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贲:真正伟大的作品,必须刺透人性的丑陋,更要对弱者常怀悲悯

人文英华 2022-04-26



真正伟大的作品,必须刺透

人性的丑陋,更要对弱者常怀悲悯

作者|徐贲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影片的原著来自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1993年由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夫妇,在二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俗话说,十个商人九个坏,商人也就是“生意人”。辛德勒是一个商人,商人按理说是都是唯利是图,在商言商。辛德勒与纳粹当局的关系不错,本来可以借助这层关系,在二战期间大捞一笔,但是他为什么要去救助一群”犹太贱民“,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呢?

 

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辛德勒是个有良心的人。那么,为什么千千万万的其他人不像他那样有良心呢?他们不但不帮助无辜的犹太人受害者,而且还与纳粹积极合谋或合作,为虎作伥,大胆作恶。



▌人:一种矛盾的生物


在帕斯卡尔的《思想录》里,人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一个怪异的生物:有狮子的头,羊的身体,蛇的尾巴,或者是其他的奇怪组合。


人的状况是自相矛盾的。人的主观性来自冲突,人的知识是出于悖论。


人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仓库,随时会冒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物,有希特勒这样的人,也有爱因斯坦这样的人。

 

就是普通人,也是如此不可思议。人是多么的虚幻啊,是多么的奇特、多么的怪异、多么混乱。


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矛盾的主体、怎样的奇观啊!既是一切事物的审判官,又是地上的蠢才;既是真理的储藏所,又是不确定与错误的渊薮,是宇宙的光荣,又是地上的垃圾。

 

他又说,"人要追求伟大,却又看到自己渺小;他要追求幸福,却又看到自己可悲;他要追求完美,却又看到自己充满着缺陷;他想成为别人爱慕与尊崇的对象,而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只配招来别人的憎恶与鄙视"。

 

帕斯卡尔以他自己的方式热爱人类,他说,"让人尊重自己的价值吧。让他热爱自己吧,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足以美好的天性;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爱自己身上的卑贱吧。让他鄙视自己吧,因为这种能力是空虚的;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鄙视这种天赋的能力。让他恨自己吧,让他爱自己吧:他的身上有着认识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然而他却根本没有获得真理,无论是永恒的真理,还是满意的真理"。

虽然帕斯卡尔并不信奉“人性恶”的教条,但他对人性的阴暗和软弱有着极其敏锐的认识,他关心的不只是现象本身,而是其根本的原因。


在帕斯卡尔看来,这就是人一不能认识上帝,二不能认识自己。人若不接受耶稣为主,那么,他就不可能认识上帝;而人若不认识自己的罪,那么,他也绝对不可能认识他自己。


人拒绝认识自己与拒绝认识上帝是不可分的,就像帕斯卡尔所说的,人"不外是伪装,不外是谎言和虚假而已,无论是对自己也好还是对别人也好。


他不愿意别人向他说真话,他也避免向别人说真话。而所有这些如此之远离正义与理智的品性,都在他的心底有着一种天然的根源"。


在帕斯卡尔那里,人认识自己与认识上帝是一致的,缺一不可,因此他的上帝观念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宗教观。人性的邪恶根源就是罪。罪集中表现了人缺少对上帝的足够而充分的信仰。


▲原罪说的捍卫者:圣奥古斯丁


他认为,上帝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的拯救者。“上帝的行动是以慈祥在处置一切事物的,它以理智把宗教置于精神之中,又以神恩把宗教置于内心之中”。


我们只能在认识自己的有罪和可悲时,才能很好地认识上帝,也才能使人变得伟大。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帕斯卡尔说,“最使我惊讶的,就是看到每个人都不惊讶自己的脆弱。人们在认真地行动着,每个人都追随自己的情况;并非因为追随它事实上有什么好处(既然它只不过是时尚),而是仿佛每个人都确凿地知道理性和正义在哪里。他们发现自己没有一次不受骗;可是由于一种可笑的谦逊,他们却相信那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而不是他们永远自诩有办法的过错。


然而最妙的就是世上这种人竟然有那么多,他们为了怀疑主义的光荣而不作怀疑主义者,以便显示人是很可能具有最奇特的见解的;因为他居然能够相信自己并不处于那种天赋的、不可避免的脆弱之中,反倒相信自己是处于天赋的智慧之中”。

 

明明很软弱,却自己觉得很强大;好像知道真理和正义在哪里,却发现自己经常受骗。正因为聪明的人就是这么愚蠢。


帕斯卡尔是用直觉来做出这种人性观察的,今天这种人性弱点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有了更充分,更系统的认识。今天我们知道,这样的人性表现是典型的自欺欺人或认知偏误。


▲科学拜物教的实质:人以上帝自居

 

▌热爱人类,警惕人性


对人性的软弱,今天非宗教的理解和解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像帕斯卡尔的那种宗教理解,这是21世纪与17世纪的差别。


但是,就像今天的电灯不能取消百十年前油灯的价值一样,今天认知心理学的认识,也不能取消300多年帕斯卡尔对宗教的认识。


帕斯卡尔强调的是人的两面性,人的心灵的真实图画是: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往往表现为禽兽。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存在状态中,才有了人性的不幸和悲哀、高尚和喜乐。人,即便他堕落了,但也没有完全泯灭心中的灵性之光。


