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6:自然教育的殊途同归,从重新认识一座山开始

张诺诺 缙云风物
2024-09-04

周四我在朋友圈对《缙云山维管植物原色图谱》的主编陈老师说:“春暖花开了,可以刷山了”时,我绝对想不到第二天我会经历什么。体力和脑力被双重暴击过的我,在昏睡了十几个小时候之后,终于活转来了,把新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写下来。在写正文之前,特别想说:没有充足的体力、脑力和心理准备,不要随便约大神级老师刷山。你的两小时路程和老师的两小时路程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你说的植物和老师眼中的植物不是一回事,甚至更有可能,你说的山和老师说的山都不是同一片山


空心泡是不是蓬蘽,为什么那么难回答


陈老师、飞飞老师和我在公交车后排落座,我问了一个让我有点困惑的问题:“空心泡是不是蓬蘽?”因为去年初在缙云山拍到了特别像蓬蘽的植物,在写记录文字的时候就自动把它鉴定成蓬蘽了,和陈老师一起研究缙云山植物的熊驰老师看到推文后,指出蓬蘽实为空心泡,缙云山没有蓬蘽。但我查了植物志依然看不出二者的区别,这不遇到陈老师了,赶紧问问。


然后我的脑力就开始被暴击了,一堂信息量极大的分类知识课在公交车上开始了。


陈老师说,他也没法确定,这是因为分类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了,一个种植物存在于世界上,并不是为人类而生长,所以本身没有名字。因为人类需要,才给它命名,一开始是世界各地你叫你的,我叫我的,所以同一个物种有许多名字。然后出现了分类学家,慢慢把它们分门别类记录起来,这里也有很多不同的分类体系,随着人类对物种研究的发展,很多体系是被淘汰了,其中林奈发明的双命名法,因为用到了拉丁语,这种世界上唯一一种不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因此这个体系被运用得最广。


空心泡


“这么说,蓬蘽和空心泡都是有对应拉丁名的?”我还是很想知道这个问题。陈老师继续上课,理论上来说,每个物种都有唯一的拉丁名,但是,怎么确定拉丁名对应的物种就是中文名对应的物种呢?这就很难说了。因为语言很复杂,尤其是中文,太容易产生歧义了,一个物种对应多个名字,多个物种共用一个名字,这都是非常常见的。


等等?植物志上不是还有中文名吗?难道不是唯一的?陈老师说,当然不是了,中文名是研究者定义的,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的时候采纳了不同的中文名,只不过其中大部分都约定俗成用那一个了,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整合的。所以中文名并不是学名,和物种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中文名也并不比各种土名高级,只是书面用得多。“那陈老师是怎么认它们呢?”“看拉丁名。”


缙云山的梅花


沉默了一会儿,我试图把话题拉回来,因为蓬蘽和空心泡的问题还没有答案,我是一贯刨根问底的。陈老师说,这就更复杂了,得从分类史说起了。就拿蓬蘽来说,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就写到了蓬蘽,但是没有做细致的分类研究,所以有好几种类似的悬钩子都被称为蓬蘽,因为他没有做悬钩子属的研究,不敢确定的说哪一种就是蓬蘽了。


物种定名,漫长而孤寂的事情


路过一棵樱桃树,陈老师停下来拍照,一边拍一边给我和飞飞老师讲解怎么拍物种照片。我之前拍的常见物种虽然特征是有了,用于日常科普是没问题的,但用于研究记录的话,则完全不够。


植物最常用的鉴定特征是花和果实,从一朵花开始,正面,背面,侧面拍完,再拍花序、芽、叶子正反面、花枝,再退一步,拍树皮,再退,拍整个植株,还有生境。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采集一些标本,回去用高倍镜拍花粉和内部结构。虽然不同的物种鉴定特征不同,但是这样拍了之后就比较全面,漏掉特征的情况就会少很多。


