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读者丨周文昭:未来不定,2020香港巴赛尔还能被看好吗?
检索最具启发性的艺术新闻
聚焦改变生活的艺术实践
每周一位艺术圈KOL私人导览
资深艺术媒体人、《中国收藏拍卖年鉴》编辑部主任。
第三五期
主播
周文昭
“
刚刚结束的威尼斯双年展提出今年的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揶揄式的戏言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期望。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医疗事故……人类的生存空间似乎被一层层挤压,看起来这似乎与艺术无关,但艺术仍给予了回应。女性主义、大地艺术、环境艺术、身体艺术等等的相应出现,表明了艺术正在关注当下,批判当下。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鞭促,对自我的反省,从而改良社会,艺术正如一粒药丸,治疗社会顽疾,为了走向确定一点儿的未来。
信息化的时代使一切隐蔽处显露出来,无从隐藏,互联网和大数据库的研发,使信息的不对称消失了,一切变得透明而虚幻。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跨界融合,生活与艺术,艺术与现实的界限不断被模糊被扩大,人们在虚拟与现实中迷惘而沉溺。
神造出了人,来管理万物。人制造出人工智能的“非人”,来解放自己,或是束缚自己。管理万物的事儿想交给“非人”,人类进入了后人类时代。然而人在“非人”的各种优于人类智能的面前,又产生了焦虑、无助和孤独,在对未来的恐慌不安中又充满好奇得行走在当下。或许,谁知道呢,如果未来的到来使人类的艺术更深刻,生活更便捷,幸福感更充盈,谁不想泰然自若地安享当下呢?
因为,当下即未来。
一周览读
我们还可以看好
明年三月的香港巴塞尔吗?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artnet资讯☝
▶点击收听主播完整点评
点评: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艺术品交易地区,几乎可以与纽约、伦敦等一线国际都市比肩。目前来看,秋拍的成绩并未受到局势动荡的巨大影响,相对去年而言比较平稳。
但二级市场虽然影响着一级市场,发展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区块。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几乎成为一年内全球艺博会是否红火的风向标。在局势动荡之下,对即将来临的2020年的香港艺博会,画廊选择是否参加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的原因多多:场地租金的高昂、时间的短促、不菲的往返费用,艺术品的物流与保险等等,这些因素仍是次要的,重要的担忧是亚洲藏家的缺席。相比于2019年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美国藏家的隐匿,作为购买力重锤的亚洲藏家如果缺席2020年的艺博会,那将是怎样的门庭冷落?对未来的焦虑,使部分画廊选择了退却。而对未来的期翼,原有一些退却的画廊起而行动。
对未来的态度,决定着你当下的行动。
卢浮宫“达•芬奇”大展开幕
扫码二维码延展阅读:澎湃新闻☝
点评:随着近代学科分科越来越细致,高精尖的专才越来越受到推崇,跨界成了一个新鲜的词汇。其实,五百年前的达·芬奇,早已是跨界融合的艺术大师与科学家。
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将所有的人物全部画好了,唯独耶稣的脸一直空白。神应该是什么样的?就这一问题,达•芬奇思考了整整14年,才动手画了耶稣的面容。达芬奇的绘画作品传世不多,与他深刻的思考与渐隐法的精细运用密切相关。而艺术创作只是他验证科学的一个分支。
永砯是天才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艺术界LEAP☝
点评:黄永砯是个天才。天才易遭天妒。
厦门达达,中西艺术史的交融,在哪儿融化呢?洗衣机里,结果是破损的、凌乱不堪的、无法辨识的一团糟粕。黄永砯以一种日常的看似荒诞的行为艺术解构了关于近百年来中西艺术交融的争论和实践的严肃性,将艺术史上长达百年的艺术核心事件瞬间变得毫无意义,而指向“空”。
“银行的沙”与“沙的银行”更是消解了资本的逐利本质、银行的权威性,支撑整个社会运作的体系如沙一般不可把握,暄软松散,指向“空”。空,并非空虚、虚无,而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的核心本质。黄永砯用行为艺术穿透事物的本质,直达事物核心。
死而不亡者寿。所以黄永砯并没有死,却是永生了。
邬建安:死亡是如何被发明的?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中央美院艺讯网☝
点评:死亡是如何被发明的?
