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大众小鹏合作最核心的8个问题该如何解读?

圆周智行 圆周智行 2023-11-27


         

大众和小鹏的合作已经尘埃落定地,具体合作信息昨天我们已经发了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之前的文章,这里不再赘述。大众斥资7亿美元收购小鹏4.99%股份,并签署战略合作,奥迪与上汽强化合作

         

关于双方的这次合作,有很多人有各种疑惑:大众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是小鹏?小鹏又为什么要牵手大众?未来的发展会如何走向?对中国汽车产业有何影响?

         

我们提炼了8个外界最关心的问题逐个分析

         

一、大众为什么一定要合作?

         

有人说大众有钱有根基,自己花钱自研,慢慢打磨产品不行吗?

         

答案是不行,因为市场不等人。

         

市场的判断是辅助驾驶会在2026年之前成为智能汽车的关键竞争力,从技术,产业,政策方面均有依据。

         

技术层面,特斯拉大概在2021年左右提出了“BEV + Transformer”技术路线,它主要有利于解决图像尺度问题和遮挡问题,更好地实现向量空间的构建,并且在规控算法上,有望提升其泛化能⼒,优化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加速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产业层面,目前自动驾驶最核心的芯片、激光雷达,域控等产品已经逐步成熟,智驾硬件BOM成本有可能达到50%的降本幅度。

         

政策⽅⾯,⼯信部在今年6月已明确表态⽀持L3及以上级别的⾃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这将加速相关技术在量产⻋型中的落地应⽤。

         

这些都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大众慢工出细活,必须快刀斩乱麻。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样的苗头已经出现,小鹏自己内部给出的销售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G6上市当天公布的3万台订单中,选择具备XNGP能力MAX版本的用户超过70%。

         

对新能源有关注的朋友应该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新能源真正上量是从2019年特斯拉Model 3国产开始,此前一直是比亚迪,奇瑞等企业在低端市场靠政策补贴,以及B端市场小打小闹。

         

从2022年9月新能源产量突破500万开始,市场在一年时间里迅速升温,2023年7月中国第2000万台新能源汽车下线,从500万到2000万台,新能源保持5个月一翻倍的增长速度,变化之快,令人咋舌。

         

如今的自动驾驶也遵循同样的市场规律。

         

辅助驾驶牵扯到数据的积累以及地图的数据的合规性问题,理论上普及的周期会比新能源更长,但从目前算起,不会超过5年,甚至大部分车企们的预测就在这两三年内,也就是大众和小鹏合作的首款车型推出的2026年。

         

在此之前,大众必须提供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向市场。牵手在智能化方面积累强的车企走捷径就成了必由之路。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汽车时代,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趋势下,数据成了核心资产,尤其是地图数据方面,外资品牌在这方面天然存在“障碍”,此前特斯拉已经被要求必须在国内(贵州)建立数据中心。大众牵手本土合作能够很好的规避后期的不确定性。

         

另外,从组织架构角度看,大众是传统车企出身的组织架构,要构建软件型能力需要很长的时间学习,并不是短期内花钱挖两个人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建设。此前大众CARIAD软件公司在这方面走的弯路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地平线之外,为何“另寻新欢”?

         

很多人疑惑,大众已经跟地平线进行了深度绑定,并且自己也布局了CARIAD,还在安徽专门成立了聚焦智能电动汽车的大众安徽,可以说是多线布局,为什么还要继续扩大朋友圈?

         

地平线强于芯片和感知,在辅助驾驶的全局性层面,比如工程能力,数据积累等方面涉猎的并不深,能够给到大众的帮助有限,大众需要在全局上有足够优势的合作伙伴。

         

三、为什么不找一家本土自动驾驶供应商?

         

也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不找一些自动驾驶供应商来投资,可控性不是更好,而且还不用担心培养的是将来的竞争对手。

         

答案同上,依然是全局性。自动驾驶的单点能力上很强,但任何一家自动驾驶公司在全局性上与造整车的小鹏依然存在差距。

         

四、为什么选择小鹏?

