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
华应龙
2018年10月3日,我回老家参加座谈会。自助早餐时,同行陈主任看到我的盘子里盛得少——两样素菜,两块点心,一只鸡蛋,一碗小米粥,他很是惊讶:“华校长,您吃得这么少啊!”我摇摇头:“不是,不是,我还会再取的。还有第二盘,第三盘……”
这样子吃自助餐,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李烈校长教我的。既文雅,又可以早早回到座位上。有时是要占座,有时是要看包。
这样子被惊讶,也不是第一次了。
忽然,我想到一个值得展开的好话题
“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眼睛看到的就是当下,不一定是真相。“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坚持看下去,或许能看到真相。
“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并不是我的高见,《吕氏春秋》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孔子白天睡觉,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床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他说的意思是:按说应该相信自己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长着一双肉眼,并不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当我们笃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时,就常常会被眼睛欺骗。
一次教研活动,我观摩《可能性大小》一课。课上,老师组织学生摸布袋中的球,进而根据摸出红球和白球的次数来推断布袋中红球和白球的个数。这可算是一节很有数据分析观念的好课。
在学生试验环节,我一扭头,和执教老师同时看到一个男孩有些慌乱地在收紧布袋的袋口……
汇报阶段,那名男生回答布袋中球的情况:“4个白球,1个红球。”
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你看了吗?”
男孩回答:“我想看,但没看到。”
“那你怎么知道的?”
“我摸出来的。”
老师顿了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诚实最重要!”
孩子能听出老师话中之话吗?下了课,我紧追几步,问那个男孩:“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摸出来的?”男孩大概看出了我的真诚,耐心地说:“10次共摸出8次白球,2次红球。我在口袋外面一摸,一共有5个球。我就想10=8+2,5=4+1。所以,我说有4个白球,1个红球。”完全符合规则,想得合情合理,表达得清清楚楚,我直竖大拇指。
我又问:“课上你说‘想看,但没看到’是什么意思?”男孩的脸有些红了,说:“我想打开看看的,看我猜得对不对。还没有看到的时候,我想到老师说不让看,我就收起来了,没看到。”
一边实验,一边猜测,还想验证,多棒的学生啊!当急不可耐,想一看究竟的时候,并不是一根筋,而是回想起老师的要求,又控制住了自己。多可爱的孩子啊!这样既是数学的、又是教育的宝贵资源,可遇不可求。如果课上能让学生呈现这一思想斗争的过程,该是多么美妙的教育景致啊!就源于老师的心不在学生身上,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才与这份美好失之交臂,太遗憾了!
如果,老师眼睛看到了,但不说“孩子 ,诚实最重要”,将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那,可不是忘记了“教书育人”的天职,而是因为“我没有调查,我就没有发言权”。在相信自己眼睛,还是相信自己学生的纠结中,我宁可选择相信自己的学生。
“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不仅应该留在教育者的心里,还可以讲给学生听;不仅处理学生纠纷时可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用。
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往往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教学难点是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本不可能围成三角形,但学生却认为“能”。就是平行了,也有学生固执地说,那是压得很扁很扁的三角形。怎么办?
我第一次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是给三根小棒让学生来探究。第二次教学,我想到给两根小棒,让学生剪成三根,这样“两边的和”就是一个整体了,因此,为了方便剪开,我发吸管给学生。第三次教学,我考虑到即使用很细的吸管供学生操作,其粗度还是带来了一些干扰。于是,我反其道而行,用粗吸管供学生研究。后来,我想到给学生手头普普通通的纸条,需要学生忽视其宽度,关注其长度,把它“想成”只有长度的线段。这,就有了“数学化”的味道。
但,实际教学时,较劲的学生还是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是能够围成三角形的。怎么办呢?
师:举手表决吧,认为能围成三角形的?(2人);认为不能的?(几乎全部学生);弃权的?(2人)。
师:哦,不行,不行,科学的问题是不能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学生们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眼睛里写的都是五个字“那怎么办呢?”)让我想想怎么才能说清楚呢?(我故做思考状,学生们微笑)同学们,学数学,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好多学生惊讶地“啊——”)(我随即出示刘谦做魔术的图片)刘谦的魔术看过吗?眼睛告诉我们,那都是真的,但,其实真的是不可思议。
那,现在请你闭上两只眼睛,睁开第三只眼。第三只眼在哪儿呢?(有学生指大脑,有学生指眉心,有学生指心脏。老师指眉心。)想一想,如果两根纸条是一样长的,把其中的一根一刀两断,然后把它们他们的两端接在一起,再往下压一点,再压一点,最后怎么样?(生:平行了。)或者是(生:完全重合了。)
(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学生随着演示过程发现总是差一点点,围不成三角形。当所有点都准确地连在一起的时候,两条线就平行了。)
师:看来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还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齐):不能,因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接着,我又出示课件,提出了这样的老问题: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短呢?
(学生纷纷表示从家直接到学校的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师:这样看的话,“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我们以前学的“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是一致的。如果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还能够围成三角形的话,那就自相矛盾了。
(学生十分信服地频频点头。)
“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一语点醒梦中人。2018年10月5日,史宁中教授在讨论北师大版新版教材时说:“凡是现实的都不是数学的。”因为数学是抽象的,所以学习数学需要想象。要想象,就要用上我们的“第三只眼”。
“第三只眼”在哪?
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可以思考,可以判断。孟子建议我们,只要“先立乎其大者”,把心树立起来了,“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其它次要的部分,比如耳目等感官就不会被外物所夺,所蒙蔽了。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学着说一句:“人也不能一次踏入两条河流。”老师的眼睛往往不可能既看着前排的甲学生,又看着后排的乙学生。要全程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几乎不可能。但重要的东西常常不是要用眼睛去看的。先立“心”,则耳目不会“蔽于物”。这个“心”就是“童心”、“赤子之心”、好奇之心、不抱成见之心,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语)的“无住心”。
据《六祖坛经》记载,我国禅宗六祖惠能在未得法之前,五祖弘忍为其演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看来,不论在何处,我们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的执着,如此才能随时任运自在,如实体悟真理。
“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请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一件事下结论。其实,眼睛没错,看到的也没错,错的是我们从“亲眼所见”到为一个人、一件事下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执着地只往一个方向想了,忘记了“一切皆有可能”。
铁板钉钉,了无生趣。生机勃勃,源于无住。
“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原来如此美妙!
“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的眼睛!”
------ End -------
※ 谈数学教师的眼光 ——以特级教师华应龙“我不是笨小孩”一课为例
※ 一节散发“教育任务”味道的数学课 ——听华应龙老师《我不是笨小孩》一课有感
※ 我就是数学
※ 我不只是数学
※ 心到功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