陈老师在演示拍摄方法


说着说着又说到分类问题上去了,才发现这背后的问题浩大而深邃。如果想要让物种-拉丁名-中文名一一对应起来,就需要去考证某个名称确定且只指某个物种,这就需要穷尽这个物种相关的名字,以及这个名字可能对应的物种的国内外有史以来的资料。这样的话可能就要从民国甚至清中晚期开始考证了,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就非常复杂了,地貌地名的变化,资料的缺损,语言文化的变化等等等等,都是影响因素。就好比重庆的紫堇随便什么土地都长,姿态散乱自由,而杭州的紫堇通常长在石头缝里,姿态收拢优美,你得去验证重庆的紫堇和杭州的紫堇是同一个物种。


紫堇


此外还要考虑整合的意义,有些物种个体差异是比较大的,整合了中文名后,是否还有利于物种研究和利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好比桂花,中文名是木犀,目前桂花就有金桂银桂丹桂,可能就得去证实它们都是同一个物种,哪怕用分子生物证实了是同一个种,老百姓也不一定接受啊,这花色都不同,怎么可能是同一个物种呢,一点也不方便生活,还是叫金桂银桂丹桂吧。


但是如果不整合,也会有很多问题,许多新发物种或者地方模式物种,和已发物种重合了也不知道,会多出许多重复研究的工作来。现在有了网络方便多了,长远来看,物种名称的整理整合也是大趋势了。


尖距紫堇


说到研究的过程中的问题,光穷尽资料的难度就听得我目瞪口呆。且不说国内外资料的数量和查找难度,找到了资料阅读和分析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物种鉴定都有问题,但无论什么水平的资料,只要相关都不能粗暴的筛掉,哪怕一百篇里90篇都是废话,也得分析清楚为什么它们不可信。


我已经无言以对了,因为我的额头已经出了毛毛汗了,这是我大脑的cup高速运转在散热。知道陈老师他们做一个项目的时间通常以五年十年为单位时,甚至为现在有了网络可以不用一点点翻纸质资料就欣喜不已,心里默默的肃然起敬。我很清楚这样的项目资金其实不多,而陈老师说有的国外高质量文献查一篇就要50美金。


我在心里默默感慨,这样长时间超大工作量的投入,没有多少人受得了科研的孤寂。陈老师倒对此不在意,很快乐的说人一辈子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体力暴击,我再也不敢乱用“刷山”


我们走了许久,还没有到山脚下,我似乎感觉到了不对劲。


“陈老师,这些山脉都是缙云山的后山吗?”

“是啊!”

“那我之前爬的缙云山呢?”

“喏,顶部那几个连着的小山包,你看到没有?那是缙云九峰。”

“我们要从这个山脚爬到山顶?”

“对啊,也不全是,不用爬上那几个小山包。”


我一时语塞。这么说吧,如果整个缙云山脉是一顶帽子,我们现在在帽檐边上,而我以前爬过的缙云山,就是帽子顶上一朵装饰的小花,我每次是坐车到顶上,爬完了那朵小花而已。想到头一天晚上我只囫囵睡了两小时,看到这巍峨的群山,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了。



缙云山是真的美,青山如笑,重峦叠嶂,逶迤秀美。山顶到山脚海拔落差600米左右,植被的层次丰富,从上到下色彩分明。同行的飞飞老师不由得感叹:“我看青山多妩媚。”顺口搭一句:“青山看你也一样。”大家大笑起来。一路上陈老师健步如飞,走着走着就不见了,因为不知道被路边什么植物吸引了。我也一样,一路上:“那个花是什么,这个草是什么,等我一下,我拍一下这个。”


缙云山的山势很陡,后山少有人走,路在蕨类丛中若隐若现,陈老师一边开道,一边给我们介绍各种植物和它们背后的故事,真的是十里不同天,在杭州枉自有一个“植物达人”的称号,在缙云山里,我完完全全是个睁眼的瞎子。但是这不影响我的好奇之心,一路上我随时被紫金牛科的月月红的果实、萝藦科的蓝叶藤毛茸茸的种子吸引,还有开花的毛叶木姜子,也很吸引人。


