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4: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演练场

张诺诺 张诺诺的缙云风物 2022-06-08


年末参加了盖娅自然学校的盖帮大会,今年的主题围绕食物展开,是离生活最近的话题了。在完成十个关于食物的探索任务后,对食物与生活的关系又多了一层思考。之所以说“又”,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可能有发现,去年和今年,过日子专栏是更新最快的,这倒不是因为我沉迷于吃喝玩乐不可自拔,其实是我在这个比较迷茫的人生阶段里,有意识地探索日常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三对关系中的作用。因此,借着盖帮大会活动总结的机会,也顺便把我的探索和观察结果做个总结和记录。 



01:懂得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前两年我在比较迷茫的人生阶段里,即俗称的“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状态。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深度的生活参与者,因此观察到许多生活中不解的现象,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同时,从小到大我接受的理念都是递进式的,比如等你考上大学就知道了,等你工作了就知道了,等你结婚了就知道了,等你有小孩了就知道了。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一层一层往后推的,但是,当我真的站在“等你XX”的阶段,才发现那些困惑从来没有消失,它们只是堆在那里,皮笑肉不笑地看着我而已,而且,没有答案等着我。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矛盾无处不在,生活中也就随处发生着教育的作用。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利伯蒂·海德·贝利也说:“教育最高的目标,就是使人对生活保有热情。”


道理我都懂,那为什么我还是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困惑呢?于是我停下来反思了一下,好像我们接受的教育理念其实是远离生活的。举个例子就很清楚了,城里孩子多少都听过这句:“家务我来做,你的任务是学习。”而我经历和观察到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虽然可以充分参与打理生活,但是这在父母那一代人口中,是被当做苦差事存在的,好命的人应该什么都不用做就有吃有穿。——这同样是一种与生活的隔阂,同时也会产生对生活本身的认知偏差。



原来,我们都在生活,却严重低估了生活的价值,于是我开始好好感受过日子这件事,并开了个新的栏目“过日子”顺便做记录。


02:生活即教育

过日子是一件丰富而充满乐趣的事情,尤其是在我做了一系列断舍离后,再也没有人随随便便对我指手画脚后,我简直是撒开了在玩。


密蒙花糍粑


传统美食方面,包包子做馒头,腌腊肉灌香肠,炸酥肉蒸烧白,发豆芽卧腐乳……把我小时候想做的美食都完美复刻了一遍。美食探索方面,各种异乡特色也有尝试,做观音豆腐,拿密蒙花染黄糯米糍粑,包叶儿粑,蒸槐花饭……我十分喜欢汪曾祺的书,他在《四方食事》中曾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技艺解锁方面,给老人钩帽子,给小侄女钩全套衣物,给师友们钩胸针钩毯子,既代替手机缓解焦虑的情绪,又在出成品的时候获得成就感,更在赠与时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观音豆腐


最大的收获是在人与人的方面。在我认真感知生活方方面面之后,对自身和他人的觉察也敏锐而客观起来,人与人相处的逻辑忽然变得清晰,而困使我困惑多年的问题也就有了自己的处理准则,人际关系的断舍离也就自然而然了。


03:教育是如何在生活中发生的

作为一个严格践行“教育是用来教育自己的”理念的人,思考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的事。


这两年除了寥寥可数的几次在外就餐,我一直自己做饭,因为我发现了附近的菜市场——一个神奇的除了可以买到南来北往的食材,还可以买到本地时令特色食材的地方。十里八乡农人们带着自己种的菜一大早汇集在河边早市,这些菜没有那么整齐划一,用稻草捆扎甚至随意散乱堆放着,却总有勃勃生机。农人们多开朗,自卖自夸是必备的技能,讲起自己那片的风土人情也头头是道,买的次数多了,十里八乡农产品地图也就在脑海里画好了。