         

上文提到,特斯拉发现的“BEV + Transformer”的技术路线迅速获得了国内自动驾驶圈的认可,但由于新技术对企业的算法积累以及芯片硬件都要求极高,目前真正将该技术落到实处的企业凤毛麟角。小鹏是为数不多的在这方面构建核心能力的企业。

         

再有,在数据层面,小鹏也是国内真实里程数据积累最多的国内企业。自动驾驶拼到最后就是数据闭环能力,小鹏在数据采集,自动标注,云端训练的数据闭环上已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让智能驾驶系统快速落地,并且保证后期高效的OTA能力。

         

此外,还是上文提到的数据合规性问题,小鹏已经在乌兰察布建立了大数据中心,这些问题交给小鹏显然比大众自己做更合适。

         

五、为什么不是华为?

         

按照小鹏内部人士对外的说法,大众在选择小鹏之前,对市面上所有的智能电动汽车进行拆车和研究,小鹏在各方面的表现最佳。

         

表象的可能之外,大众对合作方也有自己的思考。

         

华为在业内的风格一直以强硬著称,其与大众能够达到多高的契合度不得而知。

         

此外,大众希望利用小鹏G9的平台直接生产新车型,挂大众标销售。华为不造整车,不能相关的技术服务,合作的延展性没有小鹏那么高。

         

六、小鹏为什么牵手大众?

         

新势力发展到今天,也就理想数据稍微好看一点,但没有任何一家敢说自己已经“上岸”。尤其小鹏之前在G9上吃过亏,虽然G6迅速调整好了姿态,但也没有达到“高枕无忧”的阶段。

         

小鹏的技术路线和战略方向肯定没问题,但是短期的资金压力和长期的市场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牵手大众,短期内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缓解现金流压力;长期看通过收取技术开发费,开拓新的商业模式,拥有更多想象空间。

         

不仅如此,按照双方的说法,小鹏向大众输入智能化技术,大众也向小鹏输出更高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整车制造能力等,也有利于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众在成本控制和优化方面具有很强的能⼒,他们进⼊后也会帮助小鹏优化G9平台的成本,并且由大众来主导零部件的采购。利用大众通⽤零部件在全球的采购能⼒帮助小鹏进行降本增效。

         

这里顺便也多说一句,小鹏是新势力里少有的保持开放心态的车企,从吸纳传统车企出身的王凤英进入董事会,到如今牵手大众,小鹏一直在标新立异,但也没有排斥对传统经验的学习。

         

甚至不排除将来小鹏与其他车企的合作,在新平台,新车型等方面。因为何小鹏一直在强调规模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而小鹏目前的多个平台都没有大多足够大的规模,引入外部合作伙伴不失为一个扩大规模,降本增效的好办法

         

七、合作会不会昙花一现?

         

车企之间合作最后谈崩的案例不在少数,而且小鹏作为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在工作方式,国别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很多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二者的合作会不会点到为止,会不会出现大众学了小鹏的技术最后抛弃小鹏的可能……

         

双方都表达了长期合作的意愿,但具体到细节,而且考虑到大众复杂的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办法展开的太细致。但战略投资显示了大众希望长期合作的意愿。

         

小鹏在公告里也提到了这一点,以后不排除⼀些其他的合作领域,包括下⼀代电动平台,甚至更甚的L4层面的合作。

         

而在技术互换层面,小鹏比看客们想得明白。小鹏称自己在核心技术上会有更多可控性,亦如当年中国品牌对外资品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一样,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太好的技术获得。按照双方的理解,合作的目的是共赢,而不是谁要把谁打败或者挤下牌桌。

         

八、对中国汽车产业有什么影响?

         

中国汽车工业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直对外资品牌处于仰望的状态。但今天大众与小鹏的合作打破了这样的局面。

         

按照双方协议,小鹏将向大众进行技术输出,并收取一定的开发费用。对汽车产业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外资品牌进入中国时,我们需要向他们支付技术开发费,但今天这样的主客关系颠倒了。

         

在新旧势力汽车企业合作上,大众和小鹏身先士卒给所有企业打了个样面对巨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合作共赢才有更多可能。

         

接下来如果听到蔚来牵手奔驰,理想牵手宝马的新闻也就不需要大惊小怪了。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