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保持“闭嘴”、保持微笑,以身作则,做好自己,让孩子带着正确的价值观走入社会。品格教育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中,我们要帮助孩子们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无论是《育儿周刊》“立品格根基,育幸福能力”的办刊宗旨与实践经验,还是“以儿童为师”的儿童观,都在强调“看见儿童”的重要性和媒体的价值取向。看见儿童要先了解儿童,这是建立良好师幼、亲子关系的基础。当我们放下成人的枷锁再一次投入孩子的世界,我们会因一朵花开而欢喜,因一颗糖而甜蜜,因一场游戏而乐此不疲。
幼儿品格启蒙必须清晰实施路径,那就是在生活,在一日生活,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品格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仅仅是能力(功能品格)的建构,更是合作、社会责任(道德品格)的发展。真正关注儿童当下的、真实的、具体的生活,一定要对儿童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在以小见大的点滴中汇成品格。
面向未来,幼儿园品格教育要从建设价值系统开始,要坚持文化自信、教育自信,要有指向品格的办园理念、育人目标和体现品格的环境与活动,更要立足中国、立足本土、立足实际,聚焦中国问题,做好中国教育。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积极心态、良好心理品质,从而形成端正的心性和良好的行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点,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我们围绕恰当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有效的情绪管理、积极的学习品质四个方面建构课程框架,开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并面向特殊心理需求儿童和特殊儿童提供干预性课程模块,最终形成“N”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
关怀每一颗童心、营造心理关照的育人环境。我们通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孩子们一起创造美好的校园生活,让孩子享受积极的心理体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
品格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目标感、行动力、胜任感、选择权和归属感。我们通过各具特色的德育主题,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社会责任和审辨思维。在自主班会上让每个人都用语言表达出对彼此的感谢,建立合作、联结和共情;在头脑风暴中专注于解决方案,在民主投票中选择一个实际的、尊重各方的建议,跟进实施、优化,最终形成班级文化。
品格教育的氛围打造和实践之路还有许多重要的步骤。通过鼓励信、积木树等形式,用正向的鼓励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反反复复的教师培训和家长课程也是品格教育实施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还在儿童哲学课程的开展中,用哲学思考唤醒孩子们对自身价值的追寻。
在品格教育过程中,要努力通过“看见”,去建构适宜儿童品格养成的教育氛围。我们的管理人员每天会在管理日志中记录老师的一点点;每学期有“让对话成为习惯”的学术节,每月有园级课程审议,每周有年级组的复盘对话,在这样的对话场域中,让老师被倾听、被看见、被肯定,从而慢慢形成教育主张。
打造归属感的环境,让儿童感受到我们的看见。孩子串好的项链,戴在老师脖子上,老师开心地跟孩子合影;孩子的照片放在门口,记录着他开心入园的每一天;孩子的故事贴在饭桌旁,吃饭时会被大家津津乐道;还有在床边的故事,小朋友一到午睡就能看到自己第一次入睡的故事……这样不仅仅呈现作品,更是联结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教室的每个角落因为有自己的故事,将每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看见儿童,是我们实施品格教育的起点,也伴随着品格教育的始终。从看见中识别儿童品格的萌芽,从看见中引发儿童多元体验、探究和表达,从看见中不断对儿童品格进行命名,从看见中激励儿童品格经验的迁移和升华。
幼儿园劳动分类包括自我服务劳动、集体服务劳动、饲养和种植劳动,不同的劳动活动有着不同的品格教育价值。
自我服务劳动,即让儿童为自己服务,如穿脱衣服、叠被子、整理柜子、自主喝豆浆、自主吃点心等,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集体服务劳动,指向他人或者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从事帮厨、图书馆、摆花、小信使、 自然角照顾、摆放器械、自主进餐、收拾整理物品、人数统计等活动,这种劳动会惠及同伴和自己、改变生活的环境、创造生活等,还有着明显的利他性,尤其是那些纯粹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更具有品德养成的意义。
饲养和种植劳动,能让孩子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感知生命成长的过程能建立与动植物良好的生态关系。如照顾鸭鹅、种植小菜园、打理小花园等。
兼有德智体美四重功能的劳动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因为课程活了、一日生活丰富了,劳动教育也跟着变得鲜活和生动,更能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
教育不能只看到眼前的需要,而应站在时间前面,因为人的发展是持续的、动态的。品德启蒙,也应当是长期的、连贯的、面向未来的,是为“全过程”。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和智力水平的提升,还应关注心智、情感、精神的发展。
品格教育其实就是教师发现儿童、尊重儿童的过程,就是与儿童对话并共同成长的过程,就是美好品格相遇并共鸣的过程,就是儿童与成人相互唤醒、彼此感恩的过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教师加入幼儿品格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方法,激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