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开始涨了…?!
近段时间,民政部官网公布了《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与此前不同的是,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768.2万对,上一年该数据为683.5万对,涨幅达到12.4%。
结婚率为5.4‰,比上年增长0.6 个千分点,终结了连续近十年的下跌势头,出现了首次回升。
在五个年龄结婚人数中,25-29岁占比最多达到38%
离婚登记数为259.3万对。
追溯历史来看,从2013年开始9连跌,结婚登记数据从2019年起一路跌破1000万对、900万对、800万对大关;
2022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83.5万对,跌破700万对,成为民政部自1986年开始公布结婚登记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
相较于2021年下滑了 10.6%,与2013年最高峰1346.93万对来说更是跌了近一半。
究其原因的话,还是受大环境影响。
从主观因素来说,思想观念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婚育成本高以及婚姻观念改变等原因导致结婚率下降。
另外,2022年疫情因素影响,尤其是第四季度,使得部分结婚需求得不到释放,因此推迟。
再一个,之前官方有过科普,今年会出现“两头无立春”现象,一般指的是从正月初一到当年除夕这个时间段内没有立春日,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立春节气。
而部分地方/人群称这类年份为“无春年”“寡年”“不适宜结婚”等,就引发结婚计划提前或延后。
其实就是阴历和阳历之间历法推演所致,并不罕见,相反,在本世纪的100年中,无春的年份有37次,也就是说平均2~3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
综合来看,这种推迟效应是阶段性现象。
也就是说,它并不能扭转未来长期趋势。
同样出现这种现象的还有:
在全国多地陆续披露的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增减情况中,呈现同比增长,可能预示着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略微出现缓解。
至于原因,除了重叠的疫情后的补偿性生育,再就是上面提到的去年全国结婚登记增长,以及大众对于“龙宝宝”的生育偏好等因素;
说到生肖,还真有数据依据;
有人口学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52-2023年数据发现,在这六轮生肖年里,出生人口最多的分别是龙年、蛇年、马年。
现如今的适婚人数减少(随着95后乃至00后进入到婚育阶段,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数量也在下降)、初婚年龄推迟(从2010年平均初婚年龄24.89岁增长至2020年的28.67岁)、婚育观念变化等因素,我国结婚人数是否持续增加仍有待观察。
结婚登记数量下降背后的独居、晚婚、不婚,并非新现象,而是人口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支持手段如何变得更有吸引力,让那些有意愿跨入婚姻大门的年轻人轻装前行,只有等这些综合施策真正落实下来,大环境有所改善后,人们才有精力结婚、考虑下一代。
如果喜欢今天的内容,请为我点个在看!
二套变首套,这个超大城市,楼市新政放大招!
爆了!法拍数据有点恐怖,楼市回不去了
高铁版图再扩容!中国第10个“市市通高铁”大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