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东:20年后智能车“造脑”公司可能只有Momenta和另一家
今年以来,L4级自动驾驶公司纷纷布局L2级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已知的消息显示,有元戎启行、智行者、轻舟智航,MINIEYE、文远知行等企业加入。
自动驾驶公司与主机厂合作上也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部分自动驾驶公司都还处于刚起步规划阶段,但Momenta却已经获得了多数主机厂的合作。
公开资料显示,Momenta已经与上汽高端品牌智己汽车,长城汽车高端品牌沙龙智行都展开了深度合作,为它们提供高阶辅助驾驶方案。此外,Momenta还与比亚迪汽车和路特斯汽车都分别成立了自动驾驶公司。有媒体报道,还有很多主机厂的意向合作正在沟通中。
为什么其他L4级企业都才刚开始布局L2,而Momenta却可以连续获得主机厂青睐?
这还要从Momenta对自动驾驶的理解谈起,Momenta CEO曹旭东认为,自动驾驶的终局一定是数据驱动的“升级打怪”模式。所以Momenta在创立之初就确认了L2、L4双线并行的战略思路。
一个飞轮两条腿三大法宝
在这个理念下,Momenta提出了“一个飞轮,两条腿”的战略思路,并且基于此衍生出了3大法宝的L4量产三要素。
一个飞轮指的是Momenta从一开始就坚持的技术路线,即数据飞轮技术;
两条腿指的是公司的两条产品线,L2级别的量产自动驾驶Mpilot,L4级别的无人驾驶MSD;
3大法宝指的是L4级无人驾驶的量产三要素:量产数据、数据驱动的算法、闭环自动化。
量产数据
业内共识,规模化L4的最终实现,必须要有千亿公里的数据来发现长尾问题。比如最典型的红绿灯问题。不同地方的红绿灯存在巨大的形体差异,有圆的,有方的;显示状态上,有的带数字,有的是箭头。算法必须通过海量数据不断升级,把周围车辆的驾驶行为也考虑进来,才能解决这样的长尾问题。
这些海量数据通过大规模量产的Mpilot产生,用来推动MSD不断升级迭代。
数据驱动的算法
Momenta认为,规模化L4的最终实现,要解决真实场景中的海量问题,必须通过数据驱动的算法才能高效解决。其核心逻辑就是化被动为主动。
目前业内在场景处理上,常见的是规则驱动的算法框架,有一个case,解决一个问题,成本高,效率低。
为了提升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Momenta研发了一套基于数据驱动的规划算法离线自动调参框架,可自动化解决规划的调参需求,解决海量长尾场景。比如,面对机动车、行人交织的闹市路口,过去人工调参需要花费一位工程师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但新框架可以自动调参,仅需几天就能完成。
此外,新框架还能自动学习人的驾驶习惯,避免急刹、重刹等问题,提升出行舒适感。
闭环自动化
规模化L4的最终实现,要量产数据和数据驱动的算法之间形成自动迭代的闭环,闭环自动化正是这样一套工具链:通过建立对问题自动化发现、记录、标注、训练、验证的闭环过程,为技术和产品提供自动化的迭代能力,驱动L4系统迭代。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在设定好的数据驱动框架下,用L2的海量数据来训练L4的系统。
海量数据是成败关键
那么,Momenta的设想能够成功吗?
按照曹旭东的说法,这个思路在商业逻辑上是走得通的。L4的商业化落地一定滞后于L2,并且中间的时间跨度非常长。Momenta内部预计的时间节点认为,一直到2024年,Robotaxi才开始正式商业化落地,真正的爆发在2028年。这中间漫长的时间段里,自动驾驶公司只能通过别的方式来持续输血,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而L2就是最大的血源。
事实也证明了曹旭东的判断,今年开始,大多数L4级自动驾驶公司开始转型降做L2,原因就是因为L4迟迟无法商业化落地。
那么,与OEM厂商发力L2就能获得海量数据了吗?