蓝叶藤的种子


陈老师是来采集两个物种标本的,找到第一个物种的时候,发现果实太高了,但没有带高枝剪,于是毫不犹豫爬树上去了。而我睡眠不足的后果也暴露了出来,身体十分不适,此时距到山顶才完成了六分之一的路程。于是大家照顾我,放弃寻找其他物种,择路返回。这让我十分内疚,行前准备太不充分了。


采集标本的陈老师和飞飞老师


下山的路也是披荆斩棘的,而且坡度也不小,牵着藤扶着树才能下到下一段。我竖着扔了一根树枝,只见它沿着山壁一路滑了下去,难怪重庆石柱县的民歌里会唱“岩上砍柴岩脚梭,一梭梭到喜鹊窝”,喜鹊住在高枝上,岩上的柴窠可以落到喜鹊窝里,可见山势之陡峭。“这样的山,连路都没有,除了做科研的,还有谁会上来呢?”“砍柴的。”


自然教育,不同手法殊途同归


下到山脚,择菜的老头老太太们纷纷和陈老师打招呼,我很惊讶,他们都认识你啊?陈老师笑笑,这条路我都走了二十年了。下山后陈老师也没闲着,带我们去看附近煤窑的旧址,回去的路上还不断给我们指这个山上有什么,那个山上有什么,这里是针叶林,那里是混合林,下面是阔叶林,植被这样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对环境有什么用的作用,如果要保护应该怎么做。


陈老师是真的一点架子都没有,甚至有点话痨的潜质(这句是夸奖),恨不得把整个缙云山装进我的脑子里。他的思绪像一趟高速飞奔的列车,我要集中注意力听才能跟上他的思路。这一趟下来,我有一种被大神端着碗追着喂饭的感觉。


落葵薯


我们一边往前走,缙云山脉就一边往后退,绵延不断,像走在画卷里一样。大家不由得感慨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习大大说的真对。陈老师也感叹,自然知识和环境保护理念多数都在专家手里,如何使它们能够到达公众,实在是一个难题。


我感受到了专家与公众认知之间巨大的差异,一边走一边思考体验式环境教育在这其中可以做些什么努力。看到路边有一棵漂亮的树,在陈老师眼里,这是什么物种,有什么特征,在生态环境中处于什么位置,如何保护它,如何适度利用它,如何让公众知道这些。而在我一个自然体验师眼里,这棵树用五感来表达是什么样的,白天和晚上有什么不同,它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它能带来怎样的美感和情感体验?怎样使它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活动中?了解它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我突然发现,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一直以来,我觉得保护环境这个目标是大而抽象的。今天发现,这其实是具体的,体验式环境教育通过培养人的情感意识,使人产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从而产生行动。而科普式环境教育通过知识和意识的增加,促进行动产生。无论体验式还是科普式,都是手法,最终的大目标却是殊途同归的。


普通人做的事情似乎对环境影响很小,但聚起来就是大江大海。去影响更多的普通人,这也是缙云山管理局、陈老师他们,还有无数环境保护工作者和自然教育从业者们正在做的事情。大家都在为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而努力着。


回看缙云山,想到我问的那个问题,这样陡峭的山,连路都没有,谁会上来?答:做科研的和砍柴的。心里就充满了敬意。



全文4355字,感谢您耐心阅读。如果觉得有收获,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讨论赞赏哦!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5:情意领域,自然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大年初一,从画完第100张绘画练习开始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4: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演练场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3:真正做教育的人,终有立足之地

参观了百年前的博物画展,还收到一本珍贵的植物图鉴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2:有自然之友至远方来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身边的自然系列读书如行路系列视频系列猫咪张念九的专栏过日子系列尘世间系列在自然里玩系列浮生偷闲系列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缙云风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