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苟且,不趋同:胡适的自由与宽容|胡适诞辰131周年

- 荐读 -
秦晖:有一位朋友现在经常骂我
重构晚清记忆:来自世纪末的焦灼与恐惧



不苟且,不趋同

胡适的自由与宽容

文:喜欢就点一  编:先知书店


今天是胡适先生诞辰131周年纪念日。半个世纪前,正是大陆人民对胡适误解最深的年代,当时的人们对他只有批判、批判、批判。改革开放后,那些曾经抛弃胡适的人,晚年重新选择了胡适,可算是胡适思想的回归,令人唏嘘不已。分享一篇文章,谨以此文纪念胡适先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这份刊物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风向标。1917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作者署名:胡适。


文章旗帜鲜明的提倡白话文,如一股清新脱俗的泥石流势不可挡冲击着当时“言之无物”的中国文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保守者看到此文暴跳如雷,大骂胡适数典忘革新者读罢此文拍案叫绝,忙不迭为胡适点赞尽管反应大相庭径。但,大家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疑问这个胡适到底是谁?


很快,北大校长蔡元培就为大家揭晓了答案。1917年夏,经陈独秀推荐北大聘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年仅26岁的胡适为教授。阮籍当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1600多年后,再一次被搬上历史舞台。胡适太年轻,以前从没人听说过,因为一篇文章就可以做北大教授?


有人公开表示:我不服。不服胡适的人太多了,国学大家章太炎的徒孙傅斯年就是其中之一。


他不由分说拉着精通旧学的顾颉刚闯进了胡适的课堂,几节课听下来目瞪口呆。这位年轻的胡教授根本就不按常规出牌,讲哲学和修辞学直接从周宣王开始。老一辈必讲的三皇五帝唐虞夏商他压根儿就没提,同学们都来问颇有威望的傅斯年:这个胡适到底讲的怎么样?傅斯年说:学问虽然一般,但路子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与学生同龄的胡适在北大站住了脚。


1919年,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整个中国上层文化圈和思想界受到了革命性震动。一夜之间,胡适暴得大名。


这一点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只有梁启超可与比肩,但梁的成名也是因为和老师康有为搞戊戌变法运动,与胡适的全无凭借、以一己之能成名大为不同。


随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版,胡适在上层文化圈的影响逐渐扩大到全国。颜值高、学问好、眼界宽、心胸广。年少丧父、寂寂无名的胡适圈粉无数,俨然成了民国时期春风得意圈粉无数的大V。


1937年,日本人进了中原。七七事变以后,蒋介石请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内阁顿感压力山大。日本国内社会舆论一致认为:应该派三个人同时出任日本驻美大使才能抗衡胡适。这三个人分别是:文学专家鹤见祐辅;经济专家石井菊次郎;雄辩家松冈洋右。


志在学术的胡适临危受命,次年正式上任。多次拜访他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美国总统罗斯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美国改变靖绥主义立场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主持正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当晚,罗斯福打电话给胡适说:“胡适,我要第一个告诉你,日本人轰炸珍珠港了。”就此,美国正式参与二战。


后来,有美国学者感叹说:“美日之间的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罗斯福受到这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胡适的鼓动。”


他在美国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期间,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四处奔走、殚精竭虑为了表示敬意和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美国各大学纷纷授予他名誉博士的头衔35个名誉博士,在全世界空前绝后。他的学问不是最好的但这35个名誉博士头衔,一个一个都是他在国际社会上地位和影响力的体现。


从26岁暴得大名开始,外界对他的质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因为某些人为的原因,他被彻底抹杀。


有人不屑地说:他只不过恰好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而已。但为什么,恰好是他而不是其他人?难道这真的只是一种巧合吗?


论学问,就连学生的旧学底子也比他好;论影响,章太炎、陈寅恪哪一个不比他影响大;论政治,梁启超、陈独秀哪一个不比他有想法。但事实上,就是这个在中西学领域均不能称为大师的胡适,完成了一个时代的启蒙。他近乎完美的满足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形象。


范仲淹说:云水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句话,一定是为他量身而作的。


宽容见性,大善于身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始终保有一份温和、理性与包容的态度。当同时代的学者们都忙着全盘西化时,他提出“整理国故”的理念,批评他们眼光狭隘,只从“有用无用”的功利角度出发。当同时代的旗手们都忙着在报刊上互相攻击时,他却担心这种不容忍的冷酷态度会影响下一代的人生观。