邬建安给了大家一个看待死亡特别的视角。死亡是被人赋予的一个概念。死亡也是唯一的与神相差别的所在,神是不死的,人类自古以来便追求长生不死,与神相似,中西皆然。庄子则说“寿则辱”,老而不死为人所诟病。虽然追求长寿者众多,然终究未见一人不死的。正如自然中的树,秋来叶落,春到芽出,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如果人类能够摆脱自设的生死概念,便能摆脱时间的桎梏,面向更自由的未来。
蓬皮杜艺术中心再启“全球都市”#2:“反思人类”的多维对话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艺术新闻中文版☝
▶点击收听主播完整点评
点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现在看来,科技带给人类的灾难同样前所未有。艺术的终结主要是指古典艺术的终结,“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背面便是人人都不是艺术家,这种区隔反而加深了人与艺术的距离。失去了审美性而徒具形式感的当代艺术虽然探讨了深刻的社会问题,晦涩难懂,却令人望而却步,对于未经过系统审美训练的人,由对古典感受性的艺术转为理论思考当代性艺术之间,横亘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反思当下,才能相信未来。
抽象:设计的艺术
识别小程序延展阅读:哔哩哔哩☝
点评:设计师的作品,在各个领域改变着这个世界,视觉艺术遍布人们的身边,映射在视网膜上,激起思维的震撼,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行动。插画、建筑、舞台、汽车、摄影等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设计开创了人们的视域,生活中融入设计,与艺术合二为一。优秀的艺术家具有前瞻性,如哲学家一般思考,工匠般一般勤谨,更重要的是,呈现作品。自主生长的建筑、3d打印的玻璃大楼、符号化物像的瞬间的体验性……未来五十年、一百年的艺术是怎样的?为超越时代而生的设计师们,现在就为你提供未来的想象。
MoMA美术馆“新装亮相”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点评:改造后的MoMA美术馆展新的策展方式不再将艺术品完全按照以往艺术史的线性发展排列,而是将类似题材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并置一堂,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对话,形成“文本间性”。有些艺术作品在展陈时尽量还原其真实场景,历史文物的众多价值在迁徙流转中渐趋剥落,只留下艺术的审美价值包裹其身,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代言。它表达着过去,展示于当下,指点着未来。
鸣谢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 澎湃新闻
艺术新闻中文版 / 艺术界LEAP / 哔哩哔哩
中央美院艺讯网 / artnet资讯
出品人 / 马继东
主编 / 尹菱
——
责编 / 伊墨
编辑 / 阿爽、雯霖、瑛子
实习编辑 / 贾增烨
实习设计/ 芷君
——
特约撰稿人
谢媛 (上海驻地)
黄梅 (欧洲驻地)
——
监制 / 舒剑
首席运营 /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感谢留言、转发,点击“在看”
往期回顾
第34期丨叶清:在人人可以表达艺术的今天,艺术的未来在哪里?
第33期丨孙玉洁:心随“福流”,未来的世界就是你自己
第32期丨周融荣:未来不是狂想!个体实践和经济活动永远比艺术史发展得更快
第31期丨王静:身处“视觉狂热”的漩涡,你准备好下坠了吗?
第30期丨汪莎:知识付费浪潮中,哪里是我们未来的渡口
第29期丨高登科:在元空间里遇见未来的艺术
第28期丨张冰:摄影180年,在中国的推动依然任重道远
第27期丨陈柯伊:美成在久,博物馆教育的有“智”表达
第26期 丨房方:“夏打盹”之后躁动的艺术圈
第25期 丨黄梅:艺术,生于偏见之外,聚焦全球女性主义与LGBTIQ月
第24期丨 陈彦如:如果艺术家成为人机合体的赛博格
第23期丨梁爽:艺术作为打造区域文化新IP的有效趋势
第22期丨林明杰:我特别感谢让我得以安心画画和写作的人以及这个自由的时代
第21期丨巩剑:谢了!!你们这些“不安分”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吖
第20期丨刘霞:你不知道的798艺术区商业鄙视链
第19期丨马继东:硬科学是否会缺席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
第18期 |谢尚晋:美育金矿正激活中国艺术市场暑假档
第17期丨韩涧明:苏富比被法国人买走了,这事有多大
第16期丨李健亚:中国参与全球艺术话语和体统的野心有待时日
第13期丨齐超:市场最残酷,市场最公平
第12期丨朱小钧 :在公众号即将”烂尾“的时代,我们如何选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