所以,他才会想表现为天使;但这个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显意识,而在这 一个显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如的邪恶,而人又常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漠视这些邪恶。


有一句老话:善良的愿望往往把人引导到地狱中去,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义描绘。


但是在历史上,有多少的罪恶都是借着这些善良的愿望大行其道啊!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心灵状态:"很少有人是在谦卑地谈论谦卑的,很少有人是在贞洁地谈着贞洁的,很少有人是在怀疑中谈论怀疑主义的……我们在向自己隐瞒自己并矫饰着自己"。


挣脱存在的这种虚伪性的利器是:让人有勇气去面对在他一生中同时存在的兽性与天使性。


"使人过多地看到他和禽兽是怎样的等同而不向他指明他的伟大,那是危险的。使他过多地看到他的伟大而看不到他的卑鄙,那也是危险的。让他对这两者都加以忽视,则更为危险。然而把这两者都指明给他,那就非常之有益了”。


▲《圣安东尼的诱惑》,图源:《神圣艺术》571页


▌什么样的思想家,可称为伟大?


在仔细剖析人性中的禽兽性时,帕斯卡尔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人性中有一种奇怪的颠倒:即"人对小事感觉非常敏锐,对大事反而麻木不仁"。


比如,一个人唯恐丧失一点金钱,一个职务或者一点名声,但就是这同个人,明明知道自己一死就丧失一切却无动于衷,你告诉他只要你信上帝,就是失去了生命还会得到生命,但他毫不动情。


帕斯卡尔说,"看到在同一颗心里而且就在同一个时间内,既对最微小的事情这样敏感,而对最重大的事情又那样麻木得出奇;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对什么事是重要的,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事不那么重要,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帕斯卡尔来说,信上帝是最重要的。他这样看待信仰固然有他的道理,但倘若一般化、普遍化为一种抽象的原则,却未必是什么好事。

个人信上帝也可能变成信某个主义,信某个集体,信某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存在这种至高无上的“信”,与个人幸福有关的种种事情都变成了无足轻重的琐碎小事,失去了应有的关注。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对你最重要的事情呢?这就要看你把什么看成是最重要的需要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任何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相应的幸福感。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较低层次的幸福感以后,我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

 

帕斯卡尔把宗教信仰视为人最重要的需要,但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人性洞察者。他是一位智者,但我们从他那里得到的并不是某种永远正确,不会错误或不容怀疑的真理。


帕斯卡尔自己就是他所观察和理解的普通人类中的一员,而不是像某些“伟大真理的发明者”那样,超越在普通人类之上。


今天我们阅读帕斯卡尔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真正可以称为“思想”的,必然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智慧,另一个是道德。

 

英国哲学家罗素晚年在接受一次采访的时候,被问到,你希望一千年后人们记住你什么,罗素说,在智慧上要实事求是,在道德上要爱不要仇恨。


帕斯卡尔在智慧上对人性实事求是,在道德上拥抱爱而不是仇恨,今天,无论我们是否同意他的上帝观,就凭这两点,他就是一个对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有益的思想家了。





本文编选自徐贲作品集,标题和图片系编者所加,更多精彩章节请阅读原著。


在当代华语界的作家学者中,徐贲教授算是一个“异类”。1950年,徐贲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之家。尽管生于革命年代,成长于动荡的岁月,他的文字却如绅士一般渊博、克制,既厚重,又与时俱进。


他关注的问题,既有公共性,却又关乎每个人;他的思考,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既有人文关怀,又没有脱离这个正在剧变的时代…… 

 

刻骨铭心的记忆、海量的中外经典阅读,镌刻出徐贲的眼界和思考,也奠定了他始终如一的写作命题:为了人的尊严,为了文明的存续,为了语言的美。

 

为此,我们力荐徐贲老师这套“人文思想启蒙系列”作品。这套作品包括四大主题,共六本书,包括:当下的启蒙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通过公共阅读完成自我启蒙、如何学会公共说理以及参与公共生活、互联网时代应该有的人文和批判精神。


这套书的作者徐贲老师,对国内很多读者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他的作品却被许纪霖教授称赞为“既是文学的、又是历史的、哲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一种纯粹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因此这套书,适合两类朋友收藏:

 

有时代责任感与公共精神,觉得自己需要启蒙。

 

已完成人文思想启蒙,但仍时时提醒自己,启蒙成果不但需要呵护,启蒙还需要与时俱进。

 

徐贲的人文思想启蒙,既有人类文明的大格局,又有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既有人文关怀,又没有脱离这个正在巨变的时代——这是“徐贲人文思想启蒙”最独特的价值所在。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徐贲“人文思想启蒙六书”,购书即赞赏小编。



▍延伸阅读

徐贲:阅读有五个层次,多数人停留在前三层

徐贲:为什么越是集体罪责,就越是难以反省?

徐贲:什么人有资格被称为“知识分子”?

徐贲:说理不是“攥紧拳头”,而是“摊开手掌”

徐贲,一个“问题型学者”的人文思想启蒙

徐贲:为何总有人乐见外人的“水深火热”?

徐贲:酒桌文化背后的从众心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