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晓卿|你混了美食圈,可真是我国居委会界的一大损失啊

2017-08-11 陈晓卿 一大口美食榜



#小宽


董克平老师的新书《吃鲜儿》出版了,明天会在北京做一场新书发布会。这是陈晓卿给这本书写的序。我和董老师相识10几年了,在一起吃过饭估计比跟家人吃过的都多。一周不见,如隔三秋。董老师是圈中“老好人”,有时候因此所累,然而他也乐在其中。


我们都属于美食工作者,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职业叫“美食家”。甚至在前互联网时代,只有美食专栏作家,在报刊杂志的闲散版面上写写吃喝。在互联网时代,写美食评论才获得了更开阔的可能性,人们可以互动交流,可以按图索骥,可以自由臧否,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吃喝社群。董老师对餐饮行业有着极大的热情,所以才能乐此不疲,各种出差,上路,品鉴,试菜……似乎是一件美差,其中辛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


董老师愿意举荐新人,许多现在赫赫有名的名厨都是董老师在后面默默助力,他古道热肠,在厨师圈子中人缘极好。他也愿意尝试各种新玩法,直播,知识社群,音频视频,各种火热的风口。他虽然是自由职业者,时间安排的比创业狗还满。


这本书是他在机场候机,高铁车厢,零散时间在手机上写完的。有时候我也会偷点懒,懈怠,拖延症,但是想想董老师,我又热情满满。所以从这个角度,董老师是我的一颗大力丸。




我认识的董老师


现在的电视屏幕上,美食节目越来越多,而且它们几乎是各家电视台提升收视率的法宝。尤其节假日,不管你怎么切换,总会有美食烹饪节目在你眼前打转儿。这一类节目里,不管是央视还是北京台、云南台、山东台,总会有一张熟脸,穿着秀水街中式对襟儿,戴着潘家园宽边眼镜儿,口灿莲花,评论吃喝,这就是美食评论家董克平老师。


董克平老师是央视《中国味道》的总顾问,也是不少美食烹饪节目的嘉宾


克平是我的好友和兄长。在美食评论圈里,董老师最为大家称道的是他的勤奋,几乎每年,他都有新书问世,而且都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这源于他平时集腋成裘的不断积累。每次和董老师吃饭,就数他忙,又是拍照,又是刨根问底记笔记。每天不管吃了什么,喝没喝酒,多晚休息,他都会图文并茂地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日记。


董老师的日记看上去写的是吃喝流水账,但这些文字兼具了雷锋日记和鲁迅日记的功能。说它像雷锋日记,是因为这些文字批评很谨慎,但赞扬不遗余力,基本上都是正能量,用董老师自己的话说,他一直有一种使命感,意欲为当代中国烹饪承继传统、不断创新做文字见证。说它像鲁迅日记,是因为每天行踪事无巨细,天气、路途、交际……乃至濯足都跃然纸上。要知道,这些文字,都是他用手机一字一句敲出来的,得费多大劲儿啊?


董老师不仅仅是手头勤奋,作为不从属任何单位的自媒体人,他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当当,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路途之上,鲜有停歇。经常看到他的朋友圈发的都在机场候机厅,例行吐槽我国不怎么准点的的航空事业。据说每年他的航行里程都是以几十万公里计,所以坊间流传董老师两个段子:一个是董老师闺女董小珠在美国留学,除了寒暑假回家,有时候甚至还会回来过周末!!!过分吗?但珠珠的解释也很无奈:“不然的话,我爸的航程积分真心兑换不完啊。”另一个段子是,有人到董老师家拜访,董老师太太出来开门,很和善地跟对方说:“找董克平啊,哟,他搬家了……搬走两年了,您不知道吗?……他啊,现在他住T3航站楼。”


董老师每年的航行里程都是以几十万公里记的,常常清清大早就出现在首都机场候机


早年,董克平在大学里学的是哲学专业,高深得不行不行的。三十年前他从北大校园离开的时候,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当时国家是多么需要专业人才做学术研究啊,但董克平一心想做教师。学校很为难,因为董老师天生一副烟酒嗓,滋滋啦啦的,像锅铲刮了锅底。系里的老师便找他谈话:“您这个声音条件啊,当教师不一定是最好选择,您再想想,比如说评书,单田芳风格那种的?或者玩音乐,比如爵士,

Armstrong style……”你看看,北大老师就是有水平,我第一次听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歌,What A Wonderful World!当时立马觉得,怎么单田芳改唱歌了呢,还是英文歌?