自动驾驶数据主要包括环境感知、高精地图、预测等环节。根据Momenta介绍,其已经在这些领域实现了完全数据驱动,并通过闭环自动化持续迭代升级。
预测环节可以通过大量的仿真试验来完成。
高精地图数据方面,Momenta在2018年拿到了地图测绘牌照,但如何让高精地图“保鲜”是全行业的难题。
对此,Momenta采取的办法是数据众包的战略思路。在传感器上切入GPS和IMU模块的办法来获取地图数据,不断更新高精地图。
2017年,Momenta与东赢交通达成合作,在重庆进行试点。在车辆上安装行驶信息采集设备,获取交通环境数据以及司机行为数据。
最重要的就是环境感知数据,不少自动驾驶公司采取自建车队采集数据的办法,但这个办法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曹旭东算过一笔账:如果靠自建车队实现千亿公里路测目标,需要100万辆车每天不间断运行10小时,连续跑1年。同时,这些车要装载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等,一颗激光雷达的价格就是10万元,平均每辆车的成本约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0万元),总投入资金高达1000亿美元,非单个创业公司可以承受。
Momenta认为,最高效获取数据的办法就是与OEM厂商合作,即Momenta两条腿中的Mpilot方案。
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数据降维使用相对容易,但L2及以下级别的数据,很难用作整套L4级别的数据验证,可以应用的领域很有限。比如摄像头缺乏全场景重构的能力,无法验证一些“what if”的问题。
Momenta的办法是和车企采取定制化合作的路线,共同开发车型,包括进行硬件选型的讨论,将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前置到车内。保证L2的数据能够直接为L4所用。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数据源的稳定性问题。业内潜规则,目前自动驾驶公司与OEM厂商的合作,产生的数据默认归OEM厂商所有,自动驾驶公司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一旦OEM不授权数据给自动驾驶公司使用,后者就失去了稳定的数据源,不利于算法的持续迭代。
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整个行业都属于粗放发展阶段,数据问题与企业间的需求实现方式、利益,政策法规要求等都有关系。这个问题其实难有统一定论,也就是说数据最终的归属和使用问题,短期看企业间的协议,长期看行业的发展趋势。
数据驱动是否自动驾驶正解有争议
即便获取了海量数据,所有的数据都输入Momenta的数据飞轮。依然存在其他方面的挑战。
根据Momenta的说法,它自研了一套数据自动处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提取、转化。可自动化进行数据发现—记录—标注—训练—验证的闭环过程。
一位自动驾驶从业人员表示,数据闭环各家都在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其中最难的数据标注来看,尽管现在业内都在强调数据标注的自动化率,但实际上,数据的自动标注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准确率依然无法保证,需要不断学习和迭代。
此外,Momenta和特斯拉一样,是坚定的纯视觉自动驾驶路线拥护者,而目前业内车企都是激光雷达派。那么,他们之间的合作能持续多久也存在不确定性。
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是,数据驱动的自动驾驶究竟是不是正解业内也有不同意见。
图森首席科学家曾公开发布文章表示,对于一个纯数据驱动的算法架构,出事故是早晚的事情。一位L4的同行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不是一个能依靠数据量升级的深度学习问题。
不管怎么说,Momenta能够获得如此多OEM厂商的青睐,说明它的战略思路和技术积累获得了不少认可。至于最终能不能跑到最后,把答案交给时间。
曹旭东对此倒是颇为自信,2019年,有媒体采访时问他,“有多少家创业公司可以活到20年后?”(这里的创业公司主要指自动驾驶公司)
曹旭东回答,每个国家可能一两家。美国两家、欧洲两家、中国两家。共享出行平台运营身体,主机厂造身体,tier 1造眼睛、鼻子、耳朵、脑壳,而造“大脑”的(即软件服务供应商)可能只有两家。他自信地讲到,中国是Momenta和另一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