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饺子”里的语言学

西部语言文化 语标 2023-07-17


这是《光明日报》今天发表的邢向东老师同名文章的原稿。受篇幅限制,《光明日报》那篇删节较多且没有图片。故推送原文。


——编者按




“饺子”里的语言学


邢向东


“吃饺子过年”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春节年俗。“饺子”的名称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方言和汉语史信息,值得一说。仅就北方方言来说,普通话、北方官话叫“饺子”,晋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的一些方言叫“扁食、角子、煮馍、煮疙瘩”等,不一而足。

陕北的饺子



“饺子”与“角子”中的方言和汉语史信息



普通话的“饺子”,不少中原官话区的人说“角子”。看起来区别不小,其实来源都是“角子”。其语音的差异,代表了北方官话(包括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同中原官话(包括兰银官话)之间的一大区别:中古宕江摄入声字的韵母(注:中古韵母分十六摄,即十六类,分别用一个字来代表:果假遇蟹止效流咸山深臻宕江曾梗通。其中后面九摄包含阳声韵和入声韵),北方官话系读ao、iao韵,中原官话系读o、uo、e、üe韵,形成整齐的对应关系。以北京话、西安话为例(北京话注汉语拼音,西安话注国际音标)



北京
lào
hǎo
jiǎo
sháo
yào
 西安
luo21
xuo21
tɕyo21
ɕyo24
yo21


在普通话中,这部分字也存在文白异读。白读音反映早期北京、河北一带的读音系统,文读音反映河南、关中等中原官话的读音系统。例如(先文读后白读):


luò(~后)/ lào(空~~)
zuò(确~,现在多读záo)/ záo(~个洞)  
què(麻~)/qiǎo(~儿) 
jué(咀~)/jiáo(~烂) 
xuē(剥~)/xiāo(~皮儿)
zhuó(~陆)/ zháo(睡~)
yuē(预~)/yāo(~一~)
yuè(锁~)/yào(~匙)
bō(~削)/bāo(~皮)
jué(自~)/ jiào(睡~)
jué(名~)/~jiǎo(~落) 
xué(~习)/xiáo(~说)


从汉语史来看,北方官话与中原官话的这种差异,最晚在元代已经形成。元周德清编《中原音韵》中,宕江摄入声韵存在系统性的两套韵母,一读入歌戈韵,一读入萧豪韵。王力《汉语语音史》(1985:384)指出:“宋代的觉韵并入元代的歌戈和萧豪。”其中一部分字兼入歌戈和萧豪,如“学鹤着杓阁乐跃落洛”等,另一部分字只入萧豪,如“角觉脚壳”。林焘主编《中国语音学史》(2010:140)指出:《中原音韵》的“萧豪部”(ɒu au iau iɛu),“来自《广韵》萧、宵、肴、豪诸韵;来自古入声韵的字《广韵》分属于觉、药、铎,它们兼收于歌戈韵。以今音推断,在本部的是白话音,在歌戈韵的是读书音。”


正因为元代北方官话口语中“角子”的“角”已经从读觉韵读入萧豪韵(接近今天的iao韵),同时在偏中、南、西部的官话中,它读入歌戈韵(类似今天的üe韵),为了避免读音的混淆,所以另外用了“饺子”来记写该词。古人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明张自烈《正字通》云:“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小大不一。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之为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为饺儿。”(转引自张志春《饺子的历时性称谓简说》)覃远雄先生告知,他老家广西荔浦现在仍然把饺子叫“粉饺”。

从官话方言的大格局看,“饺子”“角子”之异,正好是北方官话和中原官话的一个重要差别点。

另外,“饺子馅”的“馅”读音也很有意思,它在大多数官话方言中读xiàn类音,齐齿呼;在西安一带读xuàn类音,撮口呼;在部分晋语和中原官话中读hàn类音,韵母是开口呼,声母是舌根音,与“下吓解(~下)”等的情况相同。正好反映了官话方言中舌根音声母腭化为舌面音的速度有快有慢,有些字因此落后了。