前两天董老师刚刚回了趟北大,参加哲学系毕业30年庆祝


遵从师命,毕业后的董老师真的混过一段音乐圈,至今,他仍然和北京摇滚界的老炮儿们称兄道弟。但命运就是这么有戏剧性,后来董老师去广州混世界,不仅收获了爱情,同时也知道了这世界上有那么多好吃的,于是在美食领域一直呆了下去。然而几年的未名湖畔生活对他的影响一直都在。就像北大哲学系的门卫喜欢问人“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一样,董老师的美食评论里总是充满了吃什么,去哪吃,以及和谁吃。最终,他成为了“北大毕业生里面最懂吃的人”(徐小平语)。


不过董老师从来都很低调,他甚至不承认自己是美食家,而说自己是个美食工作者。按说北京长大的孩子,格局都很大的,一不小心就会目空一切,但董老师一向谦和。比如董爸爸在中戏工作,董老师的青春期发育,是在锣鼓巷那个高颜值校园,伴随着明星姐姐的莺声燕语完成的;再比如他从小住在景山旁边的四合院,推门就能看见紫禁城角楼……要搁别人,这些经历拿来炫耀在所难免,然而在董克平的文章里,它跟从来不曾存在一样。即便在饭桌上,有人问董老师家住哪里,他都毫不犹豫的回答:T3航站楼啊。


如果让我自己说董克平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应该是他超级强大的交际能力。他人缘太好了,而且有天赋异禀的无敌记忆力。在餐饮界,如果说认识餐饮经营者和厨师的数量,我没见过能超过董老师的。尤其是大厨,他能记住每一个厨师的职务、师承、代表菜,以及长相、身高、生辰、星座和特殊爱好……这方面的能力,董老师可以说在美食圈里无人能出其右者。


董老师与大厨兰明路,兰师傅师从川菜大师史正良,他主理的“兰亭十三厨”水平一流


有一次,董老师带我去参加一个厨师大赛,一百多人,全穿制服,全带高帽子,说实话我有点儿怵。董老师一进会场,立刻变成一只交际花蝴蝶,上下翻飞,一个人一个人地拉着手寒暄,“门店生意有起色了吧?”“供应商换了没有?”“老人身体没问题吧?”“孩子择校不能马虎。”“还跟那个谁好吧?”“上回给你的药好使吗?”……每人唠的都是不同的嗑。我一脸懵逼,垂手站在一边,看着他面部变幻着不同的表情包,心说:你混了美食圈,可真是我国居委会界的一大损失啊!


董老师是真心对人好,他强大的社交能力曾经也给我带来过好处。


董克平老师、陈晓卿老师和大口组组长小宽


七年前,那时刚拍《舌尖上的中国》,没有人知道我们是谁,更没有人知道纪录片是干嘛的。节目的主体部分完成拍摄,进入后期编辑,为了讨好爱吃的观众,一部分菜肴的美食呈现部分要集中精细补拍。我和餐厅不熟,只好向董老师求救,必须说明的是,其实我们当时相识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没成想董老师爽快地一口答应,而且到组里来和我商量计划,最后绝大多数餐厅是董老师一手安排的。十七天,每天两家餐厅,真没少添麻烦。所以我总说,舌尖最终面世,汇聚了非常多机缘巧合的因素,而董克平,也正是这部纪录片最初诞生的助产士之一。对此,我一直心存感念,心存敬意。


今年,蜜蜂一样勤劳的董老师又要出版一本新书,他希望让我写个序。按说,以他在烹饪方面的造诣,我完全没有资格担此任务。但想想当年还在电台工作的老董,一家一家帮我们磕餐厅的认真劲儿,我觉得有必要把心中的董老师写出来,也就是上面这些文字。如果总结起来,一共三句话:北大毕业生里最懂最懂吃的人,餐饮评论界里最勤奋的人,美食圈里人缘最好的人



2017年8月12日,董克平老师的新书《吃鲜儿》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P1层君府举办,欢迎大家来玩~


最后,作为一大口美食榜创始人之一,董老师要给一大口的大家发福利啦!


大家在公众号内回复“吃鲜儿”,即有机会获得董老师的新书《吃鲜儿》一本,一共5本,欢迎大家踊跃参与噢~



文:陈晓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标题,在这些文章里了解一大口


有用

干货 | 这可能是东八时区最强悍的烧鳥终极攻略

2017年度最靠谱的北京烤串指南

烈酒简史


有趣

我比一般人吃过更多难吃的饭,见过更多奇葩的饭局

你知道南锣鼓巷十几年前是什么样子吗?

他离开三里屯的时候,三里屯的后厨都降了半旗


有品

一大口BEST100中国餐厅榜颁布,今年最值得吃的餐厅全部在此

2016中国美食年度人物榜,这些人悄悄变革了我们的味蕾和餐桌





爱吃的人总会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