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理解中美贸易关系走向,这三点很重要
近期,中美贸易关系乃至全球贸易关系都面临严峻挑战。中美经贸关系历经考验,贸易摩擦不断,两国贸易何去何从一度信号混乱。6月2日至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再次就两国经贸问题进行磋商。美国有着怎样的贸易保护传统?中美贸易争端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挑战?这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有着怎样的启示?我们今天分享这篇文章,为您梳理解答。
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宣布因为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对自中国进口的600亿商品加征关税,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并宣布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技术、机械等产品加征25%关税。当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以平衡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对华造成的损失。新一轮中美贸易争端就此正式拉开战幕。
美国的贸易保护传统
自现代经济发展以来,即使在自由经济思想占据主流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类似的贸易争端也从未断绝。新世纪以来,随着美中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美国就没有中断过对于人民币升值、开放中国市场、加强对华商品保护等方面的施压。近期的中美贸易争端,只是这种长期的贸易摩擦以及美国官方对于巨大的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满情绪的集中体现。
自亚当·斯密建立现代经济理论以来,合则双赢、分则两败的自由贸易思想早已被众多经济学家所验证。然而,始于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已深入美国人的骨髓,通过保护性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限制外国商品对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国商品的冲击,为本国的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正是新兴的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秘密所在。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所言“撤掉成功阶梯”,20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美国,反而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大本营,成为自由贸易思想最坚定的倡导者。然而,每当国内经济面临困境之际,保护主义思潮就会在美国经济界与政界再度复活,经济大萧条、两次石油危机以及次贷危机发生后莫不如此。从某种程度而言,贸易保护已经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常规武器演化为应对危急时局的应急战略。
次贷危机已经戳穿了以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为核心的美国新经济的脆弱本质,推进再工业化,让美国经济回归制造业,已经成为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政府力推的产业发展方向。然而,在当代全球价值链中,制造业商品市场更多掌握在以中国为首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手中,美国制造的市场空间受到极大挤压,哪怕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改造所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也面临着“中国制造2025”的巨大竞争压力。此次中美贸易争端美方最初着力的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和机械领域正反映了美国对于创新驱动的“中国制造2025”的顾忌,也更是两国在新兴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直接交锋。
陷入囚徒困境的中美贸易争端
每一次贸易争端都是一场赌局。政府决定是否应该选择贸易保护从而掀起贸易战的关键并不在于自己能够从贸易战中得到什么,而是对方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报复措施。每一场贸易争端的效果也都是取决于贸易双方的态度与政策选择。
在国际政策协调中,每个国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每一项政策更不是独立的决策,任何一个国家所制订的任何一项政策都可能激起其他国家后续的应对政策,从而放大或者冲抵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当代世界才需要联合国这样的全球性的机构来实现更为普遍的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
单就美国贸易保护政策而言,大萧条时代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起了欧洲对美国贸易的强烈报复,使得美国商品出口规模急剧下滑,进一步恶化了美国经济。而上世纪90年代的美日贸易争端,则以日方做出让步、日元大幅升值为结果,在限制日本经济发展的同时,促成了美国的新经济革命,使得美国经济重归巅峰。这样的结果恰如一个简单的囚徒困境模型,如果美国选择贸易保护,并没有促成对手的报复性贸易保护政策,或者可以施加压力,降低对手的报复性政策力度,那么美国的贸易保护则可以收到奇效。相反,如果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激起了对手同样剧烈的报复性政策,则相当于隔绝了自由贸易,使世界各国回归自给自足,这反而会适得其反,削减自由贸易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收益,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贸易双方而言,反而成为一种不智的选择。
其实,各国在贸易保护政策面前的抉择又是取决于双方不同的市场势力。“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美国已经在全球确立了经济主导地位,在与任何国家的博弈中,都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所以在其激进性的国际政策面前,更多的国家会选择相对温和的回应。
