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发展前瞻】发展理念系列文章(一):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我国电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编者按:国网能源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主要聚焦于电网发展规划与投资政策、智能电网政策与效益、电网精准投资策略、电网投资效益评价与项目后评价等领域,从理论方法、政策机制、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从理论研究到落地应用的贯通。本专栏将围绕电网发展规划关键问题,从理论研究、政策解读、理念探讨和典型实践等方面展开,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十三五”以来我国电力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受新冠疫情影响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我国电力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类市场主体对用能成本和效率效益的诉求更加迫切,电力安全供应对产业链稳定的保障作用更加突出,电力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重要。本文按照发展环境、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关键举措的总体框架,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提出源网荷储“四个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一个保障、四个强化”的关键措施,发挥电力产业链协同联动效应,实现电力高质量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支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发展理念系列文章(一):
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我国电力发展
的内在要求
执笔人:代贤忠、韩新阳、朱瑞
国网能源院
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我国电力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电力消费总量较快增长,电力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电源装机结构迈向清洁,电网结构不断完善,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电网运行方式不断优化,电力市场机制不断健全,电力技术创新取得实效,电力国际合作不断深化,较好实现了电力高质量发展目标,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但是,我国电力发展仍然存在新能源消纳困难、灵活调节电源不足、跨区输电配套电源建设滞后、局部地区季节性电力供需偏紧、大电网安全运行风险复杂、社会用能效率总体偏低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各类市场主体对用能成本和效率效益的诉求更加迫切,电力安全供应对产业链稳定的保障作用更加突出,电力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重要。
二、发展思路
面临新形势,“十四五”我国电力发展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以源网荷储协调发展为重要抓手,明确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发挥电力产业链协同联动效应,实现电力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立足电力公共服务属性,更加注重内部提质增效,更加注重保安全生态,更加注重保经济社会,更加注重保基本民生,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肩负重要使命和担当。
三、重点任务
在现有统筹发展的基础上,针对源网荷储关系重塑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提出源网荷储“四个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是源源协调发展,主要包括新能源与传统电源协调发展、灵活电源与基础电源协调发展。在能源转型发展的大势下,电源结构清洁化转型也是必然趋势,电力行业要协调处理好新能源替代传统电源进程中电源容量充裕性和转型成本分摊的问题,要协调处理好基础电源与调峰电源角色定位和转化的问题。电源是电力供应链的前端环节,协调处理好各种类型电源、存量增量电源的互补关系和利益均衡问题,对提高电力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是源网协调发展,主要包括能源基地电源与跨区输电通道协调发展、新能源发电与电网协调发展。基于能源资源禀赋和电力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特点,利用大容量、长距离跨区送电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是我国长期的输电格局特征。东中部地区分布式电源也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电力行业要协调处理好能源基地电源与跨区输电通道的区域布局、建设时序和运行模式的问题,要协调处理好集中式和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与专项电网建设和消纳措施的问题。电网是电力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协调处理好电源与电网的双向支撑和供需承载问题,对提高电力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基础性作用。
三是网荷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电网建设与新兴负荷协调发展、电网调控模式与客户用能行为协调发展。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下,要协调处理好配套电网对区域经济、城市群、新型城镇等新兴用电负荷,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上重点企业用电负荷的支撑问题,要协调处理好电网运行调控能力与负荷峰谷匹配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问题。负荷是电力供应链中相对薄弱、可塑性较强、潜力较大的末端环节,协调处理好电网与负荷的安全供应和灵活互动问题,对提高电力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关键性作用。
四是储能与源网荷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储能与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的需求协调发展。高比例新能源渗透电力系统运行对能量储存与调节的需求日益增加,要协调处理好储能对新能源出力平滑、煤电机组调峰调频响应、电网安全运行和效率效益、用户侧用能成本和效率的支撑问题。相对于源网荷等电力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储能是贯穿于电力供应链中的能量存储设施,协调处理好储能与源网荷的关系重塑和整体协同问题,对提高电力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性作用。
四、关键举措
按照源网荷储“四个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一个保障、四个强化”的关键措施。
保障充裕传统电源建设。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府发展规划,精准预测用电需求,适当考虑3%-5%的需求侧响应能力,考虑在核、在建、缓建、退役电源规模和跨省跨区电力流安排,科学合理评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源容量支撑作用,在地方政府控煤和环保政策约束下,结合火电企业投资意愿,合理确定新能源和传统电源建设规模,推广清洁煤发电技术。加快容量补偿机制建设,保障基础电源投资合理收益,实现新能源和传统电源协调发展,保障传统电源充裕性。
