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云南插队纪实篇】(八)在永德县城集训(沈志强)
云南插队纪实篇
作者:沈志强
语音:原野
(八)
在永德县城集训
上篇写到,从弥渡到云县要经过澜沧江上的“景云桥”,澜沧江当年是无法逾越的“天险”,而那座假设在澜沧江上的景云桥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当年的景云桥就像是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那个铁索桥,只是比泸定桥大多了,它由从两岸的基础上拉出来的纵向的粗铁链子构成了桥面的托架,摇摇晃晃的,上面横向的铺满了木板,然后在相当于左右两个轮子的轮距宽度的位置上再铺设两路纵向的木板,司机就得小心翼翼地把车轮沿着这两条“木路”缓缓前行开过桥,非常惊险,可惜当年没有留下照片。2009年为了纪念插队40周年,我们一帮知青重回了当年插队的生产队,返程路上经过现今的“景云桥”,刚才找出它的几张照片,它已经扩建成一座两车道的铺了柏油路面的大桥了,十轮大卡过去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下面的澜沧江因为在下游修了一个拦水坝,这一段江面就变成了一个水库,现在如果想跳下去游泳,如果确认水下的石头在一定的深度以下,还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路边的就是现在的澜沧江,平缓无奇,完全没有当年奔腾咆哮的气势了。
远眺在山谷间的景云桥。
现在的景云桥的桥面已经不是“泸定桥”了,那个桥抽掉木板就完蛋了。
现在扶着栏杆看看下面已经一点不惊险了,“高峡出平湖”。
我们五月1日晚到达永德县城后就在永德中学住下,开始了半个月的“集训”,有一个项目就是由解放军战士来给我们“军训”,其他的还“训”什么还真的忘了,估计每天要学习学习毛主席著作,然后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吧,读者中有我们那一批的知青的,欢迎补充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一中住的是学校腾出来的学生宿舍,睡上下床的。记得有一天晚上有个解放军战士冲进来,大声地叫唤:“起来起来,全部起来”,后来听说是谁的钱包被偷了,报告给帮我们军训的解放军战士,解放军要来“破案”了,我们都老老实实马上起床,睡在我上铺的小孟同学大概是睡得太熟了,居然没有被吵醒,那个战士过来给了他一枪托,“起来!”
他迷迷糊糊地用上海话说了一句:“我要困高(上海话睡觉的意思)”,那个解放军战士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他妈的,敢控告老子!!!”一把就把他从我们睡的双层床的上铺拽下来,掉到地上的孟同学这才算惊醒过来,莫名其妙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我们赶快上去打圆场,告诉那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动作如果放在老电影里,这七个字可以删掉5个,是什么?)战士:“解放军叔叔,上海人的'控告'就是睡觉的意思,他不是要控告你,不要误会不要误会。”才算平息这场误会,否则一顿揍是少不了的。
至于集训时的伙食实在与上海人的口味相去甚远,有一个菜是辣椒炒粉丝,里面还有一点点可怜的肉末,算是“串荤”的了。上海的粉丝都是用来做汤的,而在这里却是炒了吃的,还有一些味道很怪的什么瓜,反正大部分菜都是从来没有吃过的,至于汤,还有一个小故事,在楚雄休整时,有次吃饭时有知青流鼻血,一是海拔高了,还有大概是气候干燥的原因吧,一旁的炊事员看见了,说这样吧,我去给你们加个“蛋汤”,在当年的伙食中,“蛋汤”绝对是比较“高档”的一道菜了,大家就干巴巴在那里等,等一下汤来了,原来只是一碗漂着几片绿色的叶子的清汤!一吃,淡淡的也没有什么味道,这不是糊弄我们吗?有人去厨房跟大师傅“理论”了,据说还有一桌的人干脆拿着那碗汤去泼在厨房地上,以示抗议。后来大师傅出来解释了,说是看你们有人出鼻血,估计是“火气大”,为了“降火”,特地为你们做了几碗放了一种有苦味的菜叶而故意不放盐的“淡汤”,是“清火”的。哎呀呀,错怪人家大师傅一片好心了,赶快道歉吧,好在人家大师傅看你们一帮半大不小的知青,也不跟你们计较。
