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旨:尊严!
编者按:本文为寒川子为其年代小说《商会风云》所做的自述。继系列畅销书《鬼谷子的局》、乡土长篇小说《四棵杨》之后,寒川子转战清末民初的上海滩,围绕辛亥革命,前后跨越12年,在一场精彩纷呈的商战故事中,重现民国时代商业文明的底线与尊严。
尊严不同于脸面或面子。中国人一向崇尚面子,但面子不是尊严,因为尊严讲的是里子。面子是一个人的外在强势展现,尊严是一个人的内在强势展现。面子是威,尊严是德。
今天的我们,越来越多地怀念过去,怀念民国,原因无他,今天的我们过得不是越来越好了,而是越来越差了。这个差不是表现在财富的拥有上,而是表现在价值的追求上。
具体表现在:我们囊中有钱,心中却缺自信;我们外在张扬,心中却少自尊;我们越来越顾及面子,却越来越丧失里子。
前总理不止一次讲过,要让中国人活得更有尊严。所谓更有,就说明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尊严是不够的,是有缺失的。在许多方面,我们甚至没有尊严。
我定下主题,即以尊严为内核,以上海总商会为背景,以上海金融业(由钱庄到银行)为主场,勾勒出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行动弧线。与此同时,我将上海滩的交错势力划分为五大阵营:洋人、清政府、工商行帮、革命党、江湖帮派。
我在全本故事中所力图展现的其他四个副题,民生、制度、品格、理想,均绕此核旋动。
乍一看,四个副题都很空,都很大,也都像是陈辞滥调。然而,就我所看过的故事作品而言,能将之全面展现出来的实在不多,因为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
我在本书中尝试用讲故事的手法将上述四个方面逐一诠释,并让它们分别指向最终的故事核,尊严。
清朝末年,民不得生,起因于民族不得生,清政府没钱了。从1840年起始,清政府一而再地与列强对抗,无论哪一次战争,程序几乎是一致的:诱因-宣战-发动-对战-战败-谈判-割地-赔款,且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赔款数目也越来越多。这且不说,一场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的太平天国运动更将中国的南方掏空,而南方诸省从清初开始,就是政府的主要粮仓和钱仓。
清政府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帝制专权的体制腐败。国难加剧,腐败也加剧,可谓是民不聊生,尤其在南方。如何振兴工商,让国人得生,是当时有志之士的共同愿望。孙中山提出的三大纲领,其中之一就是民生。民只有得生,方得尊严,民生是实现国人尊严的基础。
清政府对外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归根结蒂,是制度失败,是大一统的帝国体制与新兴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之争的失败。与大清极其近似的日本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果断改制,经过明治维新,后来居上,强大起来。但中国的改革之路走得却很艰难。
洋务派(无论是南洋还是北洋)的多数汉人极力主张改革体制,但政府是满人的,满人出于自私与自保,舍不得放弃既得利益,终致举步艰难。日本的成功对中国的文化人具有震撼作用,即使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也是以日本为研究对象,作为革命基地。
当时,意识到制度失败的不仅是革命党人,也有各地的文化人,甚至有满汉官员。尤其是在晚清末年,立宪之风甚嚣尘上,清政府被迫答应立宪,但已迟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社会是以规矩(外在的约定俗成)、道德(内在的约定俗成)为约束和衡量准绳的,而制度远远超越道德,超越规则,是矫正人情社会的利器。
此故事旨在探索:大至国家层面,小至商业领域(金融业)和民间社团(上海总商会),制度建设均为重中之重。制度是保障团队(商会、公司、行帮)尊严的前提,也只有制度,才能约束威权(专制),而威权是所有社团与组织的公敌。
品格即人格,品格的高下决定人物的格局。本故事旨在立人,旨在塑造不同的品格,让他们相克相生,相辅相成。品格有高低之分,格局有大小之别,然而,品格无论高低,格局无论大小,在那个时代,都还保留底线,而这个底线,正是华夏文明数千年文明基因的传承。这个底线,也正是民国时代的魅力所在。
今天的我们,在物质上越来越富足的同时,精神上却越来越多地抛开品格这个底线,莫说是高,连个低也失去了。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失去品格,变得无品。无品即无耻,而无耻之徒不谈尊严,只谈威严。此故事力图刻画各种人物的不同品格,让各种品格相互碰撞,启迪今日的我们去思考一个事实:威严来自于权势、财富、武力等外在力量,尊严来自于品格这一内在力量,而决定品格高下的是私欲(我执)的多寡。
今天的我们不谈理想了,即使谈,也多与物欲相关,孰不知,理想是在精神层面,是某种程度上的境界追求。清末民初,列强环伺,民不聊生,如何面对“家国天下”的困局几乎是摆在所有志士面前的人生课题。换言之,那个时代的文人,包括大部分工商界人士,存有一个共同理想,就是如何在多难之秋,以实力兴邦,以实业救亡。