强化各类灵活电源建设。加快推进常规水电建设,重点加快金沙江上游、白鹤滩、雅砻江等西南水电基地建设,优化黄河流域梯级水电建设。在资源禀赋互补匹配的地区,加快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建设。立足天然气资源禀赋,在气源供应充足、电价承受能力强、快速调节需求大的中东部地区,适度发展气电。在新能源消纳困难、冬季热电矛盾突出、电网调峰困难的“三北”地区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善有偿调峰市场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发挥各类灵活电源调节作用,实现灵活电源和基础电源协调发展。
强化各级电网建设运营。针对风光火储一体化、风光水储一体化和传统电源基地送出需求,加快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强化受端电网支撑特高压输电通道密集落点能力建设。面向特高压电网电力下网、城市负荷中心用电、新能源汇集送出和输电断面输电能力提升需求,逐步加强750千伏、500千伏骨干网架建设。衔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基建”部署,加快配电网建设,承载新兴电力负荷需求。针对水电出力季节性波动,加快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方式,通过中长期市场交易机制,增强电网跨区互济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协同调控系统建设,提高电网供需平衡、调峰调频和安全运行的应对能力。
强化多元储能设施建设。按照“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要求,在电源侧合理配套储能设施,提升电源侧灵活互动能力。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要求,在负荷侧合理配套储能设施,提升负荷侧灵活互动能力。面向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改善电力系统综合性能,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建设,合理优化抽水蓄能布局。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设施建设、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和输配电价监管机制,合理疏导储能设施建设运营成本,促进储能设施与源网荷协调发展。
强化负荷调节能力建设。挖掘可调节能源设备潜力,提升负荷侧智能终端技术经济性,推动负荷侧可调节资源库建设。加快推进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建设,广泛接入源网荷储资源,提供多元化能源产品服务,构建开放共享的源网荷储协同产业生态圈。完善价格激励机制,丰富需求响应激励资金来源,健全需求侧竞价市场机制,鼓励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储能和虚拟电厂等第三方主体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和费用分摊。针对电力缺口、电网调峰、电网安全、效率效益等实际需求,创新负荷侧资源利用的商业模式,推动负荷侧资源常态化应用。
专家介绍
代贤忠,电气工程博士,高级工程师,国网能源院智能电网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服务等领域的研究咨询工作,承担20余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咨询项目等课题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参与编著多部国内外电网发展分析报告,发表EI、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
韩新阳,硕士,高级工程师,国网能源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所长,能源电力发展与能源经济研究领域高级专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互联网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荣获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第一批十大专业领军人才、优秀专家、规划工作先进个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安全风险管理、安全评价、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行业级和公司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能源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电联、中国安全协会、国家电网公司等科技进步奖、软科学优秀成果奖20多项。参与编著《综合资源战略规划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等专著7部,编写《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中国节能节电分析报告》《国内外电网发展分析报告》等年度系列报告10余本,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
朱瑞,电气工程博士,国网能源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电力系统保护控制发展与能源互联网下电网形态发展研究,以及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研究咨询工作。发表SCI期刊文章3篇,国内E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IEEE PES年度会议论文2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
团队简介: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简称电网所)是国网能源院内设业务所,成立于2009年10月,目前拥有员工18人,平均年龄34岁,博士1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10人,是一个朝气蓬勃、开拓创新的宽口径、复合型研究团队。
电网所下设电网综合业务、智能电网两个研究室,自成立以来,以电网发展、电网安全、电网运营等研究咨询为核心,为政府政策制定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发扬“踏实肯干、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勤劳、担当、创新”精神,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质量,不断涌现思想火花和智库成果。累计承担近400项研究项目,其中,政府委托项目2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97项、管理咨询项目36项、专项研究项目54项,其他省级电力公司和社会企业机构委托项目170余项。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2项,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中电联中国电力创新奖3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依托研究成果形成100余篇内参专报,相关建议被政府部门、国家电网公司采纳,纳入相关政策文件、标准规范、会议材料和决策依据等。挂牌“国家电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国网能源院先进集体”“国网能源院课题攻关党员先锋团队”“国网能源院先进党支部”“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2020年初,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聚焦新时代如何发展新电网,电网所集思广益,提出“三二一”研究体系,即三大功能定位、两轮创新驱动、一个国际视野,形成六大研究方向,分别是电网发展规划战略、电网安全应急保障、电网运营服务升级、电网治理能力提升、电网技术创新发展、电网发展国际比较,并成立六个柔性研究团队,围绕六大研究方向开展基础能力建设和研究咨询工作。
往期回顾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