“饺子”的称谓与方言词汇



在方言词汇上,“饺子”的称谓也颇为有趣。宋元以前,“饺子”原本叫“角子、角儿”(最早叫“馄饨”,本文不是追根溯源,不赘述)。到了元明之际,由于语音的变化,北京一带把“角子”改写为“饺子”,中原官话的一些方言仍然保留“角子、角儿”的称谓,另外一些北方方言则称其为“扁食”。据《汉语方言大词典》,“扁食”的叫法今天仍分布在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晋语等方言中。而闽南方言的厦门、漳州还用“扁食”指馄饨。


陕北的扁食


“扁食”的来源至今众说纷纭。方言学家周磊先生曾写过《说“扁食”》一文,讨论其分布和来源。蒙古语专家丁石庆教授告知,“饺子”在蒙古语族诸语言基本都用近“扁食”的发音形式,但个别方言也有近“饺子”的发音形式,达斡尔与个别方言有近“包子”的发音形式。博士生马晓慧告知,维吾尔语中“饺子”的说法(benshire)也接近汉语的“扁食”。有人据此认为汉语北方方言的“扁食”可能是蒙古语借词。但丁石庆教授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这个问题饶有趣味,笔者赞同周磊、丁石庆先生的观点,很有可能是北方民族借用了汉语的词。


陕北的角子糕1


由于“扁食”“饺子”“角子”在指称对象、来源和语音上的纠葛和构词的差异,有的方言就试图将它们区分开来。比如在陕北,饺子因形制和烹饪方式不同而所指不同,捏成元宝状、煮着吃的叫“扁食”;形体较大、蒸着吃的叫“饺子”(绥德不区分,叫“蒸扁食”)。同时把比蒸饺大而形制相同的包馅儿食品叫“角子”。陕北话把带馅儿的糕捏成大饺子状,叫“角子糕”,把这种糕的个体叫“糕角儿”“糕角子”。因此,在方言地区,同样是“饺子”,可能与普通话形同实异。比如,陕北神木人如果要包饺子,一定会问“吃饺子还是吃扁食”。

陕北的角子糕2

关中方言中,“饺子”的说法更加丰富多样。其中最普遍、地道的说法是“煮馍”“煮角子、角角、扁食、圪瘩(子)”,“圪瘩(子)”一般特指肉馅儿的饺子。华阴还保留了饺子最早的称谓“馄饨”。例如(有的一县存在多种说法):

煮馍:西安、富平、华县、蒲城、渭南、临潼、泾阳
煮角(子):韩城、合阳、澄城
角角、角(儿):合阳、澄城、白水、富平、黄陵
疙瘩子/儿(多特指肉馅儿的):西安、合阳、大荔、蒲城、富平、潼关、华县、渭南、洛南、商州、丹凤、富县、黄陵、铜川、耀州、高陵、周至、眉县
扁食:富平、商州、宜川、泾阳
馄饨:华阴

把“饺子”叫“煮馍”,外地人大概难以理解。其实,关中人几乎把所有蒸、烤(甚至煮)的面食都叫“馍”。如“蒸馍”指馒头,“花馍/礼馍”指逢年过节蒸的各种造型的馍馍,“烙馍”指烤制的发面饼,最有名的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锅盔馍”,“白吉馍”指做肉夹馍的发面饼,关中名吃“泡馍”指牛羊肉带汤煮的九分死面一分发面的“坨坨馍”。饺子状的“煮馍“,只是众多的“馍”中的一种而已。

北方地区方言中关于饺子的说法,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在汉语方言中,像“饺子”这样充满着语言学信息的食品名称还有许多,值得仔细挖掘。


作者简介:

邢向东,陕西神木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语保工程陕西省首席专家,《中国濒危语言志•汉语方言》主编。著有《呼和浩特话音档》《神木方言研究》《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等。





往期推荐



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昆虫命名的逻辑

新华社为何急斥战时状态?| 再论新冠疫情中的战争隐喻

守护地名文化的基石——地名专用字

李宇明:语言与人类文明


本期责编:张打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