实业救亡不同于革命,它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洋务运动来恶补大清的科技工商之失,达到富国强兵之目标;二是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或模仿日本,走君主立宪之路,或模仿欧美,建立一个由制度取代人情的完全西式社会,从而扫清发展实业的体制障碍,或彻底颠覆大清,建立一个完全由革命党人主宰的新型国家,新型社会。
本故事试图展现的正是活跃在上海滩上的一群人物,他们存有的共同目标是实业救亡,但在如何救亡方面,却又各行其道,各衷其是,从而形成剧烈的戏剧冲突。所有人物指向一个共同点:这是一群有理想、有人格魅力的民国人。
在筹备这个故事时,我从各方面收集到数千万字的原始素材,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上海租界史、上海工商业发展史、上海总商会史、上海金融业发展史、上海证券业发展史、旧上海各种企业家传记、旧上海青红帮、旧上海洋泾浜、革命党早期活动材料、清末民初国情材料、旧上海文学读本、关于那个时代的学术论文等,包括不少地图和视频。我还一度在上海浦东图书馆泡有半月,天天翻阅1910年前后的上海《申报》,尽量使自己沉浸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日常中去。
我在创作中追求的一贯原则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复原其精神真实。此故事也是如此。
有基于上述材料,《商会风云》所涉及的几乎所有事件,都是有史料依据的,诸如:大米之战、庄票风波、抵制美货、橡皮股灾、挑战洋拳师、光复上海、激战江南制造局、抵制袁世凯停兑令等。整个故事的主脉,商会成立及其发展过程,上海银业由钱庄到银行的发展过程等,也都是循依原始史料。我所做的,不过是将这些史料打乱次序并重组,使之升级到文学。
由于故事与真实之间的出入较大,为避免争议,我采用文学虚构模式,尽量避免事件人物以真实身份出现,而是将诸多不同事件,压缩进辛亥革命前后约十年的时间里,将不同历史人物,压缩在少数主人公身上,以尊重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前提,对各个事件的缘起及过程,进行文学重构,使其服务于此书所预先设定的主旨。
是以,无论事件和人物,我们都可在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就人物而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剧中人物去猜度相对应的历史人物,譬如,盛宣怀,朱葆三,陈其美,严信厚,张啸林,黄金荣……
主角伍挺举则是上海滩那个时代多个人物优秀品质的合成,我们可从他身上看到张骞、叶澄衷、虞洽卿、宋汉章、陈光甫等一系列民国上海滩商界巨人的影子。
可以这么说,此故事的背景是真实的,事件是真实的,人物也是真实的,只不过我在此故事中所侧重的,是人物的精神真实,而非其客观真实。
换言之,此故事所展现的,是人物的内在真实,而非其外在真实。
晚清的大上海,风云变幻,鱼龙混杂——这里租界林立,帮会横行,白道、黑道、革命党、小刀会和洋行遍地......
《鬼谷子的局》作者寒川子2021长篇民国商战小说《商会风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继系列畅销书《鬼谷子的局》之后,转战清末民初的上海滩,从金融业入手,书写上海总商会的前世今生 。
寒川子的《商会风云》是一部了解上海总商会历史的百科式长篇小说,写的是一场大上海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记和金融保卫战。20世纪初,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一场发生在上海滩的金融大战即将打响。甬商、粤商、洋商,各方势力龙争虎斗,互施绝杀。谁能冲出重围,一击制胜?风起云涌之际,上海总商会呼之欲出!近现代中国商业文明的序幕,由此拉开……
▲寒川子《商会风云》目录
《商会风云》呈现的是一群活出民族尊严的中国人。这套书通过四个出身、经历、志向、结局都不同的男主角,来分别代表尊严的四种境界,通过围绕“商会”如何整合的过程,来试图解释和思辨整套书的核心问题:
· 到底是一家独大的单一平台更有利于发展?还是各商帮行会和谐相处的共生平台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 到底一个团体的尊严是来自于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威权,还是来自于扭结这一团队的制度或程序的正当性呢?
《商会风云》虽是小说,它所依据的史料却是真实的,并且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也是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寒川子的小说不仅是小说,而是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已经被我们遗忘在历史里的价值追求。
读这样的小说,不仅读起来酣畅淋漓,可以沉浸式体验民国商战的惊心动魄,更能在精彩纷呈的故事中体会民国商业的精神,找到现实里已经消失的“底线”和“尊严”。本书为先知书店独家好书,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一并选购“寒川子作品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