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丨45:探亲小叙,重启人生永远都不晚
今年五一因为部分活动改期,我难得的拥有了一个在节假日的假期,家人们也正好有假,于是就回老家探亲了。半小时高铁的回家路,因为堵车生出许多曲折就不表了。这次回家让我十分开心,发现每个人都走到了人生新的阶段。这几天的休假,也让我有了一次缓下来思考人生进程的机会。
01
母亲的菜园梦
中午的时候,母亲在家庭群里炫耀她今年新收获的第一批豆角,这是她在成都帮弟弟带孩子的第三个年头。这两年多的时光里,她从零开始完全适应了周围的环境,结交了不少小区里的朋友。现在脚步也探索到了弟弟家小区周围以外的地方,还结识了一群菜友——在离小区大概3公里的荒地上,一起开垦菜地的朋友。
母亲已经完全适应了成都的生活节奏,可以很好的安排好弟弟弟媳上下班与自己休息之间的衔接,也摸清了两代人同处一屋的边界,看得到彼此的优点,体谅得到对方的难处,日子也就过得开心顺畅了起来。
和父母一起带小侄女去附近的游乐场玩,小侄女在游乐场爬上爬下一点也不怯,在决明子池玩也可以沉浸专注。被别的小朋友推摔了立马打回去,不哭不闹接着玩。被别的小朋友抢了玩具,追着人家要拿回来,情绪稳定不卑不亢的。
更惊喜的父亲母亲的态度,非常淡定,既不会太过紧张生怕小侄女吃亏,也不再唯唯诺诺,生怕得罪了别人。这与我小时候受到的“传统教育”相比,完全是颠覆式的。父亲和弟弟在旁边看着娃聊聊天,我和母亲去旁边超市逛一逛。路上母亲赞许的说起小侄女颇有气性,我说出小时候父母逼我强行分享,被别人打了还要怪我还手的事来。母亲尴尬又无奈地说那时候自己太在意别人看法了,左邻右舍指手画脚自己也受不了,现在才明白孩子是应该有自己的意愿的。
02
父亲的巨变
父亲的变化,则让我觉得恍如隔世。我回家时父亲就在厨房忙活,吃完饭父亲又自动去厨房收拾,忙活完了之后,再自己出去散步。大家闲下来时,父亲会主动给我们说起家里的各项事宜,俨然管家架势。
要知道当年父亲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他是吃饭都要我们给他端到桌子上,几十年不进厨房,也从不和我们说他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猜中他的意思,则会甩脸色给我们看,家里的气压总是十分低沉,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就算在工作中,父亲也是充满了抱怨的,永远都看到工作的缺陷,这真的让人十分窒息。
但此刻的父亲,能够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乐在其中。在家里也可以主动参与家务和带娃,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可以和我们主动沟通,甚至还能说说笑笑了。这变化,不可谓不巨大。
03
姑姑与姑父,忙不完的退休生活
去姑姑姑父家吃了个饭,听他们分享自己刚刚结束的西北之旅。这是一种很新的旅行,领队只负责包车和住宿,吃饭、门票、消费等均自愿,且不去购物区,所以费用极低。同行的老人有自己带锅碗瓢盆做饭的,姑姑姑父也带了两大行李箱的衣服,没想到突遇大雪,不仅自己保暖,还借给了同行的阿姨两件。听他们讲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吐槽食物不合口味,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还是我们重庆好。”
问起姑姑姑父回来后的安排,姑父说:“退休了时间还不够用哟!忙都忙不赢咯!”原来是又要去散步,又要去唱歌,又要在家写字,老年大学还报了班,时间是真不够用。才知道因为小城里平时都是老人在,连KTV之类的娱乐场所都推出了老人年卡,平均下来一个房间一下午才10块钱,姑父退休了的老同学们相约每周唱歌两次,既消磨了时光,又全了同学情意。都这把年纪了,大家也是觉得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04
关于我:从隔绝到融合,从分离到回归
年少时我曾立志要隔绝上一大的愚昧与腐朽让下一代自由发挥,并且终于实现了自己说了算的人生。现在在自己喜欢的自然教育行业里做自己的工作室,每天很忙很累也很开心。
虽然写公众号的时间少了很多,我还是能看到自己巨大的变化。本来有点社恐的自己,现在在缙云山上可以融入在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熟悉山上的风土人情,对山里的一切充满了热情,甚至在山上没带现金的时候我都可以赊账了。
乡村的社会是有很多需要退让自我边界的部分的,曾经努力读书,去更见更大的天地,慢慢构建坚实的自我,这是一个出走的过程。如今却又因为在缙云山,去探索在地自然教育,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力量,从而对乡土社会、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了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个回归的过程。
