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6日 第2288期
语言扶贫是指将语言因素纳入扶贫脱贫中,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的语言生态,助力个体脱贫和地区脱贫。语言扶贫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通过语言提高货币收入,改善物质生活,助力解决收入贫困;二是通过语言提升创造财富和收入的能力,助力解决能力或人力资本贫困;三是通过语言提高获取收入或财富的权利和机会,助力解决权利和机会贫困。因此,语言扶贫是我国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
语言经济学为语言扶贫 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
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语言经济学关于语言多样性与经济发展、语言能力与劳动收入等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语言扶贫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语言多样性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费希曼—普尔假说”指出,“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即认为语言多样性与经济发展表现为负相关,语言统一与经济发展则是正相关。我国是多方言国家,劳动力流动、资源配置与市场发展、城镇化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十分需要国家通用语言的进一步普及,这也可以促进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制度和技术的扩散,实现地区间平衡发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架设传递文化、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语言桥梁,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与外界进行信息、资源和产品等的交换,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贫困地区融入国家发展提供“语言装备”。语言经济学研究同时表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可能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创新,增加就业岗位。因此,在推广国家通用语的同时,可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方言资源,发展语言产业。
语言能力是影响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语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并且是一种“元人力资本”,是形成和积累其他人力资本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普通话是普及率最高、使用最广的语言,也是经济价值最高的语言。掌握普通话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人力资本,可扩大活动半径,增强流动性,可拓宽视野,获得更多信息,进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普通话已经成为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必备的技能。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普通话能力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劳动者具有显著减贫效应。外语能力、方言能力同样有助于提高收入。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推普脱贫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语言扶贫的主要内容。
受国外语言经济学研究路向影响,我国语言经济学较多关注语言与贸易、外语能力与劳动收入等领域。尽管对语言经济学学科、语言产业等亦开展了本土化研究,但这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力有限。语言扶贫推动语言经济学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语言与贫困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对地区脱贫和个体脱贫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推普与民族语言、方言保护之间的均衡等,拓宽了研究路径,使语言经济研究更具中国特色。 语言扶贫推动语言经济理论新发展。2018年,我国发布《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后,涌现出一批关于语言扶贫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探讨语言扶贫的机理,研究普通话对就业、收入和劳动力流动性的影响,普通话普及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用中国数据对语言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检验。同时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论断,展现出中国语言经济学的学术亮点。如李宇明提出“语言立交桥”对“费希曼—普尔假说”进行补正;黄少安等提出基本的语言能力是最通用的人力资本;卞成林等指出普通话普及率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二次曲线关系,普通话普及率存在“最低有效规模”;赫琳提出语言扶贫有助于永久脱贫;王春辉提出推普助力脱贫减贫评估体系;王海兰提出语言变量对经济变量的作用是一个“多阶段传导”的过程等。这些研究有助于推动语言经济的理论发展。 语言扶贫促进语言经济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语言扶贫推动了语言经济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促进语言经济理论的普及化、大众化,促进语言人力资本意识的传播,提升社会的语言觉悟,这有助于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指导家庭和企业制定语言规划,从长远来看将推动语言产业和语言经济的发展。 语言经济理论回应语言扶贫时代需求,语言扶贫实践推动语言经济理论新发展,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是政府、学界和社会良性、高效互动的结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语言扶贫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脱贫的重要性,为语言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语言扶贫以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语言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为核心,组织开展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稳步推进职业技术培训与普通话推广,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等行动,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服务民生的制度优越性。语言扶贫得到政府、教育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公务员、教师、大学生、企业人士各展其长,团结一致,富有家国情怀,积极参与语言扶贫理论与实践,彰显出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制度优势。 语言扶贫与语言经济学的融合共进,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互动机制,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和理论生成路径。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