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疫情扫描下的“智建设”反思

国网能源研究院 中国电力 2023-07-06


编者按当前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能源设施快速发展,“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深化,能源消费领域也在加速变革,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能源电力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新业务新业态探索,培育新发展动能。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聚焦能源互联网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商务拓展战略研究,构建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实践路径、设计模型与方法论,研究各类新兴业务商业模式设计与发展路径。本专栏围绕商业模式、新业务发展、消费新模式、典型商业案例等,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随着我国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城市建设热潮不减,在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地方追捧“智慧投入”,仿佛找到“城市病”的解决之道和发展“金钥匙”。然而,2020年春节期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多少有些应了巴菲特说的那句话:“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人们对地方治理表现的不满,便转为追问城市“智慧化”发挥了多少作用?哪些是在摆“花架子”?还存在哪些短板亟待补齐?这样的追问值得我们深思,也是系统反思能源电力“智建设”的很契合的时机。本文将从疫情出发给出智慧建设提升的一些思考。


疫情扫描下的“智建设”反思

执笔人:陈星彤、赵留军

国网能源研究院

能源互联网研究所


      一、疫情中智慧化建设暴露出来的问题教训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社会治理的一次大考,更是对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建设质量的检验。虽然在面对此次突发疫情,各行各业都有突出的亮点和成绩,但很多方面与所谓的“智慧”不相匹配,疫情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智慧建设与发展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智慧化建设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系统的统筹规划

      此次疫情促使我们对多年以来的智慧建设的成效进行反思,智慧建设的不足归根结底是缺乏系统性统筹与科学的规划,在疫情防控中表现较好的“智慧化”城市都是设计规划较为全面的城市。此次疫情爆发初期,武汉等地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呈现的碎片化、分散化、无序化的问题,就折射出智慧建设中顶层设计的短板与不足。部分地区的智慧化建设,缺乏对资源的统筹考虑,更多地关注概念炒作与新技术的堆砌,甚至是以条块化方式建设,使得这样的智慧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割裂了城市诸多要素,没有形成统一合力,难以满足城市、街道、社区全方位管理需求。疫情期间的部分城市指挥系统,由于缺乏顶层系统性优化设计,只能等待数据上报和信息反馈之后的上级调度,而无法直接实现现场协调,进而在“封城”之后,基层部门无法协调对重点人群的交通管制调度,一度出现医务人员只能骑单车赶往救援一线的现象。在科学规划方面,在智慧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没有全面考虑当前实际需求和基础支撑能力,不是有计划、有层次地逐步展开,而是快速完成大量任务式的项目,这种快速工程具有一定随机性,要么导致部分建设内容因需求不足不可持续,要么导致部分建设内容因未来形势变化无法满足需求而闲置。

      2、基层治理能力与模式不适应“智慧化”新技术的发展

      “智慧化”不仅是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更是思想的解放,治理体系与制度的变革。数字化的发展,使信息流动更加扁平化和分布式。目前很多智慧化项目实则强化了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权力格局,基层组织如神经末梢一样向上级和中央大脑报送信息,但是反过来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导致很多基层组织只成为逐级报送信息的传声筒,缺乏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数字治理能力。治理层面的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既体现在能源电力供应、城市医疗、交通、物资等重要资源的科学调配上,也体现在能否解决“口罩预约”这样的小事上。当前智慧化建设往往被看作如何收集更多的数据资源、如何引进最新的网络技术、如何提高机器的计算能力,而这里的“智”远远不是各种新技术的叠加,而是基于新技术之上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的创新,过分强调新技术应用,会导致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从而缺乏了智慧的真正内涵。

      3、智慧化重建设轻应用,缺乏有效的数据协同机制,进一步放大了信息孤岛问题

      智慧化是硬件与软件的一体化融合,但是在基建投资拉动增长的吸引下,部分智慧化项目变成了信息化项目,偏向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搭建的信息化系统平时可以解决部门内部各种问题,但疫情之下,“烟囱林立”的系统存在很大缺陷。在应对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必须强调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但受过去体制机制的影响,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按照垂直线条展开,缺乏高效顺畅的横向沟通机制,跨部门、跨区域之间难以联通,同时,政府各部门、各城市、各行业之间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信息无法互联和共享。如在疫情防控初期,由于各部门信息没有做到真正融合与共享,导致大量物资输送到疫区却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配置,卫生部门与公安、交通、能源、通讯、医疗物资管理部门,以及周边城市乃至社区间的协同防疫的效率大大降低。总结疫情带来的教训,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促进数据信息进一步融通发展,如何推进城市多元主体共治体系的形成、如何跨行业建立数据信息的统一标准,是我们未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4、智慧化建设水平呈不平衡发展态势,在微观层面投入不足

      就智慧化建设成效来说,此次疫情防控更凸显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智慧建设的巨大差异。发达地区的智慧化建设较为完善扎实,能够从下到上快速、真实的洞察城市数据,为政府科学化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为普通大众提供网络化、一体化办事服务。据统计,智能电网、智能视频安防、联网后台系统是国内投资规模较大的三个应用场景,将公共卫生健康作为重点建设领域的少之又少,而在“智慧”技术落后的地区与部分社区基层,公共卫生建设更是智慧化建设的短板,体现在与对病毒感染人群进行感知、追踪、分析的能力不够,一些社区体温上报、申报疫情线索、相关文件签字、信息填报等采用的还是人工方式,而且信息上报途径多样、多次重复,由此次疫情防控情况来看,未来发展网格化智慧社区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让“智慧”建设成果“下沉”,让智慧建设的成果惠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此次疫情带给我们的考验。