心理学家陈海贤说:“没有什么路是一定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借走这些路,修炼我们自己,发现我们自己。就像坎贝尔说的,所有这些英雄之旅,说到底,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
05
重启人生,永远都不晚
看到我们各自的现状,我是又开心又感慨。父母和姑姑姑父,皆受过封建糟粕压迫之苦,又都曾困囿于自己的无能为力,再把痛苦转嫁给下一代。姑姑姑父太过软弱,苦难可以写一本书,而父亲的性格与行为,我曾经用了五年学习心理学来研究他,并做了与原生家庭的课题分离。
如今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将过去的苦难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剥除,重新寻回生活的意义,而不是行将就木的活着。弟弟弟媳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共挑大梁,小侄女可以健康成长。而我也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热情的做着自己的工作室。
这一切,就好像《小桔灯》里的小姑娘画的那个圆圈,旧日的烟尘均消散,大家都有了新的生活,这真的是巨大的惊喜。
06
一点思考
这篇文字并不是要说什么大团圆结局。亲历了整个变化过程的我,对人的成长过程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将会潜移默化用在我做自然教育课程的过程中。
首先,思维方式的变化——从结果思维到过程思维的转变很重要。如果只看结果,父亲的变化只是从一个很难相处的巨婴到一个非常普通的父亲的转变。但是我知道这个转变有多难。从前那样大男主义的行事方式,是他几十年认知和经验所形成的图式,而人的本能是寻求稳定的,要改变就要先否认自己脑海里这些图式。这谈何容易,连心理咨询师都不给老年人做咨询,因为效果往往不好。
父亲能够转变,是因为他自己选择了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他打破了三层阻碍:一是习惯的力量,打破习惯会带来认知资源的消耗。二是对安全感的需求,稳定的行为模式会帮助人们降低不确定性,带来安全感。三是大脑对确定性的偏好。大脑的生理机制决定了,输出确定性会带来自我验证的愉悦感。
从前的行事方式,是可以给他带来确定好处的,虽然也许他自己也觉得不舒服,但是要改变意味着否认从前的自己,再去迎接一种不确定的自己,这是转变哪怕是积极的,也会给人很大的压力。
其他人包括我自己的改变也是同理。所以过程很重要,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去看到他们具体而真实的变化很重要。
其次是开始交流很重要。此前很多时候我与家人无话可说,因为有太多沟通的隔阂。可是慢慢的我发现,误解也可以带来交流,交流就会增进理解。大家在认知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上都有着巨大的不同,那怎么把自己介绍给对方听,这是需要一个空杯心态的。就假定我们互不相识吧,那说一件事的时候,就不要预设他们本来就懂,足够耐心,用他们认知范围内的语言去尝试,讲他们承受范围内的事情。
最后是一个真实而有韧性的自己很重要。如果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要走什么样的路,能承受相应的后果,也就能更容易勇敢的走下去。不陷入自证的陷阱,也就不那么容易被外在评价所左右。这样在不被家人理解的时候,也只会一笑了之,而不是暴跳如雷。
真实的人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可能不是教条式的模板圣人,而是可以有各种情绪情感交织的复杂生命体,充满不确定性吧。使人从内到外共同的打开,有更丰富的情绪情感,是让人生命变得更宽广的过程,不就是生活的价值么?正如利伯蒂·海德·贝利所说:“教育最高的目标,就是使人对生活保有热情。”
探亲小叙结束,继续好好生活吧。
往
期
活
动
部分回顾
活动回顾丨首届“自然重庆”嘉年华“漫步缙云”现场回顾及备展故事
自然教育践行记丨01:明白自己的能力边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8:每次认知冲突,都是让人变得开阔的契机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教育系列丨活动与课程系列丨过日子丨二十四节气丨张念九的专栏丨冒险教育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