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专家:西方媒体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预测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

阿德明 欧亚新观察 2022-03-15

点击“欧亚新观察” 欧亚资讯一手掌握



1月25日,俄国际政治与经济战略研究所网站发表了阿德明的文章,题为《西方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预测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剖析《经济学人》杂志刊发的文章,指出西方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预测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只有在乌克兰威胁俄罗斯或顿巴斯地区安全情况下,俄罗斯才可能对乌采取军事行动。现将该文翻译如下,供参考,文章观点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俄罗斯何时入侵乌克兰”充斥于西方媒体。此前有人预测俄军会在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对乌克兰发起进攻,“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一预测已经遭到事实打脸。在这种情况下,The Telegraph解释称,暖冬造成的道路泥泞拯救了基辅,因为俄军坦克在泥泞中难以通行。


现在分析人士又开始将目光紧盯在二月份,认为对乌克兰而言,这将是生死攸关的一个月,由于气温下降,俄罗斯将对乌克兰发起进攻,“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正是基辅方面多次声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已打到了第八个年头,乌克兰军队必将获得胜利。



最近《经济学人》杂志对“军事入侵”这一话题进行了分析,数月来一直利用“克里姆林宫的军事计划”来舞枪弄棒,但没有任何一位作者,包括权威机构能够搭建起俄乌战争的完整场景。作者们在谈到“俄罗斯侵略”的特点时也总是言不由衷。


英国退役军人、国防部雇员詹姆斯·赫彼宣称:“几周后我们可能面临真正的战争,这将是几代人首次在这块大陆看到的一种新型战争,是工业化、数字化、一流军队与高水平军队之间的生死较量。”因此,英国作出了向乌克兰运送“数千枚”NLAW反坦克导弹的决定。


但《经济学人》没有解释俄罗斯为什么会选择二月份进攻乌克兰?作者只是认为俄军准备进攻乌克兰的迹象已十分明显,然后就开始讨论军事理论问题,这种情况下所作出的论断未必正确。


一、自相矛盾



《经济学人》认为,俄罗斯的进攻可能按不同场景展开。场景之一是俄罗斯开始“公开做那些七年来一直在偷偷做着的事情”,即派兵进驻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共和国,或将其边境线向西推进,或承认上述两个地区为独立国家,“就像2008年派兵进入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那样”。


《经济学人》没有解释,在某一领土驻军和承认其为独立国家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将领土向西推进无疑是可以完成的任务,但《经济学人》所描述的情形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即以这种方式要遂行何种军事或政治任务?


如果要承认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为独立国家,并不需要向那里派遣军队,一般扩大边界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资源、战略目标或占领更有利的地理位置。


对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共和国来说,只有一个理由是现实的,即顿涅茨克距离战斗分界线近在咫尺,经常遭到乌方炮击,因此需要将乌克兰军队推得更远一些。这才是符合逻辑的,尤其是在乌方撕毁关于撤出重武器协议的情况下。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文章作者同样认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俄罗斯和顿巴斯地区的两个共和国才会对乌克兰采取进攻行动,那就是乌克兰挑起事端,导致冲突升级。



文章写道:“近年来广泛讨论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俄罗斯企图开辟通往克里米亚的陆路通道,为此需要占领亚速海沿岸300千米的领土,直到第聂伯河,包括占领乌克兰至关重要的马里乌波尔港。”


但该文并未回答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俄罗斯为什么要开辟这样的陆路通道?如果克里米亚半岛处于乌克兰的封锁之中,不得不通过轮渡实现补给,且克里米亚大桥尚未建成,开辟这条陆路通道才是必要的,但是克里米亚与俄国大陆之间的物流隔绝状态早已解除。


只有在克里米亚大桥出现问题、半岛供给出现危机情况下,才有必要开辟通过乌克兰领土进入克里米亚的陆路通道,只有外部力量的介入才能出现这一情况。问题是俄罗斯为何对马里乌波尔港感兴趣,而不是对乌克兰海军舰艇主力停泊的尼古拉耶夫或敖德萨感兴趣,文章作者并未提及。


有趣的是,文章作者在后面的行文中落入了自己设定的逻辑陷阱:“有限占领乌克兰土地完全符合俄罗斯在西部地区集结兵力的能力。但尚不清楚,这样做是否符合克里姆林宫的军事目的。如果俄罗斯的目的是迫使乌克兰屈服或阻止其加入北约或与北约合作,只是控制顿巴斯或乌克兰南部的小段土地未必能达成上述目的。”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文章作者所描述的场景没有意义。