所以这次在永德集训吃饭时,大家对时不时会端上来的“淡汤”习以为常,还认为蛮好吃的,这在上海菜谱中可是没有的。后来回想起来,集训的日子真是好过啊,还有人烧饭给你吃,不管好歹,也不管口味如何,至少不要自己操心,不要自己动手做饭,这个好日子在集训结束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集训之余我们就在永德街上逛逛,永德县是一个非常小的县,县城建在一座大山的山坡的,沿着“等高线”有两条大概一两百米长的街道,从街的这头点上一支烟,走到那一头,估计香烟还没烧掉一半;从上面的水平街道到下面的水平街道靠两条坡度非常大的斜坡路连接,当地人开玩笑,在上面街口的坡上撒泡尿,就流到下面街上了。上面的街道两边有几家商店,屈指可数:有供销社、百货商店、食品店、旅社和邮电所、街的尽头就是县医院了。不过现在的县城也豪华多了,今非昔比,还有非常耀眼的“灯光夜景”,还有非常大的广场,是“大妈舞”的主阵地,而在当年,只是在楚雄休整时看到那里的广场上看到好多人齐刷刷地在跳“忠字舞”(这个名词陌生到我用“搜*拼音输入法”输入“zhongziwu”时不会自动跳出这个词组)。而当年的永德还没有一块平地可以造个广场。
记得那个时候嘴馋,就去食品店买糖吃,那里有便宜的“拌砂糖”就是一粒粒糖外面包裹着一层颗粒状的白砂糖,称好后,营业员就从柜台里抽出一张事先裁好的废纸卷成一个尖尖的三角包,把这些“裸体”的糖放在里面包好交给我。后来再去时想买点有糖果纸包好的“软糖”吃,营业员秤好后就不给我包了,我说这不给纸包啊?她说:“这糖外面不是已经有纸包着的吗?”好吧,说得也有道理,只能抓起糖放在自己口袋了,反正买的也不多。
前年在永德县的街上拍的,这房子当年楼下是供销社,楼上是旅馆,木窗还是当年的,只是贴了外墙砖。
现在的夜景也不错的哦。
前年我又一次去永德时,还特地去了永德中学,想找找看还有没有可供回忆的标志物,遗憾的是完全变样了,几乎找不到当年的什么痕迹,老校区里只找到一棵大榕树,当年就有的。永德中学已经搬去新校区了。
永德中学的新校舍之大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已经不是一幢、两幢教学楼,而是高一、高二、高三各一个校区(每个校区有一幢五层教学大楼,大楼前一个运动场、再过去是食堂,后面是学生宿舍,学生从宿舍出来,去食堂吃饭,在操场做好操,直接上楼上课,不出校区门),据校长介绍,高中部师生有近万人!当年的永德中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就是在我们这里,这么大的学校规模也不多见的吧。这只是“高一部”校区的教学大楼。
左边是高一的教学大楼,右边是高一部的食堂,食堂后面还有学生宿舍。再过去还有同样规模的高二部和高三部,怎么样,够牛的吧。
在永德县集训了半个月,过了半个月“饭来张口”的惬意的日子,马上就要下生产队了,要开始过自力更生的艰苦日子了。
第八篇完,待续。
作者简历
作者:沈志强(网名:河马91)生于1952年,1968年初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1969年四月去云南省临沧专区永德县永康公社忙捞大队前进生产队的沙沟组插队落户。插队落户四年后于1973年参加了当年入学前的“文化考查”,成绩不错,被昆明师范学院录取,在物理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在楚雄教了十年高中物理。1987年调到无锡某企业工作。1992年调入无锡市人事局的无锡市行政学校(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无锡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曾任无锡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会长。2012年退休。
爱好旅游、摄影、体育活动等。
作品荐读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