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难以承受之重

张永谊 群言杂志 2022-07-27


教 师 节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为教育事业付出辛劳、奉献力量,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而当前有些人却只承认教师的奉献,漠视教师的情感,甚至鄙视教师的所得。“教育兴则国家兴。”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与您一同思考如何使教师更好担负起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努力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老师拥有很多的“别称”,比如园丁、春蚕、蜡烛、灵魂工程师,等等,同时,作为老师的自我期许也很多,比如应该安贫乐道、呕心沥血,做到大公无私,直至鞠躬尽瘁。老师可以说是无上光荣,也可以说被置于神坛,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当然、必然。渐渐地,老师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传道者、道德圣人,道德的光环和责任的枷锁使他们几乎脱离了“人”的境界,在疲于奔命的“分数”追逐与上上下下的“考核”中,处于尴尬、焦虑、无奈、倦怠的状态。特别是在升学竞争激烈,学校考核严格的今天,社会和家长对老师的期待更高、要求更多、苛求更重,老师的劳动、学生的成绩一旦无法达成他们期冀的目标,教师就会失去应有的“尊严”!


社会的低俗评价必然导致老师对自己角色定位和价值评价的错误,会使老师对自己赖以存在的地位和理由,痛苦地质疑和拷问。错误的考核标准会让老师朝着错误的方向去努力,进而使整个学校组织偏离正确的轨道,使整个社会价值判断偏离正确的轨道,使整个社会发展的未来出现危机!


社会在发展,观念在变化,大家却仍把老师遗忘在神圣的殿堂,不希望他做人,希望他做神。他们是人,一味地希望今天的老师缺乏根基和底气的生存,给他们带来的是信仰荒芜、价值扭曲、心理障碍、职业倦怠。成绩排队、家长评教、考核要求天天都在折磨着教师的心理和情绪,使他们失去对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终极关怀,失去对自身价值的热切拥抱,失去对职业尊严的深沉思考,为工作而工作,为分数而工作,为讨好而工作,为随俗而工作,诚惶诚恐,畏惧不前,既无工作的成就感,又无职业的安全感,只有毫无依附的漂浮感、毫无成就的痛苦感。


盲目地自我崇高,轻率地受人尊崇,往往会带来某种危险。近日我在杭州的一些教育论坛上看到几个为了“广告”自己的局长们,找了一些象牙塔里的“教育家”,放开嗓子地大吹特吹起来,顶天不立地的吹嘘,信口不切实的承诺,在杭州刮起一股“教育万能”的旋风,兴起一场现代教育的“迷信”风潮,至今还在恬不知耻地吹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错误的理念。


不过,我们历来就是“领导得病,群众吃药”!领导把教育当作“救世主”的承诺,给学校、给家庭、给老师将带来灾难,潜藏着后患,是危险的断言,被幻化为神仙的老师将承载起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这个人欲横流的物质社会,老师本来就是扮演悲情诉苦的道德楷模的角色,鲜有潇洒、美丽人生的幸福体验,其与生俱有的人间真情、本真生活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扭曲。大众只是承认教师的奉献,教师的牺牲,却漠视教师的需求,教师的情感,更鄙视教师的索取,教师的所得!


近年来,教育决策者把教育的发展定位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反映了政府决策者的思想转变。但是,“人民”对教育的期望是什么?是读好学校,考好大学?显然,我们不可能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读好学校,考好大学。当前,教育设施在不断改善,标新立异、思想超前的教育口号漫天飞,但应试教育和择校热却愈演愈烈,学校、老师、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期待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远。要真正造就“人民满意的教育”,还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价值的源头上返璞归真、拨乱反正,改变人民对教育的传统期待,改变人民对教育的传统评价,改善和提升教育品质,关注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使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提供契机,创造机会。一定意义上讲,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需要人们对教育的“集体觉醒”,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


人生来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世俗的理念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改换门庭,为了光宗耀祖。教育的本源是什么?其实,人生来就是一个动物,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动物,不可能只是一个听从本能驱使的动物,只有教育做改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成就自我的工作。因此,人不是为挑战他人而存在,而是为完善自我而生存,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人有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你才会生活的幸福。


或许,天定教师职业就是殉道,用职业诉说品位,标榜个性,践行未来,表达深邃。但是,连他自己都感受不到职业的欢乐和充实的时候,体会不到角色的荣光与明亮的时候,还遑论什么教师职业的幸福,还奢谈什么教师事业的崇高?


教育教学的使命是“传道育人”,传什么道,育什么人,是教育的价值性问题,是我们必须时时进行的自我追问。如果,你关注的只有分数,只有排名,你不仅丧失了教育的价值性关怀,失去了教育的价值性诉求,而且,你误己、误人、误国,残缺的教育会导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残缺。让教育真真正正、切切实实承担起“育人”和“传道”的神圣职责,这是中国现行教育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根本之所在。


一场真正的教育变革,应当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人民、政府与学校的良性互动,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导向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因此,中国教育也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转变,从片面追求“教育GDP”——数量、规模、速度、升学率,转为追求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真正能够发展人的教育。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原载《群言》2011年9期;原题目:教师节谈谈教师难以承受之重)


【更多精彩文章】

顾久:民国教育不可复制

杨立德:西南联大怎样办大学

刘长铭:家庭教育就是“以人育人”

熊丙奇:高考改革之问

徐辉:民办教育五问

王光谦:大学的创新

彭俐:家训与家教

单大圣:教育体制改革三十年

唐安国、詹春强:高考到底是什么

李山:关于读经,到底要不要从娃娃抓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