《经济学人》还提出了第三种可能性:“俄罗斯对基辅政府施压,歼灭或完全摧毁其武装力量及重要基础设施。方案之一是俄罗斯模仿北约1999年空袭塞尔维亚模式,动用空中力量而不是地面力量。空袭将造成乌克兰的混乱,同时俄方辅之以更新式的武器,例如对乌基础设施发动网络攻击,类似于2015、2016年破坏其供电系统一样。”


这一方案的确更加合理,但作者同样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俄罗斯通过类似行动要完成什么任务?毋庸置疑的是,乌军将在几小时内被击溃,俄军甚至无需越界就可以使用各类武器在几分钟内歼灭大量基础设施目标。


如果莫斯科要作出“消除来自乌克兰领土上出现的直接威胁”的决策,可能会不计后果,但俄罗斯迈出这一步的唯一条件是,乌克兰领土上确实存在对俄罗斯或顿涅茨克共和国的直接威胁,且外交机制已完全失效。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经济学人》的文章中还有一个主题,我们是完全可以同意的,即俄罗斯占领乌克兰没有任何意义,虽然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文章写道:“乌克兰幅员辽阔,人口稠密,就像阿富汗,2014年至今,有30余万乌克兰人获得了军事经验;大部分人可以接触射击武器。美国官方人士通报盟友:五角大楼、中情局将对武装起义提供支持”。


考虑到俄罗斯的假设入侵将涉及乌克兰控制下的顿巴斯地区和俄语地区,“起义”的规模可能不会像西方专家想象得那样,而且起义爆发地点也不会如《经济学人》所预测的那样。乌克兰并不像阿富汗。


《经济学人》的预测没有墨守陈规,他们提出,俄罗斯不一定从乌东地区发起进攻,如果要占领基辅,从白俄罗斯领土展开行动更加便捷。文章写道:“俄罗斯从北部、白乌边境发动进攻,可以从西部逼近乌克兰首都并实现合围”,同时指出,乌克兰人一定不希望身处险境:基辅市中心地区将处于俄军导弹射程之内。


《经济学人》确信:“即使乌克兰总统泽林斯基准备进行坚守,俄罗斯也可能孤注一掷,击垮乌克兰政府,可以利用间谍、特种部队和信息欺骗加速这一进程。”


对乌克兰总统意志品质的恭维并不能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从战略角度看,什么才能确保基辅比现在更安全?例如,黑海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拥有足够数量的“口径”导弹,对地面目标的打击半径可达2000千米,任何导弹艇在不离开码头的情况下就可以对乌克兰的任何战略目标发起突击。但这一攻击的军事或政治意义何在?


文章没有回答这一问题,但《经济学人》编辑部确信,一旦开战,俄罗斯将损失惨重,至于为何如此,作者没有给出解释。2014年莫斯科首次“入侵乌克兰时”的美国驻俄武官、退役将军茨瓦克就持有这样的观点。


“俄罗斯的处境将非常艰难,实际上是孤军奋战,美国及其欧洲盟友的制裁威胁,俄罗斯再一次军事冒险缺乏内部支持,很可能迫使普京先生认真思考”。


很难苟同《经济学人》的观点,俄罗斯绝非“孤军奋战”,它有白俄罗斯、集安组织及与中国有良好的军政协作。这一场景没有任何逻辑基础,也毫无意义。只有当俄罗斯不得不考虑消除针对它所形成的威胁时,上述假设才会成为现实。


文章最后写道:“白宫宣称,它所掌握的侦察情报显示,俄罗斯正计划对乌东地区的亲俄力量发动阴谋破坏行动,从而为进攻乌克兰制造借口。”


正如《经济学人》杂志所作的上述判断,对俄罗斯来说,进攻乌克兰的有效借口是乌克兰对俄罗斯构成了客观的、现实的威胁。如果莫斯科作出政治决策,决定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乌克兰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制造破坏活动”。


截至2021年7月,卢甘斯克和顿涅斯克共和国已有61.1万居民领取了俄罗斯护照,根据宪法,俄联邦完全有权保护他们,无需任何“预有准备的”行动。


《经济学人》的文章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预测进行清醒的分析,可以得出与最初理论设想完全相悖的结论。作者描述了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的场景时,对导致上述行动的可能原因却只字未提。


西方媒体描述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计划,只有在乌克兰对俄罗斯构成直接威胁情况下才有意义。外国智库提出的其他预测乏陈可新,不值一提。


原文题目:Западные прогнозы «вторжения России» на Украину игнорируют главный вопрос

原文出处:https://russtrat.ru/analytics/25-yanvarya-2022-0010-8329

翻译:侯兵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