最早的时候,他和鲁迅、陈独秀共同提倡白话文。鲁迅在早期的文章中多次赞誉他,后来因为政见不同,大家渐行渐远以致分道扬镳,鲁迅的投枪就朝这位昔日的战友身上扎来,一而再再而三地讥抵他,但他总不说话。

1936年,一生以反鲁迅为志的女作家苏雪林大骂鲁迅“人格卑污”“心理完全变态”。这时,胡适站出来告诫她“不要攻击其私人行为”,并对鲁迅一生的功绩做了坚决肯定。
 
1917年,归国任教北大后不久,在母亲的安排下,胡适回到老家安徽绩溪迎娶了江冬秀。虽然包办婚姻他也反抗过,但终因“不忍伤几个人的心”而选择了接受。江冬秀是出了名的母老虎,而且眼翳、小脚、爱打麻将、没什么文化。但胡适一生对她包容,每次她发脾气大喊大叫时,他就借漱口之名躲进卫生间里去。

见过江冬秀的李敖曾感叹说:“见过江冬秀,才知道胡适的伟大。”人家笑他惧内,他就搜集从古至今的惧内故事。还发起怕太太协会。江冬秀爱打麻将,他就专门找人陪她打。江冬秀写出错字百出的家书,他就高兴的作诗来夸奖她。天才作家张爱玲曾羡慕的说:“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是罕见的幸福的包办婚姻。”

无怪乎著名史学家唐德刚说:江冬秀“成了传统中国最后一位福人。”
 
胡适一生,曾与学界泰斗梁启超有过两次交集。第一次是1921年,梁启超请胡适为自己的《墨经校译》作序。胡适很真诚的写了一篇序,对梁启超研究墨子的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很直率的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梁启超嘴上称赞胡适“极纯笃的学者风度于学风大有所裨”。出版时却把胡适的序排在了最后,而把自己反驳的文章放在了最前面。

第二次是1922年3月,梁启超赴北大三院演讲时评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先褒后贬,言辞极为犀利刻薄。评论完,留下一段时间让他答辩。胡适大度而谦虚的说:“我希望多得不同观点,再希望将来的学者加上考虑的功夫,使中国哲学史不被一二人的偏见遮蔽了。”

后来在日记中提到这两次交锋,他写道:“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


大学者陈之藩曾说:“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不在春风中陶醉的。春风是爱物的,长者是爱人的。胡适先生是长者。”

这句话应视为对胡适一生为人的最好注解,《水浒传》里,及时雨宋江是江湖通行令。而在民国,“我的朋友胡适之”才是,无论相识与否,大家都喜欢说这句话。他曾先后资助林语堂、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季羡林、千家驹等一大批才子,后来这些人都成为栋梁之才。

对青年才俊如是,对走卒贩夫也一视同仁,卖烧饼的鼻子里长了瘤子没钱治来找他。他立即写信给医院院长:“这是我的朋友,一切费用由我来承担。”他还是民国史上一位热心的红娘,先后为150多对新人证婚。
 

胡适书法

胡适的宽容,不仅是对人对事对学问,对社会也是一样。他一生热爱自由,无党无派,故而最能中立的来看待社会形态。

他敢在国民党政府里为清朝废帝讲公道话;他也敢在国民党政府里从政;对受资助者,他从来都是施恩不图报。他说要“长留利息在人间”。他受新思想影响至深,却接受了包办婚姻。

季羡林在回忆他的文章里写道:“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满面笑容,对教授是这样,对职员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过他摆当时颇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

《道德经》里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善隐身,厚德载物。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君子从容,一生自由

1955年,胡适从美国写信给李济透露了自己想回台湾的想法,李济帮他在南港傅斯年图书馆附近找一块地,他想盖几间小房子安心写作。蒋介石知道此事后,立即表示愿意在中央研究院附近拨一块地给他建房。胡适受到消息后坚决反对,蒋介石对胡适的“礼遇”可谓是数不胜数,早在大陆的时候,他就经常以私人名义邀请胡适吃饭,还三番两次请胡适到国民党政府中从政。

甚至有一次提出请胡适做总统,自己退居行政院长。但胡适深知文人与政客根本不可能成为朋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为所动。
 
1959年,蒋介石为连任总统。准备修改对其连任构成威胁的《中华民国宪法》,取消不得连任超过两届的规定,胡适多次沟通无效后。在1960年2月20日,发表声明公开反对蒋介石违背宪法。并拒绝担任即将召开的“国大”主席团主席之职。蒋介石为此恼怒异常,其子蒋经国甚至有“收拾”胡适的打算。但慑于胡适在国际上的威望,没敢动手。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纪念馆召开会议。一个月前刚出院的胡适也要来参加会议,医院方面打算派医护人员来现场照顾他。他还打趣说:今天的会是喜,你们一来,像要办丧事似的。