这是一个收获直接经验的过程。一是食材本身的生命力,新鲜、本土、没有过度包装;二是农人对待自己种的菜的态度,热情、自信、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三是农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多数是积极的,对他人的态度也多数是开朗的,我不止一次听见卖菜的阿姨说:“快买嘛,买了我把土腾空了,又好再给你们种新的。”也可以轻易碰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着自己的菜来,如数家珍地说自己几点出门,家里还种了些什么。哪怕遇到了挑剔的买主,处理矛盾也可以四两拨千斤:“哎呀,你不买别人要买。”化风波于无形。直接经验是最有感染力的,不知不觉我的社交恐惧症都好了很多。



而在各种技艺解锁过程中,是可以不断试错的。比如做面食,我就经历过那个段子“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并且还中途还去买了一次面粉。但是没人骂我啊,哈哈哈哈哈。一次次试错过程,经验慢慢积累起来,后面随便做都不容易失手了。这个解锁技艺的过程,增加的不仅是做面食的经验,还多了对自己失误的接纳。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接纳宽容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把小时候想做的传统美食都复刻了,大多数是一次成功的,成就感就不用说了。


朋友圈为证啊


外在的直接经验感染和解锁技艺的内在成就感共同作用,会有神奇的效果,那就是我发现过日子是动态而灵活的事,而非天然就划分好喜怒哀乐的静态网格,那么还是有不少具体事情是可以由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这些自己能够掌握的事情或许很小,但一点点做下来,就会获得对生活基本的掌控感,这些掌控感最后会反哺自身,让虚浮的内在自我变得坚实起来。


04:感知力和边界都迅速扩展

当内在自我变得坚实起来后,最典型的特征是不再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确性而握紧什么理论或者观点。松开了紧握的手心,把目光投向周围的自然、人和事,感知力会迅速张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观点都汹涌而来。一开始或许并不适应,很快就会放下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尺,开始逐一感知它们,当不同的观点可以在脑子里共存时,就离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越来越远了。亚里士多德曾说:“受过教育的标志是可以去思考一种思想,而不去接受它。”



同时,感知力也会从对自身延展到对他人,同理心会增长,看待他人也就多了客观,在对待他人上也就多了选择的主动权。


在教育史上,对教育与生活的讨论,有一对经典的观点,斯宾塞的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认为教育应该为人们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后者认为教育是服务于当下生活的。这两者都不完整,因为教育既服务于当下,又指向未来。陶行知汲取了杜威的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更指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内在联系,更切中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本质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演练场了,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实践间接经验,可以发展人的社会性,还可以关注人的内在,使人全面发展。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老人家并不识字,却可以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了。理性和智慧的增长,如果不能反哺生活,就不会有热情的产生。我们求知和思考,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脱离生活独自存在,而是为了更加深入地和生活连接,和他人连接。


这时候再看利伯蒂·海德·贝利的话:“教育最高的目标,就是使人对生活保有热情。”就没有那么难理解了。我们来自生活又复归生活,生活才是我们这一切理性活动的目的地。



用我喜欢的作家和菜头的话结尾吧:“如果有可能,我建议经常把目光拉回来,拉到近处,拉回到生活中去。养一盆花是好的,做一顿饭是好的,叠一次衣服是好的,不看手机专心吃一次饭是好的,周末上午清洁一次地板也是好的,对于生活的热情来自生活本身。”


去好好生活吧。



全文3471字感谢你看完。如果觉得喜欢,点个再看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赞赏和留言哦!



点击下面的链接,还有这些


在盖娅参加培训是怎样一种体验(中级体验师版)

在盖娅参加培训是怎样一种体验(初级体验师版)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3:真正做教育的人,终有立足之地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2:有自然之友至远方来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1:认识只是过程,接纳才是终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0:在盖娅实践研修营做辅导员是怎样一种体验?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9:观察中忘记了物种的名字,会发生什么?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8:成长记录袋,好用的自然教育评价工具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7:关于“这个有什么用?”的思考和一个答案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6:“新活动”不应该是自然教育的特色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5:自然观察-偷菜的小飞贼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4:江边滩涂探索记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3:目标游离模式——自由活动也有章法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2:从卢梭开始试谈自然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区别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1:浅析自然教育活动中的规则问题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身边的自然系列读书如行路系列视频系列猫咪张念九的专栏过日子系列尘世间系列在自然里玩系列浮生偷闲系列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