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网发展前瞻】发展理念系列文章(三):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国网能源院 中国电力 2023-07-06


编者按国网能源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主要聚焦于电网发展规划与投资政策、智能电网政策与效益、电网精准投资策略、电网投资效益评价与项目后评价等领域,从理论方法、政策机制、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从理论研究到落地应用的贯通。本专栏将围绕电网发展规划关键问题,从理论研究、政策解读、理念探讨和典型实践等方面展开,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多年来,电网企业在协同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方面有了一些探索,但资源协同总体进展还不够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协同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有实质性进展的领域,因为这不仅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应有之义,也是电网高质量发展、降低发展成本的重要途经。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未对电网企业造成直接冲击,但却进一步教育和提示了电网与社会的命运与共,进一步引发对资源协同更深刻、更长远、更紧迫的认识。面向“十四五”这个重要关口,本文从系统协同学的思想出发,阐述了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的概念和内涵,揭示了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的重要意义。


发展理念系列文章(三):
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具有
重要意义

执笔人:代贤忠、张岩、

神瑞宝、韩新阳

国网能源院

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


一、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的概念




      所谓资源协同,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相互融合、共享,相互配合、互助,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系统协同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如果实现很好地协同,来自不同资源的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各资源功能总和的新功能,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协同也是如此。

      电网资源和社会资源协同是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在电网和社会之间共同利用。从内容上看,资源协同涵盖土地、设施等基础型资源,技术、专利等科技型资源,数据、平台等数字型资源。从关系上看,资源协同是电网与社会之间相互开放分享己方资源和吸纳利用对方资源。从形式上看,资源协同可表现为实体资源的硬协同和体制机制的软协同。从层次上看,资源协同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区域、经济社会三个层次。从价值上看,资源协同能够避免重复建设实现“1+1<2”的投资节约,加大共享复用创造“1+1>2”的增量价值,提高整体社会效率和福利。


二、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的重要意义




      受自然垄断属性下传统经营模式的制约,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在协同的领域和深度等方面同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加快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协同势在必行,因为这既符合“十四五”经济社会和能源电力发展方向,又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电网企业全面提质增效,促进全社会生产效率提升,从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可以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复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十四五”期间降低社会用能成本与实现电网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使命,客观要求电网企业进一步盘活和充分利用好变电站、杆塔、输电廊道、通信光纤和通道等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现金流量。“十四五”期间也是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深度融合发展时期,电网将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客观要求电网企业在核心技术、数据治理、数字服务等方面积极与社会合作,推动协同创新与应用。

      加快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可以激发电网企业自身创新动能,推动全面提质增效。电网与社会资源协同,可更好地深化“大云物移智链”技术应用,改造升级传统电网,推动电网智慧化发展,提高电网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推进化石能源与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拓展服务领域范围,加快服务响应速度,提高供电服务品质;更好地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搭建电网与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共享平台。

      加快电网资源与社会资源协同,可以激发上下游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电网企业资源规模大、种类全,创新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拓展电网和社会资源协同配置范围,挖掘增量价值领域。采用开放共享和混合经营等模式推进电网和社会资源协同利用,按照资源比较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按照市场贡献分配协同价值,有利于降低上下游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门槛,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创新能力、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调动上下游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专家介绍


代贤忠,电气工程博士,高级工程师,国网能源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智能电网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服务等领域的研究咨询工作,承担20余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咨询项目等课题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参与编著多部国内外电网发展分析报告,发表EI、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

张岩,电气工程博士,高级工程师,国网能源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能源互联网、电网规划、电网安全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咨询工作,承担2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咨询项目等课题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参与编著多部国内外电网发展分析报告,发表EI、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

神瑞宝,电气工程硕士,国网能源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能源监管、电网规划投资、综合能源系统等相关研究。承担国家能源局委托项目2项、国家住建部委托项目1项,以及多项国家电网公司相关研究项目。支撑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起草并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电网规划投资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规〔2020〕816号),参编出版《国内外电网发展分析报告》;获得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4项,发表论文多篇。

韩新阳,硕士,高级工程师,国网能源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所长,能源电力发展与能源经济研究领域高级专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互联网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荣获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第一批十大专业领军人才、优秀专家、规划工作先进个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安全风险管理、安全评价、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行业级和公司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能源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电联、中国安全协会、国家电网公司等科技进步奖、软科学优秀成果奖20多项。参与编著《综合资源战略规划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等专著7部,编写《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中国节能节电分析报告》《国内外电网发展分析报告》等年度系列报告10余本,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

团队简介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简称电网所)是国网能源院内设业务所,成立于2009年10月,目前拥有员工18人,平均年龄34岁,博士1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10人,是一个朝气蓬勃、开拓创新的宽口径、复合型研究团队。

      电网所下设电网综合业务、智能电网两个研究室,自成立以来,以电网发展、电网安全、电网运营等研究咨询为核心,为政府政策制定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发扬“踏实肯干、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勤劳、担当、创新”精神,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质量,不断涌现思想火花和智库成果。累计承担近400项研究项目,其中,政府委托项目2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97项、管理咨询项目36项、专项研究项目54项,其他省级电力公司和社会企业机构委托项目170余项。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2项,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中电联中国电力创新奖3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依托研究成果形成100余篇内参专报,相关建议被政府部门、国家电网公司采纳,纳入相关政策文件、标准规范、会议材料和决策依据等。挂牌“国家电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国网能源院先进集体”“国网能源院课题攻关党员先锋团队”“国网能源院先进党支部”“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2020年初,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聚焦新时代如何发展新电网,电网所集思广益,提出“三二一”研究体系,即三大功能定位、两轮创新驱动、一个国际视野,形成六大研究方向,分别是电网发展规划战略、电网安全应急保障、电网运营服务升级、电网治理能力提升、电网技术创新发展、电网发展国际比较,并成立六个柔性研究团队,围绕六大研究方向开展基础能力建设和研究咨询工作。




 往期回顾 


【电网发展前瞻】发展理念系列文章(二):“十四五”电力规划应以解决“三大矛盾”为落脚点

【企业财务管理前沿】新时代高投资企业基建工程现金流预测技术探析

◀ 9月电网转型发展讲堂—国网能源院电网所精彩分享

【电网发展前瞻】发展理念系列文章(一):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我国电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电力市场价格】国外分布式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探索

【电力市场价格】电力现货交易,价格机制如何选?

【管制电价理论与实务】转供电加价问题研究

【电力市场价格】英国电力市场结算经验及启示

【企业财务管理前沿】电力投资的边界约束与投资优化逻辑


编辑:杨彪

审核:蒋东方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   010-66603802(编辑)                      010-66603801(发行)                      010-66603587(传真)        邮    箱:  zgdl@sgeri.sgcc.com.cn        网    址:www.chinapower.org


     官方微信号:ELECTRIC-POWER

        主办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