下午六点半的酒会上,一些院士要告别,胡适一手端着酒杯,一手要跟告别的人握手。他转过身来,似乎要和别人说什么,突然身子一晃,向后倒下,脸上的笑容似乎还没有完全消失。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声震海内外的胡适先生,再也没有醒来。

胡适去世当晚,于右任、蒋经国等103人即组成治丧委员会。3月1日,蒋介石亲往祭吊颁赠“智德兼隆”匾额,并亲自手书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3月2日出殡路上,从台北到南港,家家燃香、户户路祭、沿路送殡的人加起来有十余万之众。这些人中,有达官显贵、有文人雅士、也有布衣白丁。江冬秀在悲痛中对儿子动情地说:“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哟。”
 
从新文化运动到离世,在几十年的论战里,胡适始终秉持自由宽容的理念。他热爱古代圣贤,但不浮夸遥远的光荣;他看好近代中国进步,但又深知我们民族的弱点。他用世界的水准,不断衡量我们民族的内心和生活。无论什么年龄阶段他都逆着风向,挺身高呼、独立自由,力图再造文明、复兴民族。

形骸终要化灰,陵谷也会变易。但他一生自由宽容的思想带给我们的光明,将会一直照耀着我们。



殷海光曾有断言:“当胡适处境艰难而胡适思想被人人喊打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陷于不正常的艰难窘境之中;当胡适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胡适的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则走向通往自由的健康之路。”


胡适,至少有三点,让我们受益无穷:


◎思想。这一点如余英时老师所述。胡适先生对“健全的个人主义”、护宪、自由主义等的思考,以及对乌托邦主义、辩证法的批判,至今振聋发聩


◎时代。从1917~1962年,胡适无论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于中心地位,他一生触角所及比同时代任何人的范围都广阔,因此他观察世变得角度自然也与众不同。所以读他的书,就是读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方法。主要让我们看到胡适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思想启蒙导师,他对社会、个人、文化、学术有哪些看法,他为人处世、做学问、看世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正是胡适成为“大家”的关键。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读懂胡适专题”:包含罗志田著《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近代史学大家唐德刚先生著《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精装版(赠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读懂胡适的“再造文明之梦”:胡适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可以说是胡适人生的关键词。他把自己的新诗集也命名为《尝试集》。可以说,“尝试”二字,包含了胡适的“再造文明之梦”,读懂了胡适人生中的“尝试”,也就读懂了胡适对于今天的意义。这是一部关于胡适研究的代表作,一部具有独到见识和洞察力经典之作。可以说任何想认识胡适、认识胡适的时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胡适先生无保留自述:《胡适口述自传》是胡适先生与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先生两代大家的合璧之作,是后学与先贤的思辨录,呈现出一代学人胡适的多面肖像,还原了胡适先生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缺点的真实形象,是了解胡适其人其学的绝佳入门书。《胡适杂忆》是唐德刚以自己的回忆和胡适日记的记录为材料,对胡适一生中的众多问题写出的回忆性文字,对胡适在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成就提出了独特见解。

◎为古老文明,点亮现代化之路: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等等普遍价值的实现,而且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这一基本方向即使在今天的也还完全适用。胡适的著作值得反复再读。这套《胡适文集》内容特别全面,相关章节未作删改,保留胡适思想的原汁原貌;而且装帧典雅精良,美观大气,校订专业,大大提升了编校质量,是迄今胡适著作最为精审的版本,装帧典雅,极具收藏价值和馆藏价值。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独家好书,赠独家书: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延伸阅读

胡适被忽视的三大贡献

胡适:好政府必备的三个条件(振聋发聩)

“新无知时代”的三大病征:上游失责,中游失序,下游失智

齐邦媛:知识分子首先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

平庸之恶的三大特征:跟风、顺从、不思考

何以《资治通鉴》后再无《资治通鉴》?

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野夫:怀念《恋恋风尘》里那个温润如玉的翩翩少年

什么制造了“伪专家”: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木心:孔子,既不足以称哲学家,又不足以称圣人

重构晚清记忆:来自世纪末的焦灼与恐惧

一代明君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反政治叙事大师:没有谁能控制一切

秦晖:有一位朋友现在经常骂我

这本书真心没有想到能在大陆买到

茅海建:出版社的朋友建议改个书名,我立即要求将稿件收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