然而,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仍然存在,但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已经从单极走向多元,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与日本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导者,并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多极,全球经济合作也从以往的双边合作走向多边洽商。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区域的话语权在不断降低。这也是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率先制订的购买美国货计划等贸易保护政策受到巨大的阻力而无疾而终,最终并没有引发像大萧条时代的全球性贸易保护风潮的原因所在。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制造的强大,中国出口商品遭受了来自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等多国的以反倾销反补贴为由的贸易保护,中国也开始更多地利用世贸组织所赋予的合法手段,公平合理地反击所遭遇的贸易壁垒,开始在公平合理的全球性制度框架中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中美贸易争端后的中美贸易
在本次中美贸易争端中,中方在美方单方面推出贸易保护的第一时间,就推出相应的报复性措施,这也是在两国政府的博弈中所释放出来的强硬的决策信息,从而引导双方反思贸易保护所带来的利益损失,让双方回归谈判桌,最终圆满解决这场争端。中方的强硬态度、极具政策杀伤力的报复性措施以及美国国内商界的巨大压力,从一开始就宣布了特朗普所掀起的贸易争端必将以失败告终。
然而,尽管本次中美贸易争端呈现出有利于中方的发展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贸易终将归于平静。4月中旬,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的禁运令更为中美贸易再次敲响警钟。从根本上而言,美国对华贸易的长期巨额逆差是其长期以来对华贸易小动作不断的根源所在。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美中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美国政界更加表现出妖魔化美中贸易的态度。据美方统计,201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3752亿美元。只要美中贸易逆差长期存在,即使不是特朗普,未来也会有其他美国领导人再度大做美中贸易的文章,掀起一轮又一轮新的贸易争端。
当然,这并非鼓吹让中国政府在本次贸易争端中多做让步,以缩小两国贸易差额。博弈论告诉我们,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才是长期维系多次博弈平衡关系的根本所在。在本次中美贸易争端中,中方第一时间就公布了报复措施,恰恰是敦促双方重归谈判席的关键。但是,以长期贸易失衡为标志的中国现有贸易格局已经到了必须作出调整的关键节点。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已经超越消费与投资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次贷危机之后,在经历过短暂的四万亿投资刺激之后,消费不振与投资乏力更加速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在此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2025”开始描绘中国经济新的版图,中国出口结构也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重要节点。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出口增长,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美国则借势发展服务业,仅保留研发、金融、营销等高知识密集度、高收益的生产性服务业,而把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国或者东南亚各国。当前在美欧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制造被牢牢锁定在附加值最低的加工、装配与生产环节,世界工厂也逐渐沦落为世界车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下,尽管中国出口商品遍及全球,但是中国加工商的利润却并不丰厚。在出口退税制度下,很多出口企业甚至愿意赔本赚吆喝,更使得中国企业的出口利润日趋微薄。因此,尽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长期保持高位,但是中国企业的利润却少得可怜。
尽管次贷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推出了“再工业化”政策,希望通过制造业振兴来重新带动国内就业,消除过度金融化给国内经济带来的不稳定性,但从奥巴马到特朗普三届政府的政策来看,他们更多是想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用科技改造传统制造业,从而赋予制造业新的概念,提升制成品的科技含量与经济附加值。
实际上,发展“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加大具有民族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增加出口利润,而非盲目追求出口规模,才是中国出口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中国应该摆脱对于出口规模以及贸易差额的追求,提升中国出口的内在质量,发展高质量出口贸易,提升出口产品中的利润水平,在全球价值链中,以现有的以加工制造为核心的制造体系为基础,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实际上,在当前的中美贸易中,尽管在商品贸易方面中国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额,然而在知识密集与创新密集的服务贸易中,美国却长期保持顺差,且增长迅速。2016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已经达到869亿美元,顺差高达577亿美元。而服务贸易的顺差却没有被计入中美贸易差额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放大了美中贸易逆差。这也恰恰提示中国对外贸易不仅要立足于驰名全球的商品贸易,更需要鼓励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推进服务贸易出口,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
中美贸易争端决不代表着孤立主义所倡导的贸易保护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合作仍将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关键词。然而,中美之间长期的贸易差额仍将会是悬挂于两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贸易逆差继续发展下去,未来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将会成为常态。因此,中国更应该摒弃对美出口规模的追求,转而通过发展服务经济,推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出口利润,控制甚至主动缩小中美贸易差额,从中美贸易中寻求更大经济价值。中美贸易争端的激化也许恰恰是中国扭转贸易结构、推进出口结构升级的契机。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原载《群言》2018年5期;原标题:中美贸易争端倒逼中国出口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