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宫保鸡丁”为何不能写成“宫爆鸡丁”

语标 2023-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咬文嚼字 Author 咬文嚼字

“宫保鸡丁”为何不能写成“宫爆鸡丁”?

“宫保鸡丁”源于贵州,盛于四川,所以一般称之为川菜。此菜的得名和丁宫保有关。丁宫保即清咸丰进士丁宝桢,他在调任山东巡抚期间,加封太子少保,人们为表示尊敬称他为丁宫保。此人爱吃花生炒鸡丁,曾指导家厨不断改进烹饪方法。“宫保鸡丁”这道菜,便是由丁府传到民间的。写作“宫爆鸡丁”,当是同音致误。


扩展阅读

魏明伦误说“宫保”

赵隆生

四川卫视一个讨论川菜的节目中(2002年8月12日),主持人向魏明伦先生请教何为“宫保鸡丁”,魏说:“宫保是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官称。宫保是总督的别称。”此说有误。

关于“宫保鸡丁”的由来,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说:“人们都以为宫保鸡丁是四川菜,其实是清末大吏丁宝桢的家菜,丁宫保是贵州人,因曾任四川总督,川菜名气大过贵州菜,因而归类把宫保鸡丁列入川菜。”(《饮食文化之类》)这里的“总督”与“宫保”,虽然指的都是丁宝桢,却是两个不同的官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既然此菜因丁氏官四川总督而得名,为何弃“总督”而取“宫保”?

所谓“宫保”,是清代对太子少保的尊称。因太子居东宫,东宫便成了太子的别称,故以“宫”称之。太子少保是官职,负责教导皇太子,汉代始置。要弄清它的由来,却要追溯到周代。

周代官制,设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为三公之副。少者,副也。孤,意谓特殊。三孤,是仅次于公、高于卿的特殊官职。这六种官职统称“师保”。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武王尊太公姜尚为“师”,称“师尚父”;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师保地位颇高,是百官的首领。他们不仅要协助天子治理天下,还兼负教导天子的责任。

汉代沿袭了周代官制,于三公系列外又增设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称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东宫三少。统称太子六傅,专事对太子的教导。隋、唐以降,太子六傅名存实异,只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也与太子无任何关系了,如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皆加太子少保。这种“官职”虽非实职,却是荣衔,它意味着朝廷的优待。所以,获此加衔自可引以为荣,亦颇令人钦羡。

清代自雍正朝起,实行秘密建储法,不公开立太子,但仍沿用古代制度,加给某些有功的大臣以这种虚衔,以示恩宠。如四川总督丁宝桢、直隶总督袁世凯、四川总督岑春煊皆加太子少保;总督自有别称,如制军、制府、制台、大帅等,人们却喜欢称其为“丁宫保”“袁宫保”“岑宫保”,以示尊仰。这也是“宫保鸡丁”弃“总督”而取“宫保”的原因。然而,“宫保”并没有限定加赠给总督。如湘军将领彭玉麟,官至兵部尚书,亦加太子少保,故称“彭宫保”;《老残游记》中的张宫保张耀(实指张曜),官任山东巡抚。可见,“宫保是总督的别称”的说法是错误的。

(《魏明伦误说“宫保”》一文刊于《咬文嚼字》2003年第6期《追踪荧屏》栏目)


往期推荐

究竟什么是大猪蹄子?它怎么就有了贬义?

申小龙:“妇女”和“女孩”,两个词的前世今生——语言怎样在说我们?

牙祭:从牙齿最多的动物说起

光明日报 | 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李宇明:泛舟学海,科研乃桨


 本期责编:张打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