      二、智慧化建设发展的再思考

      在智慧化建设中,既要有合理的顶层设计又要有科学的规划。智慧化建设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拓展规划理念和思路,做好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综合考虑顶层规划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从完整性来看,此次疫情提醒我们要补齐如公共卫生健康等领域的短板,将城市综合管理的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等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使得智慧建设在大的方面助力民生工程建设、经济社会运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在小的方面助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社区网格化服务治理等与人民生活切实相关的方方面面;从系统性来看,智慧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的、持续长远的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基于顶层规划设计,结合实际需求和基础支撑能力,合理安排节奏,积极引入企业、社会、民众、研究机构的参与,开展全过程管控;从可持续性来看,随着信息手段、社会需求、市场导向的变化与发展,顶层设计中应留出未来发展的余量,智慧化建设才能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迭代,向更加细节化、完备化、用户友好化发展。

      在智慧化建设中,未来应努力推进治理模式创新。我们并不缺乏数据、信息和知识,而最缺乏的是知识集成的智慧,面对复杂情况的快速判断和决策能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一是要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体系,鼓励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厘清各方主体的权责划分,实现多元共治、多方参与、成果共享;二是要补齐诸如公共卫生体系、应急体系等方面的短板,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加强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大规模传染病等系统风险的防控和抵御能力;三是要注重价值导向,价值观念是社会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引导和培育有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价值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营造价值环境降低制度运行成本。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最终实现从碎片化治理到系统性治理,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从经验治理到精准治理的治理模式重构。

      智慧化建设的重点应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服务倾斜。智慧建设既要着力完善市、县(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也要向街镇和社区等基层一线工作渗透,强化对基层治理和服务的能力支撑。以问题和应用为导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城市组织资源,实现行业间的有效联动、城市精细化运行管理等,赋能基层一线处置权和资源调配权,充分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积极性,完善并畅通一线人员的信息报送与反馈机制。智慧建设下沉至社区,智慧社区的建设内容不仅需要足够“接地气”,着眼于提升社区居民生活体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还应充分考虑非常时期的应急管理、信息共享与开放、智慧应用接入以及长期运营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智慧社区更加合理规范,更好地服务居民生活,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智慧化建设带来的便利。

      推动数据开放与共享,不断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政府及公共运营机构掌握较多的数据资源,应努力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放机制。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需持续扩大开放维度,在开放高质量数据的基础上共享算法、代码、标准和思想等,推动研究机构和社会持续应用创新,共享拓展数据价值。同时,政府要牵头制定数据信息标准,自上而下打破行业部门“信息孤岛”。通过此次疫情,社会各界深刻意识到只有各部门打破业务与数据壁垒,真正做到互联互通,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才能做到协同作战、高效运行,上海等城市已率先出台政策,提出强化数据聚合共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新形势下,智慧城市建设应抓住“新基建”机遇,搭乘“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快车,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段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互联网与电网、能源、交通、金融、社区等行业领域深度融合,依托数据信息的交互,打造面向民生生活的产业生态圈,拓展更广泛的民生服务,提升不同资源的协同响应能力。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逆境”,但是逆境带来危机也带来生机,希望这场疫情成为未来智慧化建设提升韧性与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更好发展的催化剂。



专家介绍


陈星彤,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研究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多次参与国网公司重大专项,参与的“新业务新业态商业模式创新与实践”管理创新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电网公司2019年管理创新成果特等奖、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一等奖;参与编写国家能源技术创新“十四五”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十四五”科技规划等;多次参加能源转型发展论坛等国内高层次论坛。

赵留军,计算机博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目前主要从事能源大数据、能源数字转型、电量数据挖掘分析等领域研究。近年来负责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源研究统一平台建设、国家能源局课题《东北亚能源合作》、国家电网公司“十四五”数字化转型研究、以及多项国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咨询课题。参与撰写研究专报多次获得国家领导同志批示,公开发表多篇SCI/EI学术论文,先后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科技创新成果奖、大数据应用成果奖等奖励。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简称互联网所)于2015年7月份成立,主要负责能源互联网市场分析及技术经济研究、能源互联网发展政策与战略规划研究、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运行、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研究、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及市场分析、国际能源政策及战略研究等。互联网所内设国际能源政策研究室、物联网经济研究室、综合能源研究室,共有19名员工,平均年龄34岁,其中博士12人,具有高级职称14人,专业覆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法学、计算机科学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国家电网公司先进班组”、“国网能源研究院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以及“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称号。



 往期回顾 


【国际能源趋势观察】城市能源治理实践可促进国际能源治理的中国作用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学思践悟”:能源智库的学习型组织新业态

综合能源服务智见】以综合能源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动能源消费转型升级

【国际能源趋势观察】论美国对外资愈益严苛的国家安全审查(上)

【国际能源趋势观察】论美国对外资愈益严苛的国家安全审查(下)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数据整合挑战的分析

【综合能源服务智见】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潜力预测

【能源互联网洞悉】国内外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对比

【国际能源趋势观察】印度中亚能源战略与中印能源合作研究


编辑:杨彪

审核:蒋东方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   010-66603802(编辑)                      010-66603801(发行)                      010-66603587(传真)        邮    箱:  zgdl@sgeri.sgcc.com.cn        网    址:www.chinapower.org


     官方微信号:ELECTRIC-POWER

        主办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