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 | “蓬蒿人”是什么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咬文嚼字 Author 胡文炜
唐代天宝元年(742),天才诗人李白42岁时,终于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为此,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最后两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蓬蒿人”是什么人?《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9期给出三项选择:A.俗语骂人的话;B.贫居之人,所居荒野之处多蓬蒿;C.攀龙附凤的人。公布的答案是B,即李白自称不是贫居之人。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并不切合原意,把“蓬蒿人”解释为“贫居之人”,似乎仅仅强调与“富”相对的“贫”,这不是李白的志向与追求。“蓬蒿人”应该指“平庸浅陋的人”。
蓬蒿,即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可借指荒野偏僻之处。如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斥
李白认为自己不是安居于蓬蒿间的小雀,而是一飞冲天的鸿鹄。他27岁时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就说自己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还写有《大鹏赋》,以大鹏自比,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其中有:“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
所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蓬蒿人”理解为“如同甘居于蓬蒿之间的斥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5期《有此一说》栏目。)
往期推荐
扫码关注
你的语言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