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韦帕芗还是李嘉图?——如何看待“技术性失业”

陈永伟 群言杂志 2022-07-27

原载《群言》2017年2期


传说在古罗马时期,有一次为运送一根石柱到正在修建中的神庙而需要动用大量劳力。这时,有一位发明家求见韦帕芗(Vespasian)皇帝,建议用自己新发明的机器运输石柱。尽管这个新机器可以大幅减少运输石柱的成本,但皇帝还是果断拒绝了发明家的建议,理由很简单:如果采用了机器运输,那些搬运石柱的民工将会丢掉饭碗。


韦帕芗(公元9年—公元79年)


这则轶闻可能是史上最早的关于“技术性失业”的讨论。在此后的近2000年中,或许是因为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缓慢,又或许是因为统治者多少采取了同韦帕芗皇帝类似的限制技术发展的措施,所以由技术导致的大规模失业并没有出现。但到了19世纪,情况却出现了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各地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的时代,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冰冷的机器占据了很多原本属于工人的岗位。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工作,工人们行动起来。在英国的莱斯特郡,一名叫卢德的工人一怒之下砸碎了一台纺纱机。这一行为很快被争相效仿,对机器积怨已久的工人纷纷自称“卢德主义者”,并以摧毁机器表达自己的愤怒。


面对机器对人类职位的蚕食以及“卢德主义者”的反抗,当时的学者们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选择了和那位古罗马皇帝类似的悲观看法。在他们看来,机器对就业岗位的挤占是一种可怕的趋势,它必然造成大批工人失业。由于失去了就业机会,广大工人没有收入来源,因此那些用机器生产出的商品也难以找到卖家,最终导致大量积压。因此,机器带来的生产率跃升只会让整个社会陷入经济危机。相比之下,另一些学者则表现出了比较乐观的态度。这派学者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杰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他看来,虽然机器的应用可能带来失业和工人的贫困,但这仅仅是一种短期现象。从长期来看,生产率的改进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因此,机器的普及可以让所有阶层的福利都获得改进。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那么,究竟是谁对了呢?是韦帕芗的追随者还是李嘉图的信奉者?显然,后者的判断更加符合历史的走势。虽然在最初,机器确实抢了不少工人的饭碗,但是当机器创造的超额利润流向资本家后,资本家立即将这些财富转化成了对新产业的投资,而这些新的投资又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这样,被机器“赶出”工厂的工人很快就找到了新工作。而相比之下,这些新工作往往要更加体面,收入也更高。曾经轰轰烈烈的卢德运动很快被人们遗忘了,工人们对机器的怨念也很快变成了对机器的感恩,一切看来都十分美好。


但是,韦帕芗式的悲观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最近几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机器的恐惧又开始重新蔓延。在恐惧的人群中,除了一小部分人担忧“奇点临近”、机器人统治人类外,大部分人的恐惧仍然源自机器对于工作岗位的冲击。这样的恐惧有着充足的理由,因为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如今机器对人的替代都要显得更快。并且与过去不同的是,在这个时代,机器要替代的目标已不再限于体力劳动者,而且还包括脑力劳动者。证券公司开始用电脑替代分析师、媒体开始用电脑代替记者、律师事务所也开始用电脑代替律师……甚至连世界围棋冠军也因遭遇阿尔法狗(AlphaGo)的碾压而感到空前的压力。面对这些情况,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在他们合著的畅销书《第二次机器时代》中不禁惊呼:“对只有‘普通’技能的工人来说,再没有更坏的时代了!”


难道历史已经偏离了李嘉图的预言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只要我们细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尽管面临技术进步的冲击,但现实中的工作机会却并没有减少。


在一些传统的行业,尽管技术的更新减少了对完成单个任务的劳动力需求,但这也恰好为企业的扩张提供了基础,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未必会减少。举例来说,过去人们一直担心自动取款机的普及会导致银行柜员失业,但来自美国的数据却表明对银行柜员的需求一直在持续增加。这是因为自动取款机减少了单个支行对柜员的需求,于是银行就可以开设更多的支行。结果对于柜员的总需求不降反升。


与此同时,新技术对于新就业机会的创造也不容忽视。第一,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大量与之互补的就业机会。目前,市场上对于程序员、工程师等岗位的需求变得空前巨大,而诸如帮助机器进行人工智能学习所需要的训练师、为3D打印服务的设计师等新岗位也应运而生。第二,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大量闲暇时间,也催生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不仅会导致对某个岗位上所需人员的减少,也会导致每个人员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下降,而劳动时间的下降就意味着闲暇的增多。为了消费更多的闲暇,人们则需要进行更多的娱乐、学习,而这也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拜技术所赐,分享经济等新业态开始普及,人们从事兼职、自由职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你可以足不出户成为销售员、主播或者讲师,而前提只是拥有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智能手机而已。美国经济学家大卫·奥托(David Autor)曾对近年的劳动力市场进行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新技术和新机器所创造出的就业岗位其实远远超过它们所挤占的旧岗位。从这个意义上看,关于机器会消灭工作机会的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至少从工作机会的总量上看,情况应该如此。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技术性失业”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即使我们确信从总体上看新机器会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不得不为一堆具体的问题而感到头痛。我们不能指望一名被机器人从工厂挤走的工人很快成为一名销售员,也不能指望一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律师很快转职成为一名程序员——在不同的工作之间,所需要的技术条件有很大差别,彼此相互转换的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变迁所带来的失业必然会存在。而且,在技术进步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这类失业的频率还可能越来越高,规模还可能越来越大。无论是对于劳动者本人还是对于政府官员来说,这都是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必须做好准备。


对于劳动者而言,不应该去效仿“卢德主义者”,也不应该试图乞灵于出现一位韦帕芗式的统治者,而是应该树立起一种开放的心态,认识到那种一辈子只依赖一种技艺的时代将会远去。同时,劳动者应当积极锻炼自己的持续学习能力,以保证自己可以不断适应可能的工作变化。对于政府官员而言,他们必须摒弃那种韦帕芗式的通过抑制技术进步来缓解失业的思路——在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世界,这种简单粗暴的古老对策只会让我们失去国际竞争力,从而让情况变得更糟。为了切实应对“技术性失业”,政府必须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职能,为劳动者多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从而尽可能降低劳动者在工作转换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成本,帮助他们更容易实现再就业。只有通过劳动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技术性失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才可能降到最小。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性失业”将会是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但这一趋势只是社会进步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它本身并不值得害怕。只要各方应对得当,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福利一定会惠及各个社会阶层。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李嘉图,而不是韦帕芗!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文章】

熊丙奇:高考改革之问

葛天博:法官终身追责催化不出司法公正

李山:关于读经,到底要不要从娃娃抓起?

常修泽: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路在何方? 

彭波:“李约瑟谜题”是个伪命题 

陈永伟:分享经济:忧思与对策

郑功成:对共享发展的三个基本认识

张宇:把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赵晓 陈金保:楼市逆市上扬的经济逻辑

阿计:文化立法正崛起

陈永伟:何处去寻企业家

陆军:空间正义与中国的新发展观

单大圣:教育体制改革三十年

王谋:《巴黎协定》:行动奠定共识

成成:再次抉择——于国企深改之际再读小说《抉择》有感

刘长铭:教育家并非遥不可及

郑功成:九问慈善

谢卫:整治金融乱象重在加强金融监管

常修泽:“十三五”经济结构优化